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洲繪畫中的風景畫曾和中國山水畫一樣,在繪畫史長河中長期處于無關緊要的地位,直到19世紀巴比松畫派的出現。
近日,“被顛覆的風景——巴比松畫派及十九世紀裝飾藝術臻品展”在北京時間博物館開展。本次展覽展出了19世紀巴比松畫派優秀的作品,包括柯羅、米勒、迪亞茲、埃米爾·雅克等著名“巴比松畫派七星”代表人物的作品以及早期印象派的部分精品。
巴比松畫派對于風景畫的再次定義,是一種顛覆。巴比松畫派的藝術家,真正實現了走向大自然的第一步,他們之中,如農民畫家米勒,將田野自然的樸實風光、農民的辛勤勞作用寫生的方式客觀自然地描繪出來。將自然的風光上升為現實主義中人類追求真與美的高度,將自然視為一種“理性”的代表,反映了當時的藝術界對啟蒙運動的響應以及理性主義的回歸。
巴比松畫派更是印象派的指路者。梵高也曾向米勒致敬,畫出了《播種者》。哲學家海德格爾曾經盛贊梵高的作品《農鞋》:“這硬梆梆、沉甸甸的破舊農鞋里,聚積著那雙寒風料峭中邁動在一望無際的永遠單調的田垅上的步履的堅韌和滯緩。”這個畫面很容易讓人聯想起米勒的田野、柯羅筆下的牧牛人、楓丹白露秋日的醉人風光,這就是來自巴比松的饋贈。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