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設計制作過一件玉雕作品――《忘輪》,材質是南陽獨山玉的。

這件玉雕作品我嘗試了和自然界的“水”元素相結合,在情景中營造出透明而沉靜的真實湖面感。
在2016年北京的一次展覽中,有一位觀者提出疑問,他說:“里面放的是水,但水作為材料的屬性不是永恒的,過幾天就干了”。的確,事實上不止是水,自然界中能觸摸的元素沒有哪一種是永恒的。如果有,那就只有“自然的輪回了”。也正是輪回無止,創作的靈感才無止。

我認為,作品本身的價值并不全為了擺在原地供品評或觀賞,作品更本質的價值意義是,提供觀賞者某種能夠得到更神性的思維方式的來源。為此,我會不拘任何形式,釋放玉作為創作對象的自由。而所謂的打破傳統,只是順道的必然路徑。
打破不是否定,而是成長,作品的成長就是精神的成長。對身邊的事物環境隨時保持仔細觀察的狀態是我了解人性及心理的一個基本態度,然后是用心體會。體會這個東西,我一向認為是由不同的內心自然生出而并非刻意想出來的,更加不是單一地學習來的。內心就像一面鏡子,映射內容多了自然就包含豐富了,怎樣將諸多人性及心理透徹地映入內心這面鏡子里,唯有憑借細觀與積累。事實上,這也是很多行業都需要的做的課題。一些關于這方面的輔助途徑,比如閱讀、旅行之類的能在有限的生命里增加見聞的過程都值得體驗。
在雕刻中,我不完全依賴靈感去創作。比起創作的耐心,靈感總是時有時無。
創作一件好的玉雕作品態度和出發點是最重要的,對自己的作品多點耐性、多點專注,真誠去完成它就好。

程禮方 安徽池州人
南傳玉作藝術總監
樸石本紀藝術團隊聯合創始人之一
2016年于北京國際珠寶展舉辦“樸石本紀玉雕藝術個展”
多年前在南陽因機緣接觸到玉,深深被玉這種材質的神秘性所吸引。在創作上尊重個人主觀感受與玉的特質,以敬畏之心去讀懂每一塊玉,做到放下對玉的“剝離”和“植入”,融合并釋放玉最美的一面。堅信在讀玉的過程中,是對自我內心的審視挖掘與精神世界的追溯。倡導在審美上丟棄功利心,回到神性。一切由心出發,自然流淌,遺忘觀念,超越自我。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