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光明日報光明網、全國婦聯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聯合發起的光明公益基金“鄉村美術教室”項目正在緊張籌備中,該項目號召書畫藝術家為鄉村小學捐建美術教室,培訓美術教師,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繼北京大學講席教授、北京大學中國畫法研究院院長范曾先生為項目題字“光明公益基金鄉村美術教室”并提出寶貴建議之后,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吳為山先生對本次活動寄予殷切期望。

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接受光明網記者專訪。
貧瘠的文化沙漠樹立不起藝術高峰
光明網:您的全國兩會提案與文化密切相關,尤其是基層文化建設與普及。您能否談談發展基層文化對于藝術家未來發展的影響?
吳為山:偉大的藝術家是高峰,高峰并非孤立存在,是建立在高原之上。基礎文化特別是鄉村文化建設是大眾的美的花園,是把平原變為高原的重要手段。只有全民素質提高了,我們才能在高原上建立高峰。事實證明,任何一個偉大的藝術家,都根植于國家民族豐厚的歷史文化土壤。在貧瘠沒有文化的沙漠上樹立不起藝術高峰,所以大眾文化普及非常重要。
文化是國家民族的血液,是在歷史發展進程中人類社會人民智慧的結晶。人與動物最重要的區別是文化,人把情感、智慧等通過創造留下來,這就是一代一代的文化流傳。今天我們要把國家建設好,要高高地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要對世界有更大貢獻。一個民族如果對世界沒有重大貢獻,也不能形成其獨特的價值。和平是人類命運共同體得以建立的前提。銘記歷史,珍愛和平,是人類共同的期望。中國文化當中為政清明的思想特別是仁義禮智信,以及改革開放以來的創新精神,對世界都有普遍意義。
做好鄉村兒童美術教育功德無量
光明網:未來,我們的文化自信要依靠年輕一代。在您看來,美術教育對于振興鄉村文化、樹立文化自信有哪些積極意義?
吳為山:鄉村,最廣泛也最基礎。與大城市相比,鄉村教育資源薄弱,很多學校沒有美術老師。在公共文化教育方面,也沒有美術館、博物館、文化館等可以長期有效對兒童進行校外教育的場所。全國政協考察團曾到云南、甘肅、寧夏等多地調研,我們覺得,要讓國家發展好,要使民族強盛,不能只發展大城市文化。木桶現象說明,只有把地平線的低洼地變成平原,在平原基礎上再建立高原,才能使整個民族向前發展。
鄉村兒童人口眾多,是未來的中國力量。美育可以化育心靈,培養審美。美是一種境界、一種智慧,是一種創造的方式和思維。鄉村美術教育擁有城市不可比擬的資源,比如美麗的山川、淳樸的人民,一年四季、早晨白晝一目了然,給人以啟迪和美的靈感。所以我認為,做好鄉村兒童美術教育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也是對民族、對世界的一種責任感。通過美術教育,使鄉村兒童的人生價值有所提高,這是非常重要的。
藝術家關注鄉村就是關注美的事業
光明網:當前很多藝術家投身公益事業。在您看來,現當代藝術家如何帶動更多青年藝術家培育更多鄉村兒童?
吳為山:現當代藝術家不要眼光只盯著潮流,也不要只盯著殿堂,更不要只盯著國外,要走進我們最淳樸的生活當中去,來感受人民情感的脈動,特別是要走進鄉間、走進鄉村,因為那里有青山綠水,那里有最淳樸的情感,那里有最需要我們去進行美的引導和指導的兒童。我們要把健康、向上、積極的文藝產品帶到那里去,要把書籍、光盤等帶到那里去,還要積極組織一些物質資金力量,為鄉村美術教室做一些建設工作。
鄉村美術教室可以是虛擬的,也可以是有形的。如果每一個鄉村都有一個美術教室,鄉村的孩童就會自發地進行美術學習與實踐。上世紀60年代,我隨父母親下放農村,沒有水彩,我只能用彩色粉筆在黑板上涂畫。今天的鄉村,電視等傳媒比較發達,但就全國教育文化資源來講,鄉村仍相對比較薄弱。所以,我們要把眼光投射到鄉村,投射到那里,就是投射到中華民族那里,就是投射到美的事業之中,就是投射到培養人才、把文化平原變成文化高原的偉大工程當中。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