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簡介
隋占剛,筆名京罡,齋號務本,1962年生于北京。 現為中國文房四寶協會高級顧問、北京市書法家協會會員、北京市職工書畫協會理事、中國公共關系協會文化藝術委員會委員,“北京市優秀職工藝術家”。
1987年加入北京市昌平縣書法家協會。2001年榮獲北京市職工書法大賽一等獎,同年加入北京市書法家協會。2002年在北京炎黃藝術館舉辦書法展覽、2005年出版《隋占剛書法作品集》、2009年榮獲北京市交通行業首屆職工藝術節書法大賽一等獎,2011年被北京市總工會、北京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北京市文化局、北京市委宣傳部等聯合授予“北京市職工藝術家”稱號。《中國收藏》、《書法賞評》、《當代書畫》、《大地》、《商旅周刊》、《金融時報》、《中國交通報》、《北京晚報》、《首都建設報》、《勞動午報》等都曾專版介紹其書法藝術成就,其作品被《光明日報》、《北京晨報》等多家媒體刊登數十幅。

《積學儲寶》

《觀海聽濤》
隋占剛幼承家學,以帖為師,唐楷引路,魏碑潤骨,積學累功,陶情于書。臨池探幽,重筆墨技法之錘煉;移情翰墨,尋理念與境界之根由。風霜雨雪,未敢怠誤,恐落“斤斤臨摹”之窠臼。其作品古樸厚重,生機勃發,風韻獨具,不隨時風。中國書協理事、北京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谷溪先生觀其作品后欣然題詞:“追摹古人得高趣,別出新意成一家”,并在《隋占剛書法作品集》序言中寫道:“占剛的書法,我最欣賞的是草書和隸書,很有氣勢和韻律感,其他的書體也可以看出他在精心探索和大膽嘗試,方寸之間體現了他不隨時風的審美情趣。”人民美術出版社資深編輯李果先生曾在《北京晚報》撰文說:“占剛的書法有三性,即濃重的抒情性、結體的變異性和多元的藝術性。其抒寓的多是圓潤遒勁的健康之情,質樸無華的感人之情,俊逸自如的天作之情。故此,著名書畫家馬海方先生贊其書法為‘形現神藏’”。博寶藝術網評論員點評說:“隋占剛的草書可謂極具詩情畫意,簡單的字體結構,連綿的筆畫運用,似龍飛鳳舞,令人充滿陶醉之感,他集古人之大成,筆體自然流暢,揮灑自如,十分傳神地體現了書家的天然心境,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無論是字法的展現還是意境的表達都備受藏友青睞。”

《無事此靜坐》

《寧靜致遠》
藝海無邊生有涯,
索居閑處覓精華。
只與古人論高低,
不同今人比上下。
這是當代著名書法家隋占剛先生的一首《習書感懷》,從中可見其志向之高遠,追求之酷烈,決心之堅定,意志之頑強。古王安石曾有“丹青難寫是精神”之說,當代吳冠中先生也曾有“藝術家要有殉道精神”之警示,可見藝術道路之艱辛。

《澄懷觀道》

錄舊作一首《習書感懷》
古圣先賢皆須尊,何必叩首一家門。志在新奇無定則,黃沙淘盡始到金。
占剛從小受家父熏陶酷愛書法藝術,他至今仍清楚地記得被紅衛兵小將抄家后的凄慘景象,在收拾被遺棄的散落物件中,他撿起了兩本書,一本是顏真卿的《多寶塔》,一本是柳公權的《神秘塔》,沒想到他一下子就被這兩本字帖中散發出來的莫名其妙的美吸引了、震撼了,于是乎他便開始了漫長的書法藝術學習生涯。如今48個春秋過去了,占剛已成為中國文房四寶協會高級顧問、中國公共關系協會文化藝術委員會委員、北京市書法家協會會員、北京市職工書畫協會理事、“北京市優秀職工藝術家”。多年的不懈努力和勤奮探索,終于成就了他古拙厚重、雄渾博大、風韻獨具、格調高雅的藝術境界。

《窗外飛雪傳天籟,斗室茶香迎客來》

錄晉代左思 《詠史句》
皓天舒白日,靈景耀神州。振衣千仞崗,濯足萬里流。
多年來,占剛以帖為師,唐楷引路,魏碑潤骨,積學累功,陶情于書。臨池探幽,重筆墨技法之錘煉;移情翰墨,尋理念與境界之根由。風霜雨雪,未敢怠誤,恐落“斤斤臨摹”之窠臼。他憑借潛深的書法造詣,嬗變的書體結構,將人生的精神境界與自身的藝術因子緊密結合,深刻領悟傳統書法藝術經典中的神韻,在廣覽博取中不斷豐厚自己的文化底蘊和藝術修養、在紛紜世象中敏銳捕捉時代氣息,在長期的藝術審美探究中找尋到了與自己內心世界相吻合的契合點,達到厚積薄發的效果。2002年在北京炎黃藝術館舉辦書法展覽,時任中國書協理事、北京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人民美術出版社資深編輯谷溪先生觀其作品后欣然題詞:“追摹古人得高趣,別出新意成一家”。

《牟尼入村落,譬如蜂采華,不壞香與色,但取其蜜去》

錄舊作一首 《秋游敦煌感懷》
鐵嶺連天白云飄,大漠孤煙上九霄。秋高氣爽海市里,天地悠悠思古道。
2005年出版《隋占剛書法作品集》,谷溪先生在序言中鼓勵道:“占剛的書法,我最欣賞的是草書和隸書,很有氣勢和韻律感,其他的書體也可以看出他在精心探索和大膽嘗試,方寸之間體現了他不隨時風的審美情趣。”人民美術出版社編輯李果先生在《北京晚報》撰文說:“占剛書法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妙合自然,沒有做作之態,沒有僵硬之姿,更沒有修飾打扮之嫌。濃重的抒情性、結體的變異性和多元的藝術性是占剛書法藝術的顯著特點。其作品所抒寓的多是圓潤遒勁的健康之情,質樸無華的感人之情,俊逸自如的天作之情”。

