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27年關良開始戲曲人物畫創作以來,中國畫壇逐漸出現了戲曲人物畫這一流派,其特點是繼承了古代簡筆人物畫的意筆傳統,筆墨簡括,追求情趣。但是,作品人物造型較單純,多呈文人墨戲小品化面貌。8月5日至12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的“書林寫意——馬書林中國畫作品展”上,畫家馬書林以20張八尺整紙組成的《舞臺人生》為代表的系列巨幅作品,則向觀眾展示了他對戲曲人物畫的積極探索。
此次展覽由中國美協、中國美術館、中國國家畫院、中國藝術研究院聯合主辦,展示了馬書林自20世紀80年代初以來的創作歷程和藝術造詣,作品涵蓋了工筆花鳥、寫意花卉和水墨人物等80組,共160件。
馬書林曾任中國美術館常務副館長、魯迅美術學院副院長等職,既是一位卓有建樹的藝術管理者,更是一位在中國寫意畫領域獨樹一幟的藝術家。從1977年考入魯迅美術學院算起,馬書林的從藝歷程已有40余年,作品曾多次參加各種美展并獲獎。其早年以謹嚴不茍的工筆畫名世,代表作有《向天歌》 《弄春暉》 《鵝鵝鵝》等, 20世紀80年代后期由工筆向寫意轉型。馬書林自言:“對畫種畫域的不斷拓寬,逐漸覺得工筆繪畫的方式已滿足不了我要表現內心對客觀物象的感受,似乎在大寫意的繪畫形態上才能找到與自己的心靈物象更貼近一些的繪畫語言。 ”上世紀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他真正開始了寫意戲曲人物畫的探索歷程。他以京劇和水墨畫為切入點,融合這兩種藝術所共有的夸張、簡約、凝練和詩意之美,又以自由活潑的筆墨抒寫,掙脫二者的程式化束縛,自由書寫心靈之像,并形成鮮明的個人風格。
在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美協副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館副館長馮遠看來,馬書林似乎有意舍棄了具體戲本人物之所出,而直取人物造型的豐富變化,為的是增強筆墨抒發的寫意空間。在其作品中既有干裂秋風的蒼勁闊筆寫意,又有色墨交融的潑彩渲染;人物造型或清麗或蠻拙,一派姿縱無掛礙。“與前輩或同時代藝術家的戲曲人物畫不同的是,馬書林的作品表現出一種夸張、天真、大氣、荒誕的風格,他以極具夸張的特點,讓他的作品顯得與眾不同。 ”馮遠說。
展覽中比較突出的一批作品是馬書林離開中國美術館常務副館長崗位之后為此次個展全身心投入創作的。在這些作品中,他以自己一直以來特別青睞的關羽、包公、穆桂英、孫悟空為主要表現對象,在形式語言上大膽突破,獨具特色,隱隱然有大家之風。中國美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秘書長徐里認為:“展覽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有一批作品尺幅巨大、畫面繁雜的戲曲人物畫精品。戲曲人物畫過去多是小品,大畫難得一見。馬書林在前人創作的基礎上實現了突破,這種突破不僅僅是畫面尺幅上的,更是畫面構成、審美追求和情感投射上的。在這批大尺寸的戲曲人物畫中,可以感受到他對畫面人物的悉心經營,感受到筆墨率意、墨色交融,為觀者營造了一個亦真亦幻的戲曲人物世界。這是他審美趣味和藝術追求的最佳體現。 ”
展覽現場展示的戲曲人物,除了《舞臺人生》 ,關羽、包公、穆桂英、孫悟空等形象也被放大到近4 . 3米的高度,創作如此巨幅的人物,需要畫家有突出的筆墨駕馭能力和深厚的審美素養,才能大而不空、大而有神、大而有力。同時,馬書林在構圖章法上也有突破,這在《關羽組畫》 《穆桂英組畫》 《包龍圖組畫》 《齊天大圣組畫》等組畫系列中表現尤為明顯。這些組畫以同一人物為表現對象,由不同姿態和神情的8幅小畫組成一組,中間以夸張稚拙的書法點題,書畫相得益彰,構思巧妙,匠心獨具。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生旦凈丑猶如人生百態” ,是馬書林畫戲多年的感悟,他畫的不僅是戲曲人物,更是表現世間百態的暗語。“古老的京劇,是集文學與表演于一身的充滿詩意與神韻的藝術。現代人用水墨表現京劇人物,既要反映這門傳統藝術的神采,又要傳達新的時代氣息,這是一個困難的課題。 ”馬書林選擇包公、孫悟空、穆桂英等帶有正能量的典型人物形象,這是他在繪畫過程中有意強調的一種精神層面的傳達。在作品《真假美猴王》中,他更借助真假美猴王的故事情節隱喻今天的各行各業造假泛濫的現象。美術評論家邵大箴說:“馬書林從京劇藝術中看到了傳統中國藝術的魅力,它以少勝多,辯證地處理有無、虛實的關系,用程式化的語言和虛擬的手法反映人間喜怒哀樂,表達對真善美追求的審美理想,給予人們以審美享受,達到提高思想情操、凈化心靈的目的。 ”
除了大寫意戲曲人物畫之外,展覽還展出了馬書林以荷花為主的寫意花卉作品數十幅,以及數幅憨態可掬的貓的寫意作品、太行山寫生作品等,其中9幅高3 . 48米、寬1 . 5米的《年年歲歲歲歲年年》組畫占據了展廳整整一面墻。蓮葉碧綠、荷花嫣紅,觀眾走入展廳仿佛徜徉在荷塘里,令人心曠神怡。馬書林特別喜歡荷花,“因為荷花的高潔品格值得去表現” 。馬書林高潔不染的情懷、率真童稚的心態,在這些作品中表露無遺。在馮遠看來,不管是什么題材,都是馬書林的心有所思、情有所感、筆有所運,“故此畫作也是其情懷的寄托,用充滿激情的筆墨和富于表現意味的形象,將傳統藝術賦之以現代思維,給予傳統文化以藝術解讀和持續推介” 。
馬書林自述“我畫的是我”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王鏞認為,馬書林的作品主要不是畫花、畫鳥、畫貓、畫戲,而是畫“我” ——畫自己的獨家體驗,畫自己的個性情感,“因此他筆下的那些京劇人物也好,花鳥也好,只不過是表現畫家的個性情感的符號或載體” 。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