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簡介】
石東義,筆名石寅。1962年出生于甘肅臨洮,祖籍江蘇昆山。1981年入伍,本科學歷,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蘭州軍區政治部文藝創作室專職美術創作員。先后畢業就讀于西安政治學院和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中國美術創作院首屆中國花鳥畫創研班,師從郭怡孮先生。出版有《石東義花鳥畫作品集》、《名家·心象—花鳥畫名家石東義》、《石東義花鳥畫藝術》等專著。作品《走出草地》(與顧國建合作)獲紀念紅軍長征勝利七十周年全國美術書法大展金獎;《新篁》獲第三屆中國當代著名花鳥畫家作品展覽三等獎;《此君昂然》獲中國(芮城)永樂宮第二屆國際書畫藝術節百佳獎;《美人蕉》獲第六屆傳統與現代——中國畫名家提名展優秀作品獎;《秋聲》入選2008年中國畫大展;《三君圖》入選世界華人慶奧運名家書畫大展;《蕉園一隅》入選第十六屆“亞運當代藝術展”等?!兜麘倩ā?、《牽牛花》曾先后在2010年翰海春季(68期)、冬季(70期)中國當代書畫專場拍賣中成功拍出。書法作品入選《中國書法全集》。論文《大花鳥藝術與文人水墨畫風格》入選并發表于《首屆國際書畫藝術發展論壇文集》中。部分作品發表于《美術報》、《中國書畫報》、《中國收藏》等多家專業報刊。

墨韻酣暢 明朗清逸
——淺議石東義
李鏡
中國軍旅畫家中,專攻花鳥的不多,畫花鳥又得其法度進而獨有建樹者更少,蘭州軍區美術書法研究院專業畫家石東義即為其一。軍中少花鳥畫家,與軍人這種特殊職業不無關系,閑情逸致的花鳥與裝填著烈火驚雷的槍炮是兩個領域里的東西。陰柔與陽剛,反差強烈。且石東義身材結實,相貌粗糙,單觀其表,應該是舞槍弄炮的好手。恰恰就是這個西部軍人石東義,卻內秀的出奇,將清風朗月,春蘭秋菊,空中飛鳥,水中游魚,幾桿修竹,一片殘荷,半根老藤……統統攬入懷中,收到筆下,用心與一景一物對話,參悟自然意趣,品味人生百態,開始了他在尺幅之間的漫漫求索之路。

石東義學畫,是從中學起步的。也許更早——誰能說生他養他的故鄉不是他入門的第一個老師呢?石東義的故鄉臨洮是一個文化底蘊十分厚重的地方, 即使在眼下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臨洮被各種時尚文化迅速包圍和占領的時候,你依然能從城鄉的某個角落里聽到偶爾傳來的吟誦聲:“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吟出這詩句的,也許是耄耋老人,也許是懵懂幼童。他們在復述故鄉的歷史,那些激動人心的征戰討伐是他們的驕傲。臨洮在他們的心目中,是絢麗多彩的。再往前追溯,他們會從一塊隨手撿起的陶片上,如數家珍般的向你介紹馬家窯文化、辛甸文化,它們孕育了臨洮的早期文明。

生于斯地長于斯地的石東義,未必沒有浸潤著鄉土的文化基因。查閱石東義的個人履歷,得知他出生于一個饑饉的年代,成長于一個動蕩的年代。石東義說,那時,他曾對著一片彩陶殘片長時間地遐想過,陶片上那樸質的構圖曾讓他想入非非。也許,那塊彩陶殘片是藝術女神對一個未來畫家的最初的誘惑。八十年代初,石東義走進了大戈壁腹地的軍營,先當文書,再當電影放映員,又當俱樂部主任。這為石東義最終成為畫家提供了條件——當過兵的人都知道,這幾個位子雖不顯赫,卻都是得有“幾把刷子”的人才能干得了的,這“幾把刷子”最重要的是能寫會畫。為黑板報畫裝飾圖案,畫廣告牌,畫宣傳畫,畫幻燈片……石東義就是這樣帶著幾分敬畏,輕輕叩響了通往藝術殿堂之門。

也正是在那些日子里,石東義將自己的藝術追求定位在花鳥畫上。開始,一切都很模糊,他沒有細想,一個當兵的,為什么偏偏喜歡畫花鳥?時間長了,他終于悟出,這可能是出自對身邊缺失事物的向往。試想,一片枯黃的大漠戈壁中的一點 紅幾抹綠,該是個什么意境?一片死寂中的一只飛鳥兩只蜻蜓,該怎樣動人?單調渴望豐富,于是,石東義為自己定下了專攻花鳥畫的方向,那也是他和戈壁大漠一個無言的約定。石東義目標明確的上路了,他廣泛涉獵,神交前賢,有意識地讓自己向這個方向靠攏。

花鳥畫的題材相對于山水,人物來說,較為狹窄,何況古來畫家熔詩,書,畫,印與一爐,筆墨技法豐富多彩,且流派紛呈,八大,石濤,徐渭,齊白石,潘天壽等大師各領一代風騷,要突破前賢,獨樹一幟,確實不易。但石東義明白,沒有突破,就沒有創新,一味循著前賢的腳印亦步亦趨,就永遠沒有自己。別人趟出來的路對你而言,只是死路一條。學習大師,又要從大師的影子里走出來,最終才能造就自己。西部軍人石東義決定用畫筆創造自己的水墨世界。

石東義最推崇花鳥畫大師徐渭的一句話:“若個能描風竹哭,古云畫虎難畫骨。”他認為這句話概括了中國畫的精髓,即繪畫是人和自然的一種高品味的對話,而不是對描繪對象的簡單復制。貴在意韻,而非形似。石東義把握住這一要義,去營造自己的作品。二十多年,石東義經過艱苦探索,已經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他除了對簡、淡、逸、神、妙等傳統風格進行了獨到的思考外,還在筆法、神采、形似、布局方面進行了深入開掘,潑墨濃淡得宜,枯濕互濟,虛實相生;用色大膽濃烈,淋漓酣暢,濃彩不沉,淡彩不浮,妍而不甜,艷而不俗。達到了客觀物象與主觀情致的統一,構成了極富感染力的畫面。

石東義的寫意花鳥題材廣泛,花卉、飛禽草蟲、博古彩陶,無所不包。尤喜畫紫藤、葡萄、歲寒三友,以及魚蝦、蜻蜓等。近年來,他注意到傳統題材已滿足不了改革開放以來人們審美的需求,他多次到西南的熱帶雨林和國內的多家大型植物園搜集素材,寫生了數以萬計的珍禽花草。以此得江山之助,不論小品還是巨制,多有佳作。他筆下的紅花芭蕉墨韻酣暢,線條明朗爽快,由形似而神似,體現出紅花與蕉葉的清秀與冷逸;多姿多態的蝦晶瑩透明,用水用墨恰到好處,使整幅畫面生動傳神,形態和質感、墨趣、韻致達到了高度提煉和概括;他將荷塘、竹石、山花、蜂蝶、鳥禽轉換成點、線、面、體,并用墨的濃淡干濕和七彩五色,巧妙布局、渲染,獲得了完美和諧的藝術效果。
注:本文作者系中國著名作家,著有《大遷徙》《無言的戈壁》《出關》等文學專著。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