
“水+墨:宋鋼作品回顧展”請柬
2012年5月,我在上海寶山國際民間藝術博覽館策劃了“水+墨”展覽,當時邀請了8位藝術家參展,對水墨畫如何在當代藝術中被提煉和更新這一話題進行深入的討論。此后,“水+墨”成為上海寶山國際民間藝術博覽館的一個重要專題展,并且打算此后每年舉辦一次。2013年,我們設定了參展藝術家的范圍和展覽方式,希望以藝術家的個人回顧展(或雙個展)來呈現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中國當代水墨發展狀況。展覽著眼于以案例分析的方式結合藝術家創作的具體作品來討論水墨畫如何從外部影響和自身內部掙扎而出新藝術,同時也與傳統有一種上下文的邏輯關系。由此就有了2014年6月13日在上海寶山國際民間藝術博覽館的展覽——“水+墨:宋鋼作品回顧展(1984-2014)”, 展出宋鋼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創作的代表作品和轉折時期的作品,完整地呈現了他30年的創作理念及其發展過程。

“水+墨:宋鋼回顧展”展覽現場

“水+墨:宋鋼回顧展”展覽現場

“水+墨:宋鋼回顧展”展覽現場

“水+墨:宋鋼回顧展”展覽現場
在中國當代水墨發展的進程中,有這樣一些藝術家,他們首先是在本土從事現代中國畫的創作,然后出國去歐美,或是出國后回國。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征,“早期都是反傳統文化和藝術,然后不管留在歐美還是回到了中國,又差不多回到堅持中國文化本位論,盡管他們做的水墨是現代水墨或者突破了平面的水墨”。宋鋼就是這樣的一位藝術家,他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從事水墨創作,在1989年的“中國現代藝術展”上以《活頁日記》系列作品而聞名,后來赴意大利羅馬美術學院繪畫系學習并長期生活在意大利,繼續在東西方文化中思考水墨的問題。
1982年,宋鋼考上了浙江美術學院工藝系,入學后不久卻對國畫專業產生了興趣。于是,在大學本科期間,他一方面學習傳統水墨和書法,一方面在藝術創作中不斷嘗試新的變化。他從人物、山水、花鳥、書法入手,通過學習找到自己與傳統的差異,在傳統的基礎上探索自己的語言。宋鋼早期的作品注重線條與墨在作品中的表現,以書法用筆入畫,線條粗曠,用筆遒勁有力。本次展出的作品《二生四》(1984)以及書法作品《禪詩》系列(1984)反映了這一時期的風格。宋鋼1989年之前的創作一直有兩條線索,一是書法,一是用墨。轉到當代形態后,宋鋼的這兩條線最終合于水墨裝置中。

宋鋼 《書法》 紙上作品 136×68cm 1989年
在進行水墨從傳統向當代轉換的過程中,宋鋼閱讀了大量中國繪畫史、畫論和書論,并對色彩美學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后來著述了50萬字的專著《色彩美學》,對視覺理論下的色彩與美學結合的理論進行了探究。這段研究經歷為他以后的水墨畫創作以及對水墨畫的理解奠定了基礎。其間宋鋼也嘗試用墨和油彩等綜合材料創作了一些作品,如《點·線·面徒課》系列作品(1985),體現了他對融合東西方藝術的實驗。

宋鋼《 飄》 紙上作品 136×68cm 1988年
20世紀80年代是一個中國文化要求現代化的年代,當時傳統中國畫占據著絕對壟斷的地位,要想在這樣一個傳統中國畫壟斷的時代往前推進是非常不容易的。宋鋼和其他一些水墨畫家一樣,也努力從中國畫的外部和內部尋找突破的可能性。1985年間,新潮美術在杭州比較活躍,宋鋼也參與其中。他嘗試從行為的方式進入水墨畫的創作。 1985年,宋鋼做了一件行為藝術作品《臉譜》,他將自己的臉作為創作素材,然后用水墨在上面涂寫。創作這件作品的背景來源于他早年的人生經歷和對“文革”批斗方式的反思,通過這樣的過程來呈現現實生活中的人性,由此形成具有特殊表情的活動雕塑。對于宋鋼來說,做這個行為也是出于一種心理需要,這件作品為他后來參加1989年“中國現代藝術展”積累了經驗。然后他又繼續嘗試從內部對中國畫進行突破,探索人物、山水、花鳥、書法等各種類之間的組合,使得書法變得不像書法,山水畫變得不像山水畫。如1985年創作的書法作品已經開始進行對傳統書法的解構而進入現代書法的研究,使得1985年創作的《藝術必須死亡》《藝術家必須死亡》也與早期作品拉開了距離,而進入現代水墨的探索。1986-1988年,宋鋼的創作進一步往前推進,手法也越來越大膽,凸顯畫面張力的表現,如裝置作品《簽證》(1986)和書法《飄》(1988)。這些作品體現了宋剛尋找自己藝術語言的過程和思考。

