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展覽日期:2018年7月28日~2018年8月15日
開幕時間:2018年7月28日15:00
展覽地點:江蘇省南京市鼓樓區江東北路111號東寶大廈?諸子藝術館
策展人:趙軍
參展藝術家(按年齡排序):吳國平、韓顯紅、謝少承、潘永斯、陳克年、王衛軍、汪貽廣、李雙陽、黃象明、湯曉燕
主辦單位:江蘇省書法家協會、南京 諸子藝術館

藝術家介紹
吳國平
書法家、作家、詩人、歌詞作家。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書法院研究員、中國書法家協會第五、第六屆發展委員會委員、中國作協、中國書協會員、國家藝術基金專家庫評審專家、江蘇省作協、書協雙理事。東部戰區前線文工團創作編導室原主任,國家一級編劇。著有詩集、長篇散文等文學作品7部,書法集4部。歌曲(作詞)《響當當的連隊呱呱叫的兵》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并在全軍部隊廣為傳唱;參與主創(文本創作)的大型舞劇曾獲多個全國一等獎。書法作品十多次參加中國書協主辦的各項展覽,百余次參加軍隊及地方展覽;曾三次獲全軍書法比賽最高獎。先后4次在北京和南京舉辦合展和個展。另有大量文藝評論發表。
“多力豐筋者圣”--我所知道的詩人、書法家吳國平
文 | 張瑞田
應該說,內心世界最為敏感的是文學。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文化啟蒙,由詩歌引領,從天安門詩抄,到朦朧詩,的確讓新一代的青年熱血沸騰,遂成為新一代理想主義者。這一代人正是改革開放的先鋒。
作為軍旅詩人,他的詩作自然充滿血色,從對一個時代的無限憧憬,到對祖國山河的無限熱愛;從單純的歌者,又變成現實的思想者······。他的詩歌,印證了一位文學青年在人生道路上的艱難跋涉。

《微笑 拔觀聯》140x25cmx2
詩人吳國平早已嵌入我的記憶,他的詩歌作品也是我文學閱讀中的重要章節。有意思的是,我在少年時代培育起來的對書法的愛好,在青春將逝的時候突然熱起來,抬眼巡視書壇,看到了吳國平的名字。吳國平,詩人吳國平,難道也是書法家吳國平?的確是,并且不是以詩人的名義所凸顯的“名人書法家”,那種豐強秾麗、文質斑斕的書寫,分明是專業書法家所為。看他的字,想他的詩,腦海浮現李廷華的一段話:“書法、文學、學術,雖從屬不同文化范疇,然其內在素質亦每渾融。”

《史肇 世歷聯》143x25cmx2
吳國平的“雙重身份”引起我的注意。這時,我正在鼓吹文人書法,我覺得當代書法文化缺失,正是文人書法崛起之時。只是當代詩人、作家,寫字的熱情很高,基礎薄弱,很難以書法論之。我曾在《作家書法漫議》一文中寫道:“研究當代作家書法,我們遺憾地發現,以往與傳統有著血緣關系的文人字已經變異成缺少文化根基的名人字,其中的差異在于當代作家不了解中國傳統書法的藝術特性,沒有投入一定的時間深入臨帖,寫毛筆字的技巧和感覺是硬筆書寫經驗的翻版,因此,字跡就顯得單調、草率、隨意,沒有歷史依據,更談不上章法和意境。惟一可以稱道的是其中的趣味性。這是由于作家文學修養、人生閱歷客觀帶來的一種藝術情調。”顯然,吳國平的書法不是“名人字”,是有歷史依據,有章法和意境的文人字。

《清人畫論一首》35x70cm
從文人書法,到書法的“先文后書”,我對書法美學的要素進行了思考。結論是,中國書法史由文人書法主導,書法的形態是“先文后書”,因此,文辭是書法創作的動力源泉。這樣的例證,在宋明、清、民國時期,俯拾皆是,然而,到了今天卻是難題。搜腸刮肚,無非是郭沫若、茅盾、葉圣陶、姚雪垠、沈從文、臺靜農、李凖、周而復、劉征等人,到了今天,更是鳳毛麟角。
當代文人書法的式微,首先是文人素質的差異所至。現當代社會學科分工細化,社會對文人的認知亦不是沿襲傳統的價值判斷,而是以現代漢語主導下的文化話語為核心要素。因此,對當代文人書法的認識,我們不能離開特定的歷史背景,更不能無視社會轉型過程中對文化標準、藝術標準的重新評估和重新確定。

《范成大詩四首》138x70cm
但是,這不等于說文人書法不會崛起,也不等于說,文人書法不合時宜。氤氳文人氣息的書法藝術作品,一直是我們心中的上乘之作。
對文人書法的思考過程中,得以看到吳國平的書法,眼睛為之一亮。不管是在展廳中拜觀的書法作品,還是在書法集中讀到的書法作品,我感到,吳國平的書法不離時尚,但,更靠近“文人”。當代書法由展廳主導,以競技劃分,模式化、趨同性嚴重。批評家對當代書法的詬病也在于此,橫向取法,相互抄襲,文辭不清,丟字落字,暴露了當代書法家文化修養的不足和藝術精神的渾濁。吳國平的書法不以“視覺沖擊力”取勝,筆墨穩定,氣息含蓄,格調高雅。正如康有為所言:“六朝人書無露筋者,雍容和厚,禮樂之美,人道之文也。”
幾年前,吳國平與幾位朋友舉辦書法聯展,那是第一次全面、細致地拜觀他的書法作品。那天,吳國平也在,我們交流對當代書法創作的認識,他話語不多,偶有闡發,即見機鋒。評判一位書法家的創作,作品是真實的存在,客觀的依據。也許吳國平的詩人身份總是“先入為主”,影響著我對他的書法的理解。這也正常,是詩歌作品,讓我知道吳國平的存在,看他的書法,自然與詩并論。

《節錄文心雕龍 》138x34cm
吳國平習書,有數十年歷史,入手唐楷,進而蘇黃,在宋明手札中汲取養分,崇尚簡約,追求逸遠。這樣的書寫,由文人趣味性涵養,清理交融,“筆鼓宕而勢峻密”,筆隨情動,藏鋒于心,不激不厲,境由心造。鐘繇說:“多力豐筋者圣,無力無筋者病。”這句話,適合對吳國平書法的認識。在筆法上,吳國平深得顏魯公、蘇東坡的影響,多力,重勢,起筆平實,收筆穩健,結字謹嚴,章法自如,與當代流行的展廳書法拉開了距離,也極大超越了當代名人書法的粗陋、淺薄,以胎息傳統的扎實功力和詩人豐沛的情感,重現了文人書法理應具有的文化光芒和藝術色彩。

《古詩一首》20x60cm
這樣的書寫就是中國書法的本源。書法無需猛士之勇、草莽之野,漢字、筆墨相合,文化韻致自然生發。吳國平書法,古意、文氣濃郁,穩健曠達。為此,我想起康有為的一句話:“形質具矣,然后求性情。筆力足矣,然后求變化。”“形質”與“性情”是書法缺一不可的現實構建和精神支撐,這也是文人書法家共守的文化原則。以此觀吳國平的書法,自有結論。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