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在清代的發展可謂登峰造極,尤其在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因政治安定,經濟繁榮,加之皇帝對瓷器的愛好與督陶官制度的建立,使青花、彩瓷、顏色釉等各類品種皆取得卓越的成就,清代宮廷御瓷因此成為了中國陶瓷史上光輝燦爛的一頁。
本次《余香集——古董珍玩專場》中,瓷器部分以清代宮廷御窯瓷器為主,形式多樣,品種豐富,其中不乏極具代表性的精品,來自名家舊藏、國營文物商店舊藏或海外回流,來源清晰,且有較高的性價比,值得藏家關注、收藏。

★1161
清乾隆 米黃地粉彩通景山水紋燈籠瓶
“乾隆年制”兩行四字篆書款
H :24cm
著錄:倫敦佳士得
此件乾隆粉彩燈籠瓶為本專場的封面拍品。燈籠瓶,創燒于雍正,盛于乾隆,因形狀頗似長圓形燈籠而得名。乾隆朝燈籠瓶制作較多,常見品種有青花、釉里紅、粉彩、爐鈞等,傳世作品以釉里紅飛鳳穿花、五彩花蝶、粉彩山水紋飾等為佳。本品即為一例。

本品造型敦厚,米黃色地明亮清雅,山水圖畫寧靜淡泊,充分體現了乾隆官窯的裝飾風格,誠為盛世彩瓷之代表。南京博物院藏有乾隆朝同類器物。底以紅彩書“乾隆年制”四字篆書款,其中“乾”字所書筆法有別于一貫的字體。縱觀今日公私所藏,但凡乾隆官窯所署年款寫法有別于傳統書寫規格的作品,皆有可能出于“唐窯”。“唐窯”即清代雍正、乾隆朝唐英任景德鎮督陶官時之官窯。《清史稿·唐英傳》載“英所造者,世稱‘唐窯’”。在中國陶瓷史上,“唐窯”永遠是不會被人忽略的,其器物之豐富,釉色之齊全,技藝之精湛均獨步有清一代。拍品著錄于倫敦佳士得,傳承有序,值得重點關注。

★1149
清雍正 斗彩水仙靈芝紋碗
“大清雍正年制”青花兩行六字楷書款
D:14.5cm
來源:國營文物商店舊藏
斗彩以對比鮮明、清新雅致等藝術特點備受推崇,其中雍正斗彩又以其釉彩精妍絢麗、布局巧妙空靈獨步有清一代,為成化斗彩曠世奇珍的續寫。

本品器形周正,線條優美,胎質細膩,碗心繪團蝶,外壁繪靈芝、仙草,寓意“靈仙祝壽”,色澤清雅,層次清晰明麗,色彩富于變化,描繪細致,格調優雅。同樣一例可參閱香港蘇富比2003年10月26日拍賣,編號9。

★1162
清乾隆 粉彩鏤空玲瓏帽架
H:27.8cm
帽架由三部分構成,上部帽托為球狀;中部柱身四周等距出戟;下部底座四周等距攀爬四只夔鳳,鳳體蜿蜒,昂首張口,身形柔美靈動。通身繪如意云頭、錦地花卉及鏤雕夔龍紋,各層紋飾之間都有輔助紋飾相隔,設色艷麗華美,代表了其時粉彩雕瓷技藝的最高水平。此器成型復雜,由于不能拉坯只能靠拼合方成,故在燒造中極易疵裂變形,因此傳世品稀少。

鏤空的香薰圓座不僅可以擱置冠帽,還可以盛放香料,薰帽防臭,轉動賞玩,可謂一舉多得,實為巧奪天工之藝。這類轉心玲瓏帽架曾于乾隆九年《活計檔》中所載,“制作二對,一對藏于乾清宮,一對藏于養心殿”。北京故宮博物院有此種清宮帽架使用示意圖,可作參照。

