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策展人:楊衛
參展藝術家:
蒼鑫 高孝午 梁長勝 豈夢光 魏野 葉永青 伊靈 鄭澤生
開幕時間:2018年7月15日18:00
學術研討會:2018年7月15日15:00-17:30
展覽時間:2018年7月15日——8月31日
展覽地點: 野空間
展覽地址:北京市通州區宋莊鎮中壩河藝術區野空間(宋莊美術館北側)
出品人:胡玥 袁睿

開幕式現場

展覽現場
2018年7月15日星期日下午六點,由著名策展人楊衛先生策劃的“闇世野語”當代藝術邀請展于野空間開幕了,此次展覽是野空間成立以來的首次對外展覽,也標志著野空間正式進入當代藝術視野,開始為推動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栗憲庭(左)張新建(右)
展覽集結了國內目前風格比較成熟的八位藝術家:蒼鑫、高孝午、梁長勝、豈夢光、魏野、葉永青、伊靈、鄭澤生,各自帶來了其繪畫或雕塑作品。本著楊衛先生提出的“以一種非常規的語言方式,或從民間社會吸取營養,或從古老信仰中攝取能量,通過創造性的藝術轉換”,不管是世俗生活還是古代文明都在此次展覽中通過展出作品得到了新的闡釋。

開幕當天,在野空間舉辦了圓桌會談,會談由策展人楊衛主持,除了參展藝術家,還邀請到了中央美術學院(微博)教授張新建(原文化部文化市場司司長), 資深藝術市場專家林松,天津美術學院副教授陳紅汗,MIND雜志主編李克非等。會談就“野”的精神與立場和藝術家創作等問題展開了廣泛的探討,大家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現場討論十分熱烈。

音樂分享會

音樂分享會

著名尺八演奏家羅灼卿
圓桌對談后,展覽現場還舉辦了“空挲·野語”音樂分享會,著名演奏家羅灼卿先生和藝術家鄭澤生以尺八和手碟進行即興演出,音域遼闊空靈的尺八,靈動且充滿韻律的手碟將整個展覽現場帶入了另一個世界中,使現場觀眾都沉浸于音樂和藝術相互融合的氛圍之中。
開幕式現場,策展人楊衛先生、參展藝術家、著名批評家栗憲庭先生一一致辭,對于此次展覽和野空間的建立各自表達了一些想法,也對空間未來的發展寄予了厚望。
栗憲庭先生表示這是他參加的離家最近的一個展覽開幕式了,野空間的成立在宋莊目前比較低潮的市場環境下,帶來了新的希望。

《公司制度下的變異—8》 布面油畫 200cmX130cm 2008年

Hakuna Matata No.32 布面油彩 150x150cm 2018年

蒼鑫_暗意識系列十_120x120cm_丙烯繪畫_2014

高孝午 《再生-鹿》 不銹鋼鍍色 110x90x110cm 2016-2

梁長勝- 天賜和樂-7 37×84.5cm 紙本線描 2015年

豈夢光 鮮 110x110x2 布面丙烯 2018

葉永青 手稿-2 40x28cm 紙本綜合材料 2018

伊靈 三聯畫《佛在心中》200x100cmx3 2009
空間創始人胡玥女士在談到創立此空間的目的時,表示“當初決定做這個空間主要是因為我們對于藝術的熱愛,很多老師說我們是逆勢而行,確實在如今藝術市場并不是特別明朗的環境下,我們依然堅持,說明我們有足夠的信心和勇氣。后來我們決定叫野空間wild space,非常的直白,野性,大膽,這也正是我們要夢想追尋的藝術直擊人心的力量。”
展覽現場觀眾反響熱烈,觀展人群絡繹不絕。出席展覽開幕式的嘉賓、藝術家和社會各界人士共計三百余人,很多人表示很久沒有看到如此規模的展覽開幕盛況了。
據悉,此展覽將一直持續到8月31日。

