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釉以氧化銅為著色劑,鉛化合物作為助熔劑的低溫釉。漢代低溫鉛綠釉陶的釉料中就含有2.6%的氧化銅。宋、金除燒制低溫綠釉陶器外,還燒制綠釉瓷器,如磁州窯、吉州窯、定窯等,定窯所燒制的綠釉瓷器又稱為“綠定”。元、明綠釉器有孔雀綠釉,明還燒造瓜皮綠釉器。清康、雍、乾時期綠釉器的燒制達到鼎盛,色調豐富,有郎窯綠、瓜皮綠、西湖水、孔雀綠釉等。今介紹鎮江博物館收藏的一組綠釉瓷器,以饗讀者。

南宋吉州窯綠釉刻劃花卉紋三乳足爐
南宋吉州窯綠釉刻劃花卉紋三乳足爐(圖1),高9.6、口徑17.6、底徑13.7厘米。平沿,腹微鼓,平底,三乳足。肩部飾一周弦紋,腹部刻劃花卉紋。胎米黃色,疏松,全器施釉,底部無釉??袒ㄊ怯弥?、骨、鐵等材料制成的刀狀工具在坯體上刻出花紋,所刻線條流暢,刀法遒勁有力,花紋微陷,增加了花紋的立體感。

南宋吉州窯綠釉乳釘紋三足瓷爐
南宋吉州窯綠釉乳釘紋三足瓷爐(圖2),高10.2、口徑18.7、底徑15厘米。斂口,折沿,鼓腹,平底,三乳足。腹部飾乳釘紋。胎米黃色,疏松,全器施釉,施釉不到底。吉州窯位于江西省吉安縣永和鎮西側,是我國古代南方著名的綜合性窯場,它創燒于唐朝晚期,經五代、兩宋至元末終燒。吉州窯產品種類繁多,有黑釉瓷、綠釉瓷、白釉彩繪瓷、青白釉瓷、乳白釉瓷等,從瓷器品種、釉色、紋飾到裝燒技術,融合了南、北各窯為一體,并不斷創新,具有濃厚的地方風格和民族特色,在中國陶瓷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清雍正款瓜皮綠釉八寶纏枝紋盤
清雍正款瓜皮綠釉八寶纏枝紋盤(圖3),高4.3、口徑20.9、底徑13.2厘米;敞口,淺腹(圖4);圈足,圈足內有“大清雍正年制”雙行六字楷書款(圖5)。全器施綠釉,釉色淡雅,玻璃質感較強,釉面能映出五色光暈。外腹部淺刻八吉祥紋間以纏枝紋。八吉祥紋特指以佛家常用象征吉祥的八件寶物為題材的紋飾,又稱八寶紋。指法輪、法螺、寶傘、白蓋、蓮花、寶瓶、雙魚、盤長(亦為“盤腸”)八種圖案,由西藏喇嘛教流傳而來。瓜皮綠釉是一種以氧化銅為呈色劑、以氧化鉛為主要熔劑的低溫釉。因其色澤碧綠如西瓜皮之色,故名。明代宣德、成化、弘治、嘉靖朝景德鎮窯均生產瓜皮綠釉瓷器。清代景德鎮窯大量生產。唐英《陶成紀事》載:“一仿澆綠器皿,有素地、錐花兩種。”康、雍、乾時的瓜皮綠釉呈色有深、淺之分,釉面無開片,玻璃質感強。有素面器,也有暗刻花器,有的底部有六字官窯年款。其釉質瑩透,色澤翠綠。

清雍正款瓜皮綠釉八寶纏枝紋盤

清雍正款瓜皮綠釉八寶纏枝紋盤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