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簡歷】
張文江,1954年生,河南安陽人,畢業于河南大學美術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國畫家協會理事,中國美術研究會研究員,河南省美術家協會理事,河南省美術家協會人物畫藝術委員會副主任,河南省書畫院學術委員。

遨游古典雅麗的水墨世界
——讀張文江人物新作有感
文/阿年
我曾對西方藝術癡迷過,那些震撼人心的歷史題材,那些燦爛的色彩,那些異域風情的描述,那些變幻無窮的表現手法都令我驚嘆不已。盡管我沒有受過正規的美術教育,但對提香、戈雅、畢加索,塞尚、莫奈、凡高、列賓、蘇里科夫、列維坦等藝術大師卻是十分崇敬。后來對現當代藝術或現代藝術又產生了極大興趣,那些被稱為揭示人類心靈的傾瀉,關于當代人文關懷或是觀念、波普、表現、后現代等等種類的杰作不斷的沖擊著我的神經,讓我既興奮又緊張。受到刺激后的我顯得蒼白,顯得無知,除了敬畏,我不敢再探奧秘,我明白,即便我再下功夫,也無法弄清這“深刻的現代”。

特別是面對中國畫的革新,中西文化的對接等重大學術課題的研討,我更是力不從心,甚至還頗感惶恐。
所幸從事編輯與出版工作讓我有機會接觸到各種藝術思潮,欣賞到林林總總的藝術作品,并在與許許多多藝術家的交談中受到教育,盡管眾說紛紜,盡管見解千差萬別,但卻啟發不小,受用不少。燥動的我漸漸地平靜下來,并慢慢的體會到“諸子百家,各盡其妙”的道理,那“萬紫千紅才是春”的大白話更讓人覺得意味深長!

我好旅游,跑了三十來個國家,看了不少博物館,美術館,在欣賞過無數古代和現代的精典藝術后,我似乎有些明白,那么多大師,名家為什么歐美歸來后又從西畫轉向了水墨,為什么已經廿世紀依舊有那么多藝術家還在重復著文人畫的老路,甚至產生的“新文人畫”還受到追捧,為什么還有不少藝術家在上下數千年的藝術長河尋覓寶藏?我沒有學過美術理論,我說不明白,但我卻感覺得到,民族精華不會因時間的更迭而被淡忘遺棄,因為她是我們的精神支柱,是林立于世界的根本,故而唐詩宋詞才永不過時,中國畫與中國的藝術才世代流傳!

我喜歡文江先生的繪畫,大概也因為從他的作品中我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欣賞到水墨畫的新境界,更讓人深思的還是他拉近了我們與古人的距離,使這些看似遠離生活的作品,暗合了人們精神回歸與崇尚自然的心靈情結。
在浮躁的當下,在工業文明瘋狂發展的今天,何謂精神家園?哪里是香格里拉?我們每天在在高速路上奔波,常年在水泥匣子里折騰,哪還有寧日,哪還有心境?中國人講落葉歸根,如果不把根留住,哪還有枝葉繁茂、春華秋實?正是出于對傳統文化的崇拜,對中國繪畫的繼承與發展,文江選定了重溫歷史經典的路。因為他“骨子里的審美意識是中國的”。他當過工人、教師、編輯,他畫過油畫、連環畫、插圖,并有過五年的軍旅生涯,正是這些看似平凡卻極能豐富人生的經歷使他選擇了繪畫作為終生職業,選擇了中國畫創作為他畢生研究的課題。

廿余年來他艱辛的在自己的天地耕耘,歷經多少磨礪,苦度幾多風雨,最終才形成了“古典雅麗的畫風”,引得畫壇廣泛關注。
李強先生是文江廿年的朋友,他在《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對文江作了如下評述:“張文江,立定中原的中國畫人物畫家,近年來以其深厚的傳統功力、睿智的思想深度,堅實的造型能力和華滋的色彩風格活躍于河南畫壇。”
“我們不否認科學培養造型能力的辦法,令我們扼腕的是失掉了傳統繪畫能力的培養,比如古詩文和書法。中國傳統的文化是講究‘優雅‘,從一開始我們不追求‘優雅‘,何來中國畫的精神。好在張文江是一位翩翩君子,從學習繪畫那一天開始,他便培養了這種‘雅好‘。

張文江在繪畫上頭腦是清醒的,他有著自己的獨立思考,無論時風如何,他都堅定自己的信念,絕不趨炎附勢,以此才會有他今天獨特的畫風……”
從這些文字中我們不難看出,文江的繪畫之所以受到贊譽,是他不斷提升文化品格的結果,正如畫家自己所說:“中國畫最終是要反映出民族文化特征的,顯現出民族的審美意識。所以談繼承發揚傳統的文化藝術,首先要端正我們的審美意識,整理好我們的審美狀態,回歸到民族的審美主源上。只有這樣,國畫才能稱之為國畫。”

