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中國國家博物館與四川省文化廳、四川省文物局共同舉辦的“古蜀華章——四川古代文物菁華”展覽于7月19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展覽為期兩個月。
上世紀八十年代,三星堆兩個埋藏坑的發現,揭開了古蜀文明的神秘面紗,其中出土的人像、頭像、神壇、神樹等各種造型奇異的青銅器,以及面具、權杖、動物形飾等多種制作精美的金箔制品震驚海內外。本世紀初金沙遺址發現后,隨著太陽神鳥金箔片、金面具、金冠帶、青銅立人、石虎、石人等重要文物陸續現世,同時揭露出大量禮儀性的玉器、銅器埋藏坑,古蜀文明又一段璀璨的歷史鉤沉浮現于世人面前。這兩大古蜀文明遺址的重要發現,迄今已多次巡展,為海內外觀眾所熟知。
本次展覽不限于考古遺址的個案陳列,而是將古蜀文明作為一個整體來觀察,從三星堆遺址到金沙遺址再到戰國時期蜀墓等諸多考古發現進行一次綜觀展示,囊括了古蜀文明發展各個階段的重要歷史遺珍,以210件(套)展品,其中132件一級品,勾勒出古蜀文明發展過程中華美的篇章。

戴金面具辮發青銅人頭像 1986年廣漢三星堆遺址二號坑出土 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藏
第一章“伴月三星:三星堆文化時期”。三星堆文化時期是古蜀文明發展的第一個時期,大約始于公元前18世紀初而止于公元前12世紀中葉,大體相當于中原王朝的夏代晚期至商代晚期。三星堆遺址是三星堆文化的中心,分布面積約12平方公里,是古蜀國早期的都城。遺址四面均發現有夯筑城墻,大城面積約3.6平方公里。城內另筑有小城,著名的“伴月三星”土堆正是大城內劃分小城的城墻遺跡。三星堆遺址最令世人矚目的發現,是1986年現世的兩個大型埋藏坑。兩坑內出土文物1700余件,包括青銅大立人、青銅頭像、青銅神樹、青銅神壇、金杖、有領玉璧等一系列造型奇詭的器物,與同時期其他考古學文化的器物風格大相徑庭。本章中展示的文物絕大部分來自于這兩個埋藏坑。

金面具 2001年成都金沙遺址出土 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藏
第二章“金沙光芒:十二橋文化時期”。十二橋文化時期是古蜀文明發展的第二個時期,大約始于公元前12世紀中葉而止于公元前6世紀,大體相當于中原王朝的商代晚期至春秋晚期。已經進行考古發掘的該時期遺址有撫琴小區、方池街、君平街、指揮街、岷江小區、金沙村等,它們與十二橋遺址臨近,綿延十余公里,組成了一個巨大的遺址群。自1995年以來,考古工作者一直在對金沙遺址進行發掘,已發現有房址、墓葬、陶窯、灰坑、象牙堆積坑、玉石分布區等,出土珍貴文物逾千余件。目前確認的金沙遺址面積超過5平方公里,包括大型建筑基址區、宗教祭祀活動區、一般居址區、墓地等,各區功能劃分明確,區內布局結構清晰,加之發現大量禮儀性器物和與宗教活動密切相關的遺跡,表明金沙遺址應是十二橋文化時期古蜀國的都城。本章中的展品主要來自金沙遺址出土的代表性文物。

虎斑紋三角援青銅戈一組 新都馬家鄉木槨墓出土 四川博物院藏
第三章“馬家風尚:青羊宮文化時期”。青羊宮文化時期是古蜀文明發展的第三個時期,大體相當于中原地區的戰國時代至漢代早期。青羊宮文化與十二橋文化的考古學銜接并不十分緊密,加之公元前316年秦并巴蜀后,古蜀國滅亡而蜀文化尚延續至西漢早期漢武帝開發西南夷之后,因此這一時期的古學文化也被統稱為“晚期蜀文化”,是相對于以三星堆文化、十二橋文化為代表的“早期蜀文化”的一種習稱。目前考古發掘的青羊宮文化遺址較少,僅有成都青羊宮遺址和上汪家拐街遺址,但發現的蜀墓數量眾多。這批蜀墓中,最著名的當屬1980年發現于新都馬家鄉的大型木槨墓。該墓規模宏大,雖多次被盜,但置于槨室底部腰坑內的珍貴文物躲過數劫。腰坑內出土銅器近二百件,多五件成組,少數兩件成組,是非常罕見的組合現象。從墓葬規模和出土文物來看,足可彰顯古蜀文明末期恢弘磅礴的王者之氣,墓主應是一代蜀王。馬家大墓的珍貴文物,是本章展示的重點。
第四章“水潤天府”。公元前316年,秦并巴蜀,成為古蜀文明的謝幕之章,而在整個中華文明即將最終融匯一體這個龐大的歷史圖景前,卻又成為揭幕之章。秦并巴蜀后,秦國在以成都平原為中心的四川盆地大力開發農田、興修水利,將古蜀故地改造成為“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的天府之國,為統一六國奠定了堅實的后方基礎。直至西漢早期,漢武帝以蜀地為南下據點開發西南夷之后,蜀文化逐漸消融,最終融入漢文化之中。本次展覽中,著名的青川木牘等珍貴文物,均是古蜀文明謝幕之章的歷史見證物。
據了解,本次展覽的參展單位包括四川博物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眾多省、市、區縣及高校的文博機構,也包括三星堆博物館、金沙遺址博物館等海內外知名的大型遺址類博物館。展覽從陳述角度大膽地吸納了一些學術界新的研究成果,例如從發型、發飾角度解析三星堆、金沙遺址發現的青銅人頭像、金面具等,力圖從宏觀的社會結構變遷解讀這些展品的深層歷史信息。又如在三星堆文化、十二橋文化兩個時期的整體陳述上采取對稱表述,引導觀眾以平行視角觀察古蜀文明的時代變遷。(中國國家博物館供圖)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