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錄毛澤東詩句

毛澤東《沁園春·長沙》詩句
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
著名書畫家馬海方先生贊其書法為“形現神藏”。博寶藝術網點評說:“隋占剛的草書可謂極具詩情畫意,簡單的字體結構,連綿的筆畫運用,似龍飛鳳舞,令人充滿陶醉之感,他集古人之大成,筆體自然流暢,揮灑自如,十分傳神地體現了書家的天然心境,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無論是字法的展現還是意境的表達都備受藏友青睞。”
每觀占剛書法,總會有一種殺出重圍、別開生面、清新爽快、提振精神的感覺。他的作品古拙厚重,不隨時風,學古而不泥古。他按著自己對書法理念的深刻領悟傳承著書法藝術,也傳承著一種文化精神。

《鷹》
在40多年的書法實踐中,占剛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審美理念。即:藝術必須是獨特的、陌生的,而且是抒情的。這也就是所謂的“不同才是藝術”。藝術需要繼承,但更需要創新。他說:“入帖靠功夫,出帖憑文化,賞趣在新奇”。不能入貼,便沒有根基;不能出貼,便不能抒我之情懷;沒有新奇,便沒有賞趣。作為一名藝術家,如不在自身修養和文化底蘊上狠下功夫,沒有自己的理念和情懷,只是一味地在技法上折騰來折騰去,不是墜入魔道就是墜入俗道。所以,作為一名書法家,既要遵循藝術發展的傳承規律,又要與時俱進地融入現代人的思想觀念和審美情趣,這才是書法藝術的希望之所在。為此,占剛把大量的時間用在了學習和讀書上,并在創作實踐中時時以梁同書的“斤斤臨摹,已落第二義矣” 告誡自己。

錄 孔子家語 三恕第九
聰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讓,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方守之以謙。
占剛認為:書法是文化關懷,而非簡單的技術操練。習書者必須要有肯于吃苦,甘于寂寞的精神,“外離相,內不亂”方能漸入佳境。占剛深知書道之艱難。二王帖系的蕭靜簡遠,漢隸、魏碑的古拙凝重,唐楷的寬博、森嚴,宋代的抒情寫意,他都腳踏實地,孜孜以求,融匯貫通之際為他的書法創作注入了無限生機,正所謂: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也。他幾十年如一日,在沉默寂寥中孜孜不倦地尋找著屬于自我趣味的墨線。

孟子《滕文公 下》句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書法藝術難在自成一格。學古人,但不能被古人的固有成法所束縛;觀時風,但不能陷入千人一面的創作模式。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具備三個基本要素:良好的文化修養、自身的悟性和藝術膽識。可以斷言,最終決定書法家有無意境的關鍵是文化修養,正如古人所言:“功夫不在其內,而在其外”。“其內”指的是筆墨技法等形而下的東西,“其外”則指的是書法理念,尤其是文化積淀等形而上的東西。而文化修養的積累并非朝夕之事,需幾十年甚至是一生的不懈追求。

集唐懷素《千字文》聯句
林茂珍禽集,巖高巨獸多。
占剛深知書道之奧秘,所以非常注重傳統文化和相關知識的學習充實。他尤其喜歡哲學和管理學,先后參加了中國文化書院《中外比較文化研究班》、北京大學《傳統文化與管理哲學研究班》、中央黨校《經濟管理系研究生班》的學習。再加上北京獨特而古老的傳統文化氛圍,各種文化藝術的陶冶和熏陶,這些元素使得他的藝術創作養分充足,視角開闊,格調高雅,境界博大。其創作巧妙地吸收融入了篆、碑的元素,點畫古樸厚重,結體疏密有致,筆力雄健成熟,結構平中寓奇,鑄就了嚴謹工整、平正峭勁的整體風格。

元代 關漢卿 《四塊玉 閑適》
南畝耕,東山臥,世態人情經歷多。
閑將往事思量過,賢的是他,愚的是我,爭什么。
他的書法藝術行于紙上,發于心靈,飄忽而折轉,隨意而自然,精謹的流動線條,穿行于字里行間,有意無意間構成了獨特的審美特征。思則有法,有法無法,重感受、重抒情、求異樣、不與人同,無意得趣,平樸見真,時出新意,達到了意境和妙造的相對統一。記得美學家宗白華先生說過:“中國書法是節奏化了的自然,表達著對深一層的生命形象的構思,成為反映生命的藝術”。占剛視書法為生命的組成部分,其作品,清風入墨躍然紙上,金石開路,美于視覺,在于形式,享受心靈,感悟大千世界,忘然于天地之間。
藝無止境,學海無涯。我相信正值壯年的他,憑籍多年的探索和實踐一定會為我們展示更多的書法佳作,抒發更美好的人文情懷,我們熱切期待著。

錄 唐代 歐陽詢 《夢奠帖》
仲尼夢奠,七十有二,周王九齡,距不滿百。
彭祖資以導養,樊重任性,裁過盈數,終歸實(寂)滅,無有得停住者。
未有生而不老,老而不死,形歸丘墓,神還所受,
痛毒辛酸,何可熟念,善惡報應,如影隨形,必不差二。

老子《道德經》句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致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錄舊作一首
藝海無邊生有涯,索居閑處覓精華。只與古人論高低,不同今人比上下。

唐代懷素《自敘帖》句
遠錫無前侶,孤云寄太虛。狂來輕世界,醉里得真如。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