聯想到古代美學家,畫家提出的:“凝神遐想,妙悟自然。妙悟自然,物我兩忘。”“心無旁鶩”。荊浩的“氣者,心隨筆運,取象不惑。”黃庭堅云:“凡書畫當觀韻。”都給人留下許多啟示,這是東方美學思想的結晶,而文江能融會貫通,以難能可貴的平和心態去創造傳統繪畫的新境界,更是難能可貴!
文江贈我的畫冊,我讀了又讀,每看一遍,似乎都有些心得,縱然一下子說不出所以,但卻是加深了對他作品的理解與喜愛。

清人方亨咸云:“繪事,清事也,韻事也。胸中無幾卷書,筆下有一點塵,便窮年累月,刻畫鏤研,終一匠作耳,何用乎?”我想,文江更知其理,故筆下佳作不斷,件件清氣怡人矣!
如再說他的筆墨,他的畫面構成,它的人物造型或是款識,似乎都覺多余,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文江的筆墨精神一定會更加發揚光大。他的作品必將為這個時代增添新的風采!
真羨慕你呀,文江,當人們接踵而至的去尋訪自然去嘗試返璞歸真時,你卻早已與先賢作伴,遨游于靈山靜水之間,其樂融融,其趣融融,何等快意,高人矣!
二00七年桂月于西蜀《行云閣》

張文江當然是傳統派的一員。不僅以古裝人物為主題,而且力求古意——即傳統的審美韻味。這特別表現在他的畫中人物造型上。西方寫實術完全融合在傳統人物的形式中,也因為巧妙地融合了西方寫實術,也使他的畫中人物造型與古代人物畫有所不同。如果要做更細致的圖像比較,如比較張文江筆下文人的面部五官與范曾筆下的人物,就可以發現范曾畫中人物形象更接近西方寫實術。這就是我認為張文江的畫有更多的傳統審美韻味原因之一。正是這種造型不僅構成了張文江繪畫個性因素,而且使他的畫古意盎然。
李蒲星(湖南省美術家協會美術理論委員會主任)
2009年11月6日

看張文江兄的畫賞心悅目,前些天在群藝館裝表室偶然看到他畫的幾十幅扇面,筆墨酣暢,兼工帶寫,無論畫面中的人物、山石、樹木、花草、一勾一勒,一點一染,甚有師法,相當精致,以我看用“六法”衡量也不過分??催@些畫好似和以前的張文江判若兩人,以往文江先生的作品給我的印象總是豪氣和帥氣,而今卻多了些靜氣文氣,不知道是人過了中年的緣故還是吃了什么靈丹妙藥?還是以后多請教文江先生吧。
林瑋
2007年11月9日

觀文江畫之近作,虛和清遠,直追古韻,可見其心境之靜。一個有追求的畫家總是在不斷的總結自己、否定自己、改造自己、提升自己,文江的變法,使觀者可見其遠棄了媚俗,近入了尚雅和高古。每個人的每一步變化都要首先來自舍和求,求是每個藝術家的天性,是他的創造性的體現,而舍則是需要勇氣和決心的,相對求而言,舍要經歷脫胎換骨的痛苦過程,不斷的舍其缺憾求其精神是每個藝術家起落的分水嶺。文江的畫作已將我們領入到晉人《蘭亭序》中所說:“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河南大學藝術學院教授袁汝波
2007年11月7日









展覽及獎項:
2010年
《金蓮小像》入選“‘文脈心象’當代中國畫百家百扇藝術展”(第一回展)
中國畫作品《人物》,為河南省第二屆中國人物畫展評委作品,后被河南省華夏美術館收藏
2012年
作品“金瓶梅系列”入展“東渡墨象·傳承與蛻變赴日本展”
作品《漁歸》入選“文脈心象—當代中國畫名家百扇藝術展”(第三回展)
作品《存在·空間》獲“全國第三屆線描展”優秀獎
2013年
作品《人物小品》入選“‘精微入玄’首屆當代中國書畫名家小品展”
作品《古裝人物》入選“當代中國畫名家小品學術邀請展”
作品《宋人辭意》入展“當代中國畫藝術原創百家提名展”(第二回展)
2014年
5月,在河南省文聯展廳舉辦“東墨西彩2014六人書畫展”,并出版畫冊
收藏與捐贈作品:
1998年
中國畫作品《重陽》被北京大學收藏
2002年
9月,中國畫作品《清月》由日本華宮書畫院收藏
2010年
中國畫作品《人物》河南省華夏美術館收藏
2012年
12月,中國畫作品《人物》捐贈給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
2013年
1月,中國畫作品《暖冬》被河南省美術館收藏
中國畫作品《紅色麗人》被河南省美術館收藏
5月,?中國畫作品《人物》捐贈給河南省殘疾人福利基金會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