創始人胡玥(右三)參展藝術家鄭澤生(右四)與友人合影

策展人參展藝術家及到場嘉賓等大合影

策展人參展藝術家及到場嘉賓以及各界人士等大合影

關于“闇世野語”當代藝術展
文/楊衛
所謂“闇世野語”,取自孟子的“齊東野語”。孟子尊儒重道,強調禮儀,認為“不以規矩,不成方圓。”(《離婁章句上》)然而,他卻心存偏見,蔑視民間社會,尤其貶低鄉民階層,認為他們缺乏教養,容易胡言亂語。所謂“齊東野語”,即是指齊國東部一帶鄉下人說的話,荒唐而缺乏根據。
孟子的思想后來成為中國的主流思想,被歷朝統治者所利用,不僅影響了中國的社會結構,也導致了儒家思想的固化,使其在自我的循環反復中,缺少了應有的生氣與活力。那么,中國的民間社會,即鄉下人,真如孟子所貶的那樣缺少教化、容易言無倫次嗎?其實不然,民間有高手,他們從生存經驗中總結出各種智慧,不僅給生活增添了色彩,也豐富了語言的表現形式,使其言之有物的同時,更加生動有趣。事實上,民間也是一個文化的庇護所與自留地,往往在“禮崩樂壞”的亂世,可以保留下失落的文明。孔子提出“禮失而求諸野”的觀點,就先于孟子,賦予了民間社會以勃勃生機……
今天的中國,正處于一個價值觀極度混亂的時期:一方面,傳統文化歷經近百年的浩劫,早已破碎不堪;另一方面,西方現代文明的引進,又未能真正落地生根;再加上近年來,國家以發展的名義毫無節制地開發與破壞,使幾乎所有中國人都喪失了家園,流離失舍。因此,這個時期比歷史上的任何亂世,都有過之而無不及。我用“闇世”來比喻這個時代,即表明了價值動蕩的現狀;而所謂“野語”,即是藝術家以一種非常規的語言方式,或從民間社會吸取營養,或從古老信仰中攝取能量,通過創造性的藝術轉換,在這樣一個價值觀崩塌的年代,重建起自己的精神世界與文化信心。
葉永青是中國當代藝術史的縮影式人物,他的創作經歷幾乎涵蓋了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各個時期。但是,葉永青雖然一直身處中國當代藝術運動的潮流當中,但卻始終保持著自己的處世態度與藝術風格,行為散漫,語言傾向于涂鴉。近年來,他取法于民間藝術,從民間繪畫的紋樣和圖騰中攝取資源,形成一種獨到的速寫式繪畫風格,與他不斷游歷的生命經驗融為一體,透著一股怡然自得的率性與野趣;伊靈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曾騎單車環國旅行,考察民間藝術,由此確立了自己的繪畫語言,即以民間藝術的純色為基調,疏密有致的圖騰為結構,形成一種密密麻麻的敘事風格。多年以來,伊靈拒絕潮流,堅持自己的繪畫立場,從而使得他的探索軌跡,與他的生命歷程一樣,在中國當代藝術界構成了一道獨特的人文景觀。
豈夢光是以營造荒誕不經的畫面而著稱于世,他善于將夢幻與現實進行交融,畫面結構紛繁,亂中有序,內容則包羅萬象,既貫穿古今,也融匯中西。豈夢光通過這種“亂燉五千年”的繪畫方式,折射出現實的亂象,同時,也復原了傳統壁畫的輝煌氣勢;魏野的藝術如同他的名字,帶有強烈的野性色彩。作為中國最早的職業藝術家之一,魏野可謂歷經千帆,但是,憑借一種堅不可摧的理想和信念,他總能起死回生。近期作品中,魏野塑造了一系列變異的圖騰,在商業符號與物質形態的襯托下,向我們展示了某種蓬勃的生命力;蒼鑫是中國當代藝術界帶有巫師色彩的藝術家,早年曾做過許多不拘一格的行為藝術,后來他從薩滿文化中吸收營養,將自己的矜奇立異與離經叛道,推向巫文化與信仰的高度,也由此創造了一系列視覺奇觀;梁長勝在中國當代藝壇嶄露頭角,也是因為藝術觀念的別出心裁,在造型語言上劍走偏鋒。他善于篡改細節,通過不同形態的嫁接,營造出群魔亂舞的景象,于荒誕無稽中喚醒我們對生存現象的關注。
鄭澤生早年游歷印度、伊朗、土耳其、埃及等八十多個國家,移民加拿大回國后生活在云南,受各種異域文化的沖撞與啟發,他對古代文明以及生命的起源發生了濃厚興趣。他的繪畫呈現了這種興趣,也融入了他的深度思考。近期,鄭澤生結合甲骨文的形態構造和原始圖騰式的瑰麗色彩,將東西方文化印記加以融匯,通過創造性的視覺轉換,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面貌,不僅豐富了當代藝術的敘事模式,同時,也傳遞出了野蠻生長的生命力量。高孝午是中國當代雕塑界冉冉升起的明星,早期的雕塑作品曾廣為流傳,頗具社會影響。近期,他調整了部分思路,將原來的社會性敘事轉向生命經驗的挖掘,通過巧奪天工般的架接與置換,將幻想與現實相結合,創作出《再生》系列作品,仿佛使我們看到了當代意義上的《山海經》……
毫無疑問,以上這些藝術家都極具個性,喜歡特立獨行;而他們的共同特點,就是在藝術創作中不按常理出牌,身上仍然具備某種野性。在我看來,這正是藝術發展的驅動力,尤其是在今天這樣一個價值混亂的年代,他們身上所保留的野性,以及取法于民間的立場,不僅可以投射出人的真性情,更為重要的是,還能為中國當代藝術指明某種方向,確立某種態度。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