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國美術學院油畫系第五工作室主辦的“離形·山水之間”作品展在杭州隱軒美術館舉辦,張科奇攜其當代水墨作品《彼岸山》系列作品亮相。

據了解,張科奇出生于1985年,山西太原人,畢業于中國美術學院油畫系,碩士研究生。現居杭州。他的作品表現形式較為多樣性,包括油畫、綜合繪畫、當代水墨等,代表作品有《煤山》系列、《韓信大將軍》、《記憶的風景》、《第二車間》。

近些年,張科奇專注于當代水墨的研究,他將傳統水墨語言與當代多元化審美以獨特的方式聯系到一起,努力探尋基于自身生活經歷并關切當代生活情境的藝術方式。此次,展出的張科奇《彼岸山》系列作品,正是以水墨這一媒介加以表達,試圖以社會學文化研究為基礎,以繪畫作為載體,對本土文化進行宣揚。

“水墨藝術的多極化必然呈現水墨藝術的繁榮,而這種繁榮的藝術一定有新的氣象,在當今的社會境域下,藝術表現語言走向多元綜合是一種必然。”張科奇表示,作為當代藝術家,有責任進行本土的文化宣揚,在傳統精神中挖掘大家所需要的。
“在藝術創作中我個人崇尚自然天成,率真寫情。由于本人近些年對中國傳統文華愈發癡迷,因此在繪畫材料的選擇上也開始更多的偏向于水墨宣紙。這一看似簡單的材料卻包含著中華民族最杰出的智慧,所謂大道至簡是也。”張科奇表示,在創作的題材上他選擇以“山水”畫之,但是他的山水不同于古人的山水,他是以一個當代人的角度重新審視今日之“山水”,并將其承于紙上。因此,可以將其稱之為“當代山水”。
張科奇認為這樣的繪畫才是一種“本我”的抒發。張科奇說:“古人畫山水,是因為山水和他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出門可見山水,登山可見山水,游玩可見山水,無處不見山水。久而久之心中自有山水。是一種本能的,帶有真情實感的自然抒發。而如今這個時代,呈現給我的是鋼筋水泥構成的新世界,古人所描繪的山水早已離我們遠去。刻板的一味摹古,或者對著照片去畫一些自己從未見過的陌生‘山水’,不免有些矯揉造作。所以,我通過水墨宣紙這一媒介,將我所看到的‘山水’加以改造,便形成了此次我展出的繪畫面貌。”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