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畫壇,畫家林玉山是不可忽視的一位著名畫家,其對動物、風景、人物描繪皆有研究,繪畫歷練亦十分豐富。同時,林玉山還是一位銘刻著時代印記的畫家。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水墨畫在臺灣已經占據主流地位。這導致的結果是,水墨畫家大大增加,而膠彩畫的創作明顯衰落,這從名重一時的膠彩畫家林玉山改畫水墨畫上就可見之一斑。林玉山少年時代學習過水墨畫,之后在從事膠彩畫創作時也受到中國傳統水墨畫的影響,因此,他在轉向水墨畫創作時并沒有感覺到太多的不適。
林玉山1907年出生于嘉義美街,本名英貴,號云樵子、諸羅山人及桃城散人。畫藝之啟蒙,受到幼時家中聘請的民間畫師影響,隨家中開設風雅軒裱褙師蔡騰祥習畫,自小便展露出繪畫的天分。
林玉山十九歲負笈東瀛,留學東京川端畫學校,開始接受完整的專業美術教育。一年后暑假返臺期間,參加第一回臺灣美術展覽會即獲入選,并與郭雪湖、陳進同被譽為“臺展三少年”,自此崛起畫壇。1935年,二度赴日深造,建立了個人風格,壯年時期已是領道嘉義地區的人物了。林玉山1951年轉往師大美術系執教,直到退休,一直都在教育界。他不論在藝術成就或風骨上均受萬人景仰,學子遍及各地,影響相當深遠。本報特選取其部分作品,以觀其畫壇風采。

猛虎圖
目前保存的林玉山作品中,其1923年所繪《猛虎圖》是最早的一件。以虎為題材,因其生氣勃勃,頗受民間所喜愛。林玉山回憶,青年時代,于家中風雅軒應付顧客求畫,曾畫過有關虎圖。本幅畫虎步行石巖旁,張口揚尾,若有所思,蓄勢將發。形象正確,設色沉穩,雖為其年少之作,實技法已熟練。

蓮池 1930年
1930年作《蓮池》,147.5×215厘米。此幅是林玉山一件畫展獲獎作品。構圖右上至左下虛斜分出兩部,荷葉盛開,花朵綻放,白鷺一只,涉水覓食,富麗典雅。從畫風發展的過程言,此畫因寫生建立了個人的一種工筆畫風格,尤其是色彩的感覺,從真實體驗中得來的表達,可說是一劃時代的作品。

竹雀圖
1936年作《竹雀圖》,137.5×56.5厘米。畫作繪竹二竿,葉疏葉密間,群雀鳴叫跳躍。以寫生觀察為法,畫雀形象精準。畫竹之干節枝葉安排,一一如生態所見,竹葉之妙,于整齊之中,更富穿插變化。青青綠竹,設色以綠為主,但色彩之輕重,由黃綠為底,而罩石綠,輕重之間,色彩層次豐富,下方馬櫻丹一叢,花之色調,與麻雀之羽毛,用黃赭色,復與綠竹成互補顏色,帶給觀者有如置身盛夏綠陰中,聞聒聒雀聲。

1947年《錦翼迎風》,85.5×133厘米。此畫據說得稿于火車駛過蔗田,雉雞受驚飛出之景。惟畫題已易甘蔗為高粱。此時的林玉山作品,趨于明朗,此畫可為代表。以淡墨線條界定輪廓,色彩大致以平涂為主,因以淡墨界定,使色彩輝映與形體靜動交互為美。整幅色彩展現的氣氛,因高彩度高明度的搭配,顯得歡欣異常。

夏雲
1952年作《夏云》,76×64厘米。古畫家有所謂“巧偷”者,以山水造境,目見想像,終有所限,而夏日天空,云彩多變,詭異之狀,往往出人意表,取以為畫本,其布局,絕非人所能預料。本幅視為云涌天際,視為抽象云白天青,均無不可。于林玉山畫歷中,為跨入抽象創作指標。

松石並壽
《松石并壽》,1969年作,94×66厘米。本幅為林玉山嘗試抽象畫風的紀年作品之一。意欲擺脫形象限制,畫石但見筆起筆落,還于渾沌一片。畫松雖形象宛然可辨,但出枝成針,筆趣重于象形,至若藤蘿,奔騰回旋,雷電交馳,復非形象所能拘束,青底用拓印法,故多蟲書鳥跡趣味,而泥金點于苔上,與墨韻相耀眼,尤增抽象趣味。
1981年作《鐵力士雪山》(圖7),58×70厘米。林玉山20世紀80年代歐游,于瑞士鐵力士山景作畫頗多。此山雖值八月盛夏,仍見經年不散之積雪。構圖上幅右山峰半見,左方則云冉冉升、雪皚皚數峰橫錯,右為主,左為賓,遠天亦染以花青,更突顯白云瑞雪。筆法上近景若馬牙,但自寫生中來,質感量感之表達,已非傳統山水語言能十足形容。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