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甌江草堂,我被“明韻清風——甌江草堂紅金扇面精品展”震撼了。1800平米的三個展廳掛滿了灑金、泥金金箋扇面,流金溢彩,光彩奪目,瞬間讓人陶醉于這富麗堂皇的藝術殿堂,然后去用心享受這場五百多年藝術歷史的輝煌盛宴。
甌江草堂主人易蘇昊先生主辦的這場精品展,共推出從明代至民國500多年間265位作者的282幅紅金扇面精品,其中包括:明代93人的101幅作品,明末清初39人的41幅作品,清代121人的129幅作品,以及清末至民國年間12人的12件作品。這些作者中,有明代的7位狀元、17位進士,明末清初16位進士,清代的兩位皇帝、21位狀元、23位進士,以及清末至民國年間的12位名人。從展品數量、作者人數及身份來看,這場蔚為大觀的紅金扇面精品展在全國范圍內也屬首創,能讓觀者深刻領悟到五百年的中國美術史、書畫史,以及明代至民國五百多年來歷史的滄桑。
折扇相傳自宋代從朝鮮傳到中國,到了明代,因永樂皇帝喜折扇,制扇作坊遂遍布全國各地,扇子品類分杭扇、吳扇、川扇等等,制作扇面紙張的工藝技術也得到了迅速發展,眾多品種中以泥金、灑金、貼金等紙張更具富麗堂皇的美感,深受文人墨客的喜愛。尤其是泥金紙,它是用金箔做主料制成的金色顏料裝飾的紙張,在明代最為流行,泥金折扇不僅是生風取涼的工具,而且是身份、地位和品位的象征。
明代是中國書畫藝術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這一時期的繪畫與書法在宋元傳統的基礎上繼續演變發展,隨著社會經濟的逐漸穩定、文化藝術的發達,出現了一些以地區為中心的名家與流派。在繪畫方面,有以戴進為代表的浙派,以沈周、文征明為首的吳門派,由董其昌、趙左等人形成的松江派、華亭派、蘇松派,以及藍瑛創立的武林派等等,流派紛繁,各成體系,山水、人物、花鳥各種畫科全面發展。
明后期到清前期,改朝換代引發了政治、經濟、文化藝術領域的大動蕩、大變革,也涌現出眾多文化藝術的改革家,促進了文化藝術的發展。清代是我國最后一個封建王朝,自清世祖順治1644年登基至宣統1911年退位,歷時268年,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諸因素的影響下,繪畫、書法呈現出特定的時代風貌。尤其是“四王、吳、惲”,是清初并稱畫壇的“六大家”,其中“四王”的擅長、崇尚、畫風相近,形成“四王”畫派,占據畫壇正統地位。吳歷的山水另有特色,惲壽平則以花卉見長,他們各以自己的畫風形成了不同的畫派。
清朝末年至中華民國初年,是我國歷史大動蕩大轉折時期,涌現了很多拯救中華民族的英才。此次精品展遴選了這個時期12位英才的12件作品,給參觀者提供了認識了解這個大動蕩時代的物證。
“明韻清風——甌江草堂明清紅金扇面精品展”觀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腦海中不停涌現中華民族從明朝至民國五百多年波瀾壯闊的歷史畫面,呈現著其中呼風喚雨的英雄人物,浮現著二百八十二幅藝術珍品。我突發奇想:如果這個精品展能長期展陳下去,經過補充調整轉換成“明韻清風紅金扇面博物館”,讓更多的人走進這座藝術殿堂享受中華民族的藝術積淀,那就功德無量了!

沈周《山林書屋圖》
沈周(1427?1506),吳門畫派創始人,世代隱居吳門,不應科舉,專事詩文書畫創作。他學識淵博,富于收藏,交友甚廣,極孚眾望。平時和易近人,乞詩乞畫者“履滿戶外”,“販夫牧豎”向他求畫,從不拒絕。甚至有人作他的贗品,為售高價求其題款,他也欣然應允,宅心仁厚,“從不打假”。沈周與文征明、唐寅、仇英被譽為“明四家”,他的繪畫在元明以來文人畫領域中有承前啟后的作用,表現了當時文人生活的悠閑意趣。

文征明《松下聽泉圖》
文征明(1470?1559),出身仕宦,與吳中名士祝允明、唐寅、徐禎卿交友稱“吳中四才子”,五十四歲被舉為翰林待詔,四年辭歸,從事書畫創作三十余年,與沈周、唐寅、仇英合稱“吳門四家”。文氏一家子侄和淑門弟子眾多,“吳門派”的主力大都來自文氏一支,流風余韻,傳布甚廣,影響所及,一直延續到清代畫壇。

