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白石和徐悲鴻同為20世紀中國畫壇的藝術巨匠。兩人之間有著逾30歲的年齡差距,藝術道路亦不相同,一位是從國畫內部尋求變革的傳統中國畫大師,一位則是以西方繪畫改造中國繪畫的推動者,看似毫無交集,事實上兩人卻是惺惺相惜的知己,他們的交游對于中國美術的影響也是巨大的。

徐悲鴻和齊白石
徐悲鴻絕對稱得上是齊白石的“貴人”。 他對齊白石的藝術推崇備至,致力于收藏推介齊白石的作品,把齊白石請上京華美術學校的講壇,為齊白石編選畫冊并作序,大大提升了齊白石在主流畫壇的地位。
徐悲鴻對學生說:“齊白石可以和歷史上任何一位丹青妙手媲美,他不僅可以做你們的老師,也可以做我的老師。”齊白石在給徐悲鴻的一首詩中,感言:“我法何辭萬口罵,江南獨傾瞻徐君。”在給他的一封信里更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徐君也。”感念之深,發自肺腑。

齊白石 貝葉草蟲
鏡框 設色紙本
103×34 cm
鈐印:木人、年八十五矣
題識:三百石印富翁齊白石老眼。
華藝國際2017秋季拍賣會拍品
貝葉草蟲是齊白石獨創的繪畫題材。白石老人早年游歷廣東、廣西發現貝葉之美,將其引入畫中,并完美演繹,其將大量以極細工筆描繪的內容與簡約的大寫意筆觸和表現熔于一爐,相得益彰。
畫面以一樹枝貫穿全局,枝頭挑出四片精心雕鏤的樹葉。他用極細的筆畫貝葉,如紗一般,葉的主莖先畫出,然后再添網狀脈,最后再薄施淡彩,筆筆見力,生動可愛,每一根細如發絲的葉脈均勾畫了了,無一筆懈怠。

貝葉 局部
此外,該作品幾乎囊括了白石老人最擅長、也最喜歡描繪的幾種工蟲,極為難得。畫中草蟲之絲絲紋脈,在近乎原大的體態下完全寫真地刻畫,在神形并貌的展現中達成極高的藝術再現。胡佩衡曾感佩白石老人的工筆草蟲:“纖毫畢現、細里有寫、有筋有骨、有皮有肉”……其精細程度必須拿放大鏡細細觀察,才能領悟其中的奧妙。

螳螂 局部
一只秋蟬趴在枝上,似聞其鳴嘒嘒。秋蟬翅膀呈半透明狀,身體顏色深淺隨著翅膀的掩映關系而變化,富有視覺層次感,極為精彩。

秋蟬 局部
又有蜻蜓盤旋于上,通體殷紅,翅膀的刻畫堪稱鬼斧神工。

蜻蜓 局部
畫面下方揮舞著鐮刀狀脛節的刀螂和蟈蟈、飛蛾。飛蛾身上的絨毛感呈現堪稱絕活,既表現了絨毛帶粉的特質,更完美表現出飛蛾身上微微閃爍的光感。

飛蛾 局部
“精細中求生機,嚴謹中富變化”,齊白石筆下,無論是輕柔淡寫,還是濃墨重彩都讓人流連再三。《貝葉草蟲》畫面豐富而不雜蕪,盡顯一片生機爛漫。正如徐悲鴻先生所常說的“盡精微,致廣大”的境界。
徐悲鴻一生學貫中西,是20世紀美術界首屈一指的領袖人物,經他提攜、日后揚名畫壇的藝術巨匠眾多。那么,支持徐悲鴻的貴人們又有哪些?
是幅《九方皋》的上款人麟若先生,可謂是徐悲鴻生命中不得不提的知己。

徐悲鴻 九方皋
立軸 設色紙本
1943年作
90×40 cm
鈐印:東海王孫、徐、徐
題識:
1.便能飛去也徒勞,其力還稱其德高。暫止離婁非分想,平生愛寫九方皋。卅二年初秋青城山中,悲鴻寫。
2.麟若先生知己惠存永念。弟悲鴻贈,甲申四月。
華藝國際2017秋季拍賣會拍品
麟若,即吳蘊瑞先生,我國著名體育教育家,與徐悲鴻結識于南京中央大學任教期間,為悲鴻摯友。徐悲鴻一生坎坷,在其困難時期,吳蘊瑞曾數度予以幫助,可謂交情至深。徐悲鴻贈吳蘊瑞作品頗多,可謂精品迭出,其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結合的著名作品《負傷之獅》即為其一。

徐悲鴻贈吳蘊瑞之《負傷之獅》 現藏徐悲鴻紀念館
此幅《九方皋》繪于1943年,翌年即贈予吳蘊瑞。是圖雖非巨制,但構圖緊湊,人物各具特征。畫面中心,千里馬昂然聳立,表現出它的生命之火。而九方皋,黑髯青衫,也充滿著同樣高傲自信的表情。

徐悲鴻 《九方皋》局部
九方皋相馬,是徐悲鴻最喜愛的人物畫題材。繪于1931年的《九方皋》是徐悲鴻最得意的作品之一,他在《歷史畫之困難》一文中就表示:“拙作較成功者,至今尚以《九方皋》為第一。”

徐悲鴻 攝于《九方皋》(1931年作)前
該典故出自《列子》,講述春秋時期,善于相馬的伯樂向秦穆公推薦九方皋尋千里馬的故事。九方皋相馬看重內在精華,不求表面,注重事物的本質。徐悲鴻畫《九方皋》,其深意亦在于提倡發現人才要注重精神,而不為外在的東西所左右,這才是大藝術家的胸懷和眼光,才可以稱之為宗師。

齊白石 葫蘆蜻蜓
鏡框 設色紙本
100.5×33 cm
鈐印:白石翁
藏印:鎮希珍藏
題識:白石老人畫。
華藝國際2017秋季拍賣會拍品

齊白石 群蝦
鏡框 水墨紙本
100.5×33 cm
鈐印:白石翁
題識:余畫蟹有五變,方得神行俱似,畫蝦亦五變也。齊白石山翁并記。
華藝國際2017秋季拍賣會拍品

徐悲鴻 喜上枝頭
鏡框 設色紙本
1937年作
64.5×33 cm
鈐印:東海王孫
題識:少昂先生法家教,丁丑夏悲鴻。
注:上款人趙少昂(1905-1998),當代嶺南畫派巨匠。
華藝國際2017秋季拍賣會拍品

徐悲鴻 竹石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37年作
111×28 cm
鈐印:東海王孫
題識:香池先生方家雅教,卄六年始秋同游桂林,悲鴻。
題簽:徐悲鴻竹石圖精品。米景揚題。 鈐印:米景揚
華藝國際2017秋季拍賣會拍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