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慶拾 ( 古 生 )

鋼筆畫《國威》 20cm0×240cm
安徽鋼筆畫學會集體創作(執筆:杜成垠、陳永新、徐英德、王孟鳴、操秋生、龐鳴)
鐵血男兒揚國威,
雄強霸氣證軍魂。
徽鋼六友傾情繪,
大美真善君當為!
這是我在欣賞了安徽鋼筆畫學會六位年逾花甲的著名畫家合作完成的鋼筆畫大作、新作《國威》時,深有所感,喜從中來,在動情之余寫下的一首小詩。
200x240厘米,對于鋼筆畫而言,不可謂不大。
如此大氣磅礴、英姿勃發的軍旅題材,不可謂不新。
集六位六旬老人之赤誠心血,耗數百小時而成,不可謂不重。
在構圖的特別處理上,人物的生動刻畫上,主題思想的深刻表達上,以及鋼筆畫技法語言的精深展示上,這樣一幅罕有其匹的作品,更不可謂不美......
這是一幅怎樣的鋼筆畫作啊:
天地低昂,空氣凝重,戰云正飛,沙場點兵。但見戰機騰空而起,坦克轟鳴而來,場景無比壯闊、霸氣。作為主景、前景的一群血氣方剛的年輕軍中兒郎,他們吼叫著,奔跑著,向正前方猛撲過來,似要沖裂畫框,從天而降。
這些普普通通的共和國衛士,表情何其莊嚴冷峻,動作何其剛勁雄發。他們一律著迷彩軍裝,臉上一律涂著迷彩油膏。這是一場模擬演練,還是真實生動的現代戰爭的場景再現?
六位畫家,選擇了如此不討好、不討巧的題材與構圖,甚至選擇了最難處理的畫面場景: 二十來個兵,都面對觀眾,動作也相對一致,實在不易畫出所謂"感覺"。但我們所看到的,是同中有異,是"多樣統一形式美法則"的成功運用。將士們的表情各有差別,他們的身段長相,也各有千秋。這自然十分符合生活的真實。
我們仿佛聽到轟鳴和怒吼,仿佛穿越回兩千多年前大秦王朝的兵馬俑陣列,仿佛看到武裝到牙齒的犯之來敵,被當年抗美援朝戰爭中的志愿軍勇士趕鴨子一樣,被打得潰不成軍落荒而逃......
中國夢正濃,中華民族正在重新崛起,能為這首共和國巨艦保駕護航的,唯有這樣一支鋼鐵勁旅,這樣一個召之能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的海陸空天之軍。中國,在抗卸外辱的民族存亡的關鍵時刻,我們擁有一支鐵軍,或許從來沒有像今天、像此刻這樣,顯得無比急迫、重要!
我作為一個普通的觀眾,一個鋼筆畫友,作出這樣一些解讀和想象,也算言之有理吧?
鋼筆畫,小畫種耳,玩玩風花雪月,小橋流水,似乎是其"強項",唯美主義,小資情調,小巧玲瓏,仿佛是人們對它的定位。但是我要說,畫什么是你的自由,怎么畫也是你的自由,但作為一位有眼光、有胸懷、有魄力、有擔當的真正的鋼筆畫家,選擇人物畫的題材可能同樣甚至更加不可或缺。而選擇軍旅、軍魂這樣的鐵血主題,更是一種必須,一種必然。或許因為這樣的題材更具難度,故少人涉獵。而鋼筆畫要擺脫目前可有可無、小打小鬧的尷尬地位,必須看重人物畫題材的表現,唯有描繪人物主題的鋼筆畫作品,唯有表現重大主題人物題材的原創作品,唯有反映當下百姓所向往、關注的、且畫幅巨大,場面壯觀的鋼筆人物畫作品,這個小畫種才能真正立起來,真正大起來。
反觀中國現代當代美術史,中國畫是這樣,油畫是這樣,版畫水彩是這樣,鋼筆畫豈能例外?
甚至可以毫不夸張地說,西方美術史中那些令公眾耳熟能詳的精品力作,往往也正是人物畫,特別是表現重大歷史題材的人物畫。
選擇人物,難。選擇軍旅題材,難。選擇一群將士動作表情相對一致,正面向觀眾跑過來,有氣勢,見精神,轟轟烈烈、豪邁大氣這樣的構圖,可能更難。
可想而知,這幾位安徽的老鋼筆畫家,為什么會專心致志地畫這個題材,又是怎么聚在一起,共同在這樣巨大幅面的畫前揮灑心血與才情的。而處理構圖,整合各自的畫風,使畫面統一精到,最終完成這支"合唱曲",所有這些,沒有親身經歷的人,其苦其難,可能是不易想象的吧。
六位畫家之一,老朋友徐英德兄告訴我,安徽文聯、美協幾位領導一直比較關心鋼筆畫的發展,十分看重這幅具有特殊意義作品的創作完成,多次進行專門評審,指出不足,提出建議,這才使作品一點點趨于成熟、成功。甚至可以說,這也是一篇尊命的"命題作文"。老畫家能以這樣的眼光與精神,殫思竭慮,群策群力終于完成如此大作,這是十分可貴,并值得我們肯定和學習的。這幅作品,也自會在中國當代鋼筆畫的發展史上,留下格外厚重、靚麗的一個足跡。
事實上,脫出鋼筆畫風花雪月窠臼的、表現重大人物畫題材的作品,近年雖鳳毛麟角,但也偶有發現 :
汶川地震,我們有17位國內著名鋼筆畫家匯聚北京,創作了一幅名為《2008,我們萬眾一心》的巨幅作品。
去年,有遼寧畫家柴春雷,創作了《陜北,1935》,熱情表現陜北紅軍大發展的重大歷史題材。
還是去年,遼寧畫家劉志剛,也創作了《一帶一路》這幅大畫,描繪與謳歌習近平主席倡導惠及全人類的"一帶一路"偉大戰略。
這樣一些極具份量的作品,雖然用小小一支鋼筆畫繪出,但厚重見力度,技法有追求,一經問世,便在鋼筆畫界,甚至在美術界產生較大影響。筆者也是格外看重并一一撰文進行推薦宣傳。
我想,鋼筆畫必須有一批這樣的創作題材,在思想性、藝術性以及鋼筆畫技法語言甚至個人風格上均能新穎特出,我們的鋼筆畫才能真正被別人認可與肯定。否則,一例的老樹古巷,小橋流水,精則精也,美則美也,也終是難以真正立起來的。
這樣的觀點,不知有多少圈內畫友會表示認同?
但是,我的確持此看法久矣,也期盼久矣!
據說,《國威》是唯一一幅代表安徽美術創作當代水平,并在神圣的北京中國美術館展出的、除國油版雕水之外的鋼筆畫作品。僅僅這一點,就足見它的特別的份量和價值。難道不是嗎?
六位畫家,徐英德、杜成垠,操秋生我比較熟悉,甚至是惺惺相惜的老朋友了。其他三位,龐鳴,陳永新,王孟鳴近年在網絡平臺上也偶有交流。他們鋼筆畫作品表現出來的水平與個性,我在寫安徽鋼筆畫展作品集的評論文章時,也有所披露,應該比較熟悉。
安徽文采風流,歷史文化積淀豐厚,完全可以說也是目前走在前面的不多的鋼筆畫大省之一。因此,《國威》誕生在這片熱土上,要說也是很自然的事吧!
也正因為如此,我和大家格外期許安徽鋼筆畫同仁的更新發展與更大成就!
2018年5月31日
于天山下三即齋
(作者 程慶拾,新疆人,著名美術評論家,鋼筆畫家)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