宋鋼 《臉譜》 行為藝術 1984年
1989年,宋鋼的《活頁日記》系列作品參加了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中國現代藝術展”,這是宋鋼在這一時期創作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也是他創作的轉折點。嚴格地說,《活頁日記》并不是一件純粹意義的水墨作品,而是一件裝置作品,它在展覽現場由4件大尺寸的書法、繪畫作品組合在一起,還有一件錄像行為和音樂構成。 其中,《活頁日記》之一和之二是書法作品,墨跡飛濺,似乎有不可遏制的激情;《活頁日記》之三和之四是水墨作品,表現宇宙洪荒的感覺。宋鋼充分發揮了墨的表現力,畫面也更為轉向抽象。他運用這些綜合的創作方式,目的是為了解構畫面的純粹性。可惜宋鋼這些有意義的探索被淹沒在當時一些奪人眼球的藝術行為之中,未能引起廣泛的關注。1990年,《活頁日記》之五參加了栗憲庭在日本東京藝術博物館策劃的“二十一世紀中國水墨”展,栗憲庭在《中國水墨畫的趨勢》一文中認為“宋鋼的水墨追求一種神秘宏大的宇宙氛圍”。 2007年,意大利熱內亞當代藝術博物館組織了大型的國際當代藝術展,《活頁日記》作為標志性的作品置放在此次展覽的歷史檔案部分欄。

