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26日,“對景——繪畫樣本研究計劃·貳”展覽在羅馬湖不同藝見藝術中心展出,呈現了鄧勇、胡順香、侯煒國、劉芯濤、熊慶華、張文榮、鄭成俊(韓國)七位藝術家的二十余件繪畫作品。展覽由李裕君任學術主持,朱嘉鴻擔任策展人。

繪畫作為最基本的藝術形式,其一是用來表現人們心中的理想狀態,二是反映著社會的現實和時代的價值。在藝術形式多元化的今天,每一個持之以恒地堅持以繪畫創作為探索實踐的藝術家,如果沒有強大的信念、堅守以及頓悟,是無法能夠對繪畫有些許的建樹或成就地。此次展覽延續了不同藝見藝術中心的“繪畫樣本研究計劃”。“自2018年伊始推出這個計劃,第一回展覽‘物境’便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也再度掀起了學術界部分范圍內對‘繪畫創作’的新一輪探討與交流。為此,‘對景——繪畫樣本研究計劃·貳’展覽應運而生。”不同藝見藝術中心執行館長李裕君如是說。“希望此次展覽能夠為觀眾再次帶來嶄新的視覺體驗,從而以不同的視角去審視我們今天所面臨的格外多層次的社會景觀。也希望每位觀眾可以透過藝術作品來感受藝術家情感的抒發和自由生活的歷程,進而尋找自己內心的“烏托邦”,并激發出我們對于生活的熱愛。”

“對景”原是園林建筑布景的一種形式,意指不同的人可以互相看到彼此所在的景觀,或者在某處觀賞點觀賞另一處景象。一般意義上說,景觀是單純的空間與物質的綜合構成體,在人參與后,便與自然風貌、現實社會、生存秩序以及環境制度等發生關系。佛教語:相由心生。人們看到的生活景觀又往往是心相、心象,多少與經驗、記憶、視野、思維等個人化的內容相關。“展覽的七位藝術家作品呈現的不同景象,或直接或間接源于周遭世界——從私人生活空間到公共空間,從現實環境到意象生活等,分布式地構成并延展了生存現實的維度。以畫邀知己,對景成三人。在展覽中,‘對景’是觀看的角度,也是藝術家互相之間,藝術家與作品,觀眾與藝術家、作品溝通交流,散點看世界和審視生存環境的方式。”策展人朱嘉鴻介紹說。

據悉,此次展覽將持續到8月25日結束。開放時間為周一至周日上午十點到下午六點,周一觀展提前預約。

鄧勇《無題1》 布面油畫,200x300cm,2017年

鄧勇《無題1》 布面油畫,200x300cm,2017年

胡順香《愛人的頭顱等于一顆鯰魚的重量》 布面油畫,100x80cm,2016

劉芯濤《床頭燈》 布面油畫,40x60cm,2017
.
熊慶華《赤鏈蛇》布面油畫,153x132cm,2013

熊慶華《赤鏈蛇》布面油畫,153x132cm,2013

熊慶華《赤鏈蛇》布面油畫,153x132cm,2013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