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時間:2018.06.02-2018.08.02
開幕時間:2018.06.02 15:00
展覽機構:基準方中藝術空間
展覽地址:成都市華潤廣場A座6樓
主辦單位:基準方中藝術空間 、泰國國家旅游局成都辦事處
參展人員:陳碩 李胤 馬杰 聶力 田豐 向慶華 曾楊(按姓氏拼音排序)
建筑師:張菁 張敏策展人司馬列東學術主持田萌展覽備注出品人:鐘明 、MR. CHARUN CHUENNAITOM(陳冠智)
活動總監:鐘磬
展覽統籌:張棟
設計總監:龐景
藝術設計:喬琳格
展覽介紹:
金色的地方——關于一個地方的形式
田萌
當代旅游消費文化改變一個城市的形式,確切地說,地方因為消費而改變。這種現象在一些后發展的與具有“特色”的地方表現得特別突出。由此,人們確信地方的改變隱含著他者的視角與欲望。不過,當代旅游消費下的他者與在政治/文化表述下的他者是不同的。當代旅游消費下的主體不再是單一政治/文化的主體,他者也呈現更為具體的地方現象。局部地說,主體與他者之間具有了一種互動關系。
在清萊的街頭,我們會看到具有地方特色的街道路燈燈桿造型,而且這些燈桿常常被鍍上了金色。泰國是一個佛教盛行的國家,在很多地方都建有佛教寺廟。一些寺廟中的佛像與建筑是金光熠熠的。金,在世俗生活中被視為珍貴的事物,為佛像貼金或鍍金應是信仰者的布施行為。燈桿連同金色都是一種有意的設計,其元素大概是取自于他們的信仰體系與形式。這種設計意味著:一方面是將原屬于信仰體系形式運用于現代生活之中,是從信仰到世俗生活的蔓延;另一方面是向外來者提供一種用于整體識別的符號,這就像成都的很多地方使用三星堆符號一樣。我們通過旅游所獲得的知識,尤其是經由導游傳播出來的知識是不同于對一個地方的研究。這是被簡化的知識,甚至是在簡化的基礎上再加工的奇聞逸事,以便于符合或滿足旅游者想象的知識片段。
在金色成為城市色彩時,它同樣被賦予了一種象征——一個城市的獨特價值的自我認同,盡管這種認同包含著他者的眼光。這是一種可見的金色,而另一種則是不可見的。清萊有一個眾所周知的自我認同的“金色修辭”即“金三角”。泰國、緬甸與老撾在湄公河流過的交界地帶,泰國將之稱為“金三角”。這是一個旅游者經常到訪的地方。然而,讓“金三角”聞名于世的不是這里的自然景觀或豐饒的物產,而是作為生產與交易鴉片及其他毒品的重要地帶。不少有關緝毒的電影是關于“金三角”的,而且是在這里拍攝完成的。因此,旅游者在這里除了可以乘船看金三角的自然景觀與三國風情,還會聯想去捕捉電影中的某些片段,有心的旅游者還會參觀一下那里的鴉片博物館。因此,“金色”在這里的可見與不可見的事物之間相互交疊,并擁有了多重的含義。
清萊沒有曼谷與清邁那樣的擁擠與喧鬧,這里還未被來自世界各個地方的旅游者所占領。這可能就像二三十年前的曼谷與清邁一樣保持著某些自然的地方性。但是,清萊卻又有著強烈的當代意識。這種意識不是體現在街道、建筑與消費形態上,而是體現在他們對待藝術的方式上。在清萊,旅游者一定會去看這三個地方:黑廟、白廟與藍廟。事實上,黑廟并不是一座廟宇,而是一個建筑群。這三座建筑(群)是三位不同的現代藝術家分別設計建造而成。雖然其中具有明顯的宗教元素與宗教經驗,但它們都被強烈地風格化,并以風格形式吸引著當地與外地的旅游者們。這種風格與形式是具有當代性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將宗教藝術化,將精神性的建筑轉換為視覺性的建筑。這座城市與這些藝術家是有預見性的,他們懂得如何借由此方式讓清萊成為一個獨特的地方,一個未來旅游者來“看”的地方。他們設計與修建這些建筑(群)的時候,知道清萊的人大概還寥若晨星。這些建筑(群)不像許多老寺廟擁有悠長的歷史,但卻有著不一樣的傳奇,并以其風格化的形式成為旅游者眼中的一道奇特景觀。
事實上,清萊與世界上的所有城市一樣擁有歷史,也一樣會有當代形形色色的流行文化,它是一個豐富而又立體的地方。他們似乎懂得讓清萊成為世界想象的地方,將自身塑造成一個金色的地方,但也以另外一種形式感顛覆與更新我們的想象。顛覆與更新我們想象的方式,或許是他們在當代旅游消費文化語境中關于自身主體性的建構方式。面對清萊這個地方形式,中國藝術家會做什么樣理解?并以什么樣的形式與之對話?這大概是基準方中藝術空間聯合泰國國家旅游局成都辦事處組織此次“行走清萊”藝術活動所要關注的問題。
展覽作品:

白廟

邊境

趁著月色入侵

雕塑公園

孤寂1

孤寂2

孤寂3

黑廟

林間佛像

林中塔

密林

清萊見聞1

天堂

王子號

在別處的想象—金三角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