宋鋼 《 活頁日記之一》 紙上作品 350×400cm 1989年

宋鋼 《活頁日記之二》 紙上作品 400×350cm(局部) 1989年
參加1989年“中國現代藝術展”的4件《活頁日記》作品,這次有3件集中在上海寶山民間藝術博覽館的中庭展出,《活頁日記之一》因目前在美國亞太博物館而未能到上海展出。1990年,《活頁日記之一 》參加了在美國亞太博物館舉辦的“我不與塞尚玩牌,來自中國的新潮與前衛”展覽,美國加州博物館館長Richard E。 Strassberg 在畫冊中這樣評價:“宋鋼的紀念碑式的中國水墨‘活頁日記’顯然也帶有表現主義的色彩。這些巨大的紙上作品是由五條垂直的卷軸伸延地懸掛在墻上,也是第一次展示在中國現代藝術展上,這種暴風般式的書寫根植于傳統書法的狂草。”這件作品被印在畫冊的封面,并被留在了美國亞太博物館。
在作品《活頁日記》的基礎上,1990年宋鋼又創作了另一幅裝置作品《289=1》。這是他把自己在一年中創作的289幅傳統山水、花鳥、人物、書法作品局部撕破,加上用火燒過的棉花,然后多層次地并置在一幅畫面上,粉碎的作品與油彩混合在一起,形成一種特殊的視覺效果;作品前面是一個小山堆,也是由撕碎的作品組成,還有一本火燒過的攝影雜志,從而形成一幅裝置作品。宋鋼說創作這件作品是想實驗傳統的宣紙材質的沖擊力究竟有多大,“我在這方面大概作了200多件作品,我完成了這些作品以后,把它們放在一起,進行破壞,破壞以后再重新組織成一個新的作品。”1993年,《289=1》參加了由德國柏林世界文化宮、英國牛津現代博物館等歐洲4國美術館組織的“中國前衛藝術”展。宋鋼在這一時期的成就不僅僅是體現在對現代主義的形式結構探索與解構上,也不僅僅是體現在對傳統材料極限的實驗和挑戰上,甚至也不是體現在他跨越了傳統表達方式的界限上,比如說他可能是中國最早進行音像創作的先鋒之一。重要的是,他當時創作的這一系列作品確實是開創了一種中國水墨藝術的新語匯,并且,在中國與西方碰撞交匯那樣激烈的情形下,他傳達了一種水墨藝術的世界性,表現出一種新藝術結構的力量。
1991年宋鋼出國去了意大利,先是在羅馬美術學院繪畫系學習,畢業后到羅馬藝術大學教學。在這段時期,宋鋼的創作情境發生了變化,也陷入了一段相對沉寂的階段,因為他面臨著一個他創作出來的作品西方人如何來看待的問題。宋鋼的創作也發生了轉向,正如施岸迪在《中國前衛藝術》畫冊中所描述的:“宋鋼在意大利完成的作品中已不再留白,每幅畫軸都貼滿了刷過紅、黃漆的紙片,之后加工,再拼接,如同地殼運動,材料漸漸充斥整個畫面,以致最后沖出畫面并在畫卷前面堆積起來。”在從現代水墨向當代水墨的轉換過程中,宋鋼沒有忽略中國本土的現實和思想資源,也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變成一個表面的中國符號,而是考慮如何通過自己的藝術作品和發展中的社會產生聯系。《新的世界地圖》是宋鋼從1993年就開始創作的作品,這一系列的作品直到2010年才完成。他將巨幅畫面大面積地直線撕開,形成一種極強的力度。宋鋼說:“面對歷史發問:那過去的地圖,展示的是王國、城邦還是共和國;‘新的世界地圖’是地理的劃分,還是政治的角斗的圖說? 過去時態的北約與華約的關系,蘇聯的解體,東西德的合并,一部歷史現實的話劇仍在上演。對作者而言,我追問歷史,試問我們將走向何方。”《新的世界地圖》正是對這種政治版圖的結構改變,以一種藝術的方式介入來而陳述對其問題的看法。
宋鋼認為,在當下,互聯網之所以成為一個問題,這也是近期世界政治版圖所引起的變化所致。因此,近幾年來,宋鋼開始對“互聯網”這一主題產生興趣,并把互聯網作為一個學術性的問題來進行研究。這一時期的作品主要涉及對互聯網現象的思考,展覽以編碼的形式出現,從而來表達他對互聯網的看法。王林在《重啟繪畫的可能性》一文中對宋鋼的互聯網系列作品進行了這樣的評價:“其水墨繪畫作品《正負互聯網》,包括現場布置的繪畫性裝置,首先通過形式語言去捕捉的,乃是當代人視覺心理的變化。網絡的密集、擴散與漫延之感以及視屏的透光之感,成為宋鋼抽象作品溝通心理真實的橋梁。在這里,抽象不僅是形式與媒介,而且是對正在變化的精神現實的揭示。”羅馬大學藝術史系當代藝術理論教授I da Mitrano 認為:“宋鋼的作品有著精確的程序,以一種宇宙的角度觀察,畫面呈現出自然的幾何的宏大與局部的特殊的細致。宋鋼以一種隨機的方式牢牢地控制著畫面,從而擴張了中國水墨的技巧范圍。”
本次展覽的《正負互聯網》(2013)是一件裝置作品,由126張水墨作品組合而成,通過形與形之間呈現出一種放射狀的連接。這件作品是以水墨的形式介入對社會問題的討論,因為宋鋼更關心的是作品背后投射出的社會學意義。正如宋鋼所言,從社會學的意義來看,互聯網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有建構與顛覆的功能。全球化的多樣性所構成的全球化進程的復雜性,是互聯網背景下凸顯的情景。作品《正負互聯網》正是針對全球化下的互聯網時代所涌現出的種種現象,通過作品提出命題和審思。范迪安認為宋剛的作品《正負互聯網》與《新的世界地圖》都是對全球化文化的回應:“他的作品構成了令人迷幻的視覺景象,同時讓人一起體驗水墨語言的魅力”。宋鋼用作品《新的世界地圖》和《正負互聯網》來表達一種思考,提供一種我們認識現實世界的參照和手段。
從《活頁日記》到《正負互聯網》,宋鋼以他30年的創作實踐實現了水墨從傳統向當代的轉換, 這也是本次展覽想主要討論的話題,即如何從傳統水墨畫內部來發展當代水墨,這仍然是值得我們重新予以思考的一個問題。為配合展覽,我們在展覽期間舉辦了論壇“當代水墨:1980年代直到今天”,由王南溟主持,邀請相關批評家參加論壇,并圍繞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中國當代水墨進行深入討論。在一個“水墨焦慮”和“水墨熱”的時代,希望本次展覽和論壇能夠提供一條清晰的線索來呈現中國當代水墨發展的一個片段。

“水+墨:宋鋼作品回顧展”開幕現場嘉賓合影

從左往右:藝術家宋鋼、批評家王林、意大利策展人安德里亞在展覽現場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