底部

★1168
清嘉慶 胭脂紫地粉彩蕃蓮紋鏤空折沿供盤
“大清嘉慶年制”礬紅三行六字篆書款
D:39cm
著錄:香港蘇富比2006年4月10日,LOT.1741
自雍正御瓷開始,瓷器紋飾的風格有傳統題材與西洋元素之分別。后者的出現深刻反映了雍乾二帝對西洋藝術的包容與吸納,其往往以巴洛克手法設計紋飾,中西結合,為中國瓷器工藝史上特殊的一頁,影響深遠。此盤正是這一時期西風漸入之作,所繪西番蓮即為中西結合的產物,殊為珍貴。

此形制大盤始見于乾隆時期,折沿處鏤孔一周,造型別致。其通體施胭脂紅釉,以粉彩描金纏枝西番蓮紋。口沿自外而內分別飾如意云紋、勾蓮紋和蝠紋,構成福壽連年之意,口沿施一圈金彩。器底以礬紅彩書“大清嘉慶年制”六字篆書款,字體端莊工整。此多孔盤施彩艷麗,工藝華美,盡顯宮廷用器之奢華,當為清代宮廷陳設之器物。

著錄

★1141
清乾隆 青花開光折枝花果紋執壺
“大清乾隆年制”青花三行六字篆書款
H:26cm
來源:國內重要藏家收藏
本品主體呈玉壺春瓶樣式,唇口短頸,鼓腹下垂,整體造型豐腴端莊。壺底款識字體雋秀,為乾隆時期官窯器之典型。此式執壺原型為西亞銀制執壺,永樂御窯首創為瓷質作品。乾隆皇帝對永宣青花的蒼勁深沉極為尊崇,曾多次命景德鎮御窯廠仿燒,本品即是其中的代表作。

本品造型穩重典雅,青花發色艷麗有加,紋飾繪制工麗細致,時代特征明顯,是一件不可多得的乾隆官窯代表作。此式執壺因其造型復雜,極易損壞,故而難有整器傳世,流傳至今,實屬不易。

★1150
清乾隆 斗彩纏枝蓮紋大梅瓶
H:63.5cm
來源:國營文物商店舊藏
此瓶器形碩大,主題紋飾為牡丹紋,以清淡的色彩和纖細的筆觸繪盛開的牡丹,有的含苞待放。我們不得不贊嘆其構圖處理頗具匠心,宛若一段激揚婉轉的韻律,又暗合起承轉合的格律要求,實在是形、繪、意三絕之作。


★1163
清嘉慶 綠地粉彩御題詩海棠茶托(一對)
“大清嘉慶年制”礬紅三行六字篆書款
L:16cm
據清文件記載,嘉慶皇帝有在清晨飲茶的習慣,深愛品茗故賦詩贊詠,并寫在宮廷御窯燒制的茶具上。這首茶詩,是嘉慶帝于嘉慶二年(1797)十月中旬所作。因此推知,這些御題詩文的茶具應該為嘉慶早期的御瓷。

此種造型之茶盤,粉彩花卉御題詩文是這個品種的主流紋飾,其中又以造型周正者為上品。此對茶盤色澤艷麗,詩文書寫工整,繪畫精細嚴謹,可為嘉慶粉彩器之精品佳作。

★1166
清道光 粉彩綠地寶相花太白罐(帶座)
“大清道光年制”礬紅三行六字篆書款
H:20cm
來源:S. MARCHANT AND SON舊藏
本品為嘉道之際清宮御瓷尊貴的式樣之一,通體敷設黃綠彩釉為色地,以各色粉彩描繪纏枝蓮紋,其彩繪妍而不媚,清新悅目。

來源

★1223
清雍正 檸檬黃釉杯
“大清雍正年制”青花兩行六字楷書款
D:6cm
來源:徐展堂《在望山莊》舊藏
本品直口,深腹,圈足,杯形小巧俊秀,顯曲線流動之趣。內壁施白釉,外壁檸檬黃釉,純凈嬌嫩,明麗奪目,晶瑩透亮,與整器的輕盈靈透相得益彰。底部施白釉,堅細勻凈,并署“大清雍正年制”青花雙行楷書款,字體清秀工整,神韻雅致俱存。