仇英《柳蔭牧牛》
仇英(??1552),出身工匠,年輕時因善畫結識許多書畫家,為文征明所器重,技藝大進,青綠山水色彩鮮艷,工筆重彩工細雅秀,人物故事形象精確,列為“吳門四家”之一。

藍瑛《秋山訪友圖》
藍瑛(1585?1664),一說(1585-約1666),明代浙派后期代表畫家之一。工書善畫,長于山水、花鳥、梅竹,尤以山水著名。其山水法宗宋元,又能自成一家。師畫家沈周,落筆秀潤,臨摹唐、宋、元諸家,師黃公望尤為致力。晚年筆力蓊蒼勁,氣象峻,與文征明、沈周并重。藍瑛繪畫在明末清初畫壇影響很大,被后人稱為“武林派”。

陸治《秋林江夜》
陸治(1496?1576),出身于文氏門下,亦屬其一高足。

周天球《行書五言詩》
周天球(1514?1595),從文征明游,善書畫,自出風格,又有出新之妙。此次精品展推出周天球作品四件,皆為其代表作。

李東陽《行書文論》
李東陽(1447?1516),明天順八年(1463)舉二甲進士第一,官至光祿大夫、左柱國、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他擅于書法,是明朝初期臺閣體書法向明朝中期吳門書法過渡期的重要書法家,在中國書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張瑞圖《楷書七言書》
張瑞圖(1570?1644),明萬歷三十五年進士第三(探花),授翰林院編修,晉建極殿大學士、禮部尚書,以擅書名世,與董其昌、邢?、米萬鐘齊名,有“南張北董”之號。

陳洪綬《行書七言詩》
陳洪綬(1599?1652),明崇禎十五年(1642)入京為國子監生,曾被召為舍人,內廷供奉,不久即離京南歸。明亡后,一度于紹興云門寺出家,后還俗長期在杭州賣畫為生,畫畫學古人但不拘守成法,大膽突破前人陳規,融會貫通,自成一家。他在版畫藝術上也有突出成就,曾繪制過版畫插圖,《水滸葉子》《博古葉子》《九歌》《西廂記》等著名文學作品的繡像和歷史人物個性鮮明,豐富了當時欣欣向榮的版畫藝術。陳洪綬的繪畫對近百年來的畫壇影響很大,著名的海上畫派的任熊、任頤的畫風,都是繼承他的傳統。甚至有的人稱謂陳洪綬的繪畫“力量氣局,超拔磊落,在仇(英)、唐(寅)之上,蓋三百年無此筆墨。”當代國際學者推尊他為“代表十七世紀出現許多有徹底的個人獨特風格藝術家中第一人。”而隨著巨著《紅樓夢》紅學研究的深入發展,陳洪綬的遺作的文物價值還有更大的上升空間。

金圣嘆《行書七言詩》
金圣嘆(1608?1661),蘇州吳縣人,文學家、文學批評家,對《水滸傳》、《西廂記》、《左傳》、唐詩,以及杜甫諸家都有評點。金圣嘆的點評,藝術見解獨出手眼,繼李贄之后將小說、戲曲評點推進到了新的高度。他把人物性格塑造放在文學作品的首位,說《水滸傳》令人百看不厭,“無非他把一百零八個人性格都寫出來”“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氣質,人有其形狀,任由其聲。”
順治十七年(1660),順治皇帝說他:“此(金圣嘆)是古文高手,莫以時文眼看他。”金圣嘆得知皇帝對他的夸獎感而泣下,向北叩首。但順治皇帝的褒獎沒有救金圣嘆的命,他終還是冤死在蘇州“抗糧哭廟”一案中。臨刑前,金圣嘆的兩個兒子蓮兒、梨兒哭暈在刑場,金圣嘆以‘蓮’(憐)和“梨”(離)的諧音賦詩“蓮(憐)子心中苦,梨(離)兒腹內酸”,以此安慰兩個兒子,不免令人潸然淚下。金圣嘆死后葬在家鄉蘇州吳中五峰山下博士塢,現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黃道周《草書七言詩》
黃道周(1585?1644),明天啟二年(1622)進士,南明隆武時任禮部尚書兼兵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首輔)。抗清失敗被俘,壯烈殉國,南明隆武帝賜“忠烈”,追贈“文明伯”,清乾隆改謚“忠端”。

劉若宰行草《王羲之積雪凝寒帖》節錄
劉若宰(1595?1640),明崇禎元年(1628)狀元,為官廉政,薦良臣,發現史可法推薦為安徽巡撫,善書法。

程正揆《臨王大令書》
程正揆(1604?1676),明崇禎四年(1631)進士,榜名為正葵,官兵部侍郎。清改名正揆,任工部右侍郎,順治十四年(1657)掛冠,遠廟堂,近江湖,與弘仁、石溪、石濤、鄭板橋等奇才逸士游。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