★1226
清乾隆 爐鈞釉觀音瓶
“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書刻款
H:32cm
著錄:佳士得2004年LOT.203
此器瓶體修長,線條流暢,瓶身弧度曲折自如,給人以亭亭玉立之感。通體施爐鈞釉,藍紫、月白交錯,顯得均勻而斑駁。色澤鮮艷,頗具特色。本爐鈞釉觀音瓶釉色斑點中己不見雍正、乾隆早期的“高梁紅”斑,釉色變化妙趣橫生,是乾隆不可多得的代表作品,器底陰刻“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書款。

★1229
清雍正 孔雀綠釉套盆
“大清雍正年制”三行六字篆書刻款
D:23.8cm
著錄:紐約佳士得LOT.1535(盆),1536(托)
花盆形制規整,造型別致,盆奩器身內外及底部均施半透明孔雀綠釉,色澤艷麗,釉面開片密布,積釉處釉層較厚,故顏色略深。足底內凹,釉下刻“雍正年制”篆書款。

在具款識的御制單色釉瓷器中,孔雀綠是最為罕見的釉色之一,而雍正款孔雀綠釉器則更為珍罕,可參見北京故宮博物院藏一例花口罐。綜觀各類孔雀綠釉單色瓷器,此套盆應在此類器型中,存世量遠較他類釉色器少見。

著錄

★1230
清乾隆 窯變釉云耳瓶
“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書刻款
H:22cm
來源:國營文物商店舊藏
云耳瓶是窯變釉器物的典型造型之一,自乾隆至道光時期均有燒造,其中以乾隆器質量最為優秀,貴為同類作品之冠。本器造型端莊,精致小巧,釉汁流淌自然,釉色奇幻瑰麗,時代特征明顯,為乾隆朝窯變釉器物之典型,難能可貴。

★1231
清雍正 窯變仿鈞釉三足鼎
“雍正年制”四字篆書款
D:28cm
著錄:香港佳士得1999年11月2日LOT.620
此器為沖耳,直腹,器身六出戟,管足器形,端莊穩健,典雅古樸,滿身窯變釉,外壁朱白相間,內壁白色,鼎心為藍色窯變,整器釉色燦若煙霞,亮麗可人。此器造型模仿古代青銅禮器,器物胎體制作細膩,成型考究又不失自然流暢的特色,反映出雍正瓷器的精湛之處。

著錄

★1232
清雍正 紅釉小杯
“大清雍正年制”青花兩行六字楷書方章款
D:7.3cm
來源:
1.喬治·佛朗西斯·沃倫爵士及喬治諾拉夫人收藏,購于1921年11月15日
2.倫敦佳士得LOT.226
此杯為雍正朝仿永樂紅釉器,造型飽滿規整,周正大方,所施紅釉釉水腴潤,勻凈瑩亮,寶光四射。底部以青花書“大清雍正年制”雙圈六字雙行楷書款。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雍正時期的《胤禛行樂圖圍爐觀書》及《雍親王十二美人圖》中都有此種紅釉小杯的出現,由此可見雍正皇帝對此類品種的珍視喜愛。
此拍品系出名門,明確記載由喬治·佛朗西斯·沃倫爵士及喬治諾拉夫人收藏(家族收藏),此家族于上世紀初地位顯赫,現倫敦大英博物館及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中國陶瓷收藏均有此家族大量的捐贈。

★1235
清雍正 胭脂紅菊瓣折沿盤
“大清雍正年制”青花兩行六字楷書款
D:17.2cm
著錄:香港蘇富比2007年4月7日LOT.720
菊瓣盤是清代雍正御窯名貴品種,也是雍正朝極具特色的藝術品。此盤擬取秋菊之形,造型雋美,配以勻凈瑩潤的釉色,彰顯出此器清新脫俗之藝術魅力。

胭脂紅釉,絕色嬌艷,甚為罕見。E.T.Hall藏品中有類似小盤一對,先后售于香港蘇富比2000年5月2日,編號547及2006年4月10日,編號1625;香港蘇富比另于1994年11月1日售出一只胭脂紅釉盤(編號101);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胭脂紅釉盤,器型略小,書方款,刊于Suzanne G.Valenstein,《A Handbook of Chinese Ceramics》,紐約,1989年,圖版256。

著錄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