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先聞
山東聊城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水彩畫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曾任濱州地區藝術館館長,濱州畫院院長,濱州地區美術家協會主席,新華社山東文化藝術中心主任,山東電視書畫院副院長,山東省現代水墨畫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山東省文聯委員,山東省美術家協會理事、副秘書長?,F為濱州畫院名譽院長,濱州市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中國文化學會藝術委員會主席,山東省企業家俱樂部書畫院副院長和中國(北京·濱州)現代原創美術研究院院長。作品入選第七屆、第八屆全國美展和全國科普美展,獲全國第二屆水彩畫大展優秀獎,全國首屆禪佛文化書畫展優秀獎,南方印象2007年全國書畫大賽銀獎和相約香江第三屆中國書畫交流展金獎。
傳統意境與現代精神——趙先聞繪畫藝術解讀
文/褚 海
趙先聞先生是一位頗具革新意識和突破精神的畫家,也是一位善于在生活中發現生命意義的畫家。溯源他的藝術履歷,我們可以發現,他是在一種掙扎與和諧中一步步完成了兩種迥異的文化空間上的跨越,進而進入到一種全新的藝術創作實踐中。在他的筆下,那種傳統意境與現代精神相互交融滲合的美學文本,描繪出對文化的包容和對生命的感悟,已成為當代畫壇不容忽視的文化現象。

趙先聞的成長歷程充滿了苦難與艱辛,但也不乏激情和快樂。年少時,他因天賦聰穎進入專業藝術學校,更因摯愛而潛泳其中,經歷了數年扎實系統的專業訓練。上世紀的70年代,受當時“農業學大寨運動”的感召,趙先聞先后兩次下鄉包村,與社員們同吃同住同勞動。農村的艱苦和農民的質樸讓他感受至深,然后自然而然地滲入到他的個性認知的底層,進而影響著他的繪畫的品格。趙先聞的早期作品帶有明顯的寫生性,我們可以通過他早期的作品觸摸到那種原生態的生活氣息。他似乎在生活中找到了一種精神的寄托,他的思想、他的繪畫深深地扎根于生活。1980年代前后,一批以黃河風貌的題材的水彩作品接連獲得大獎,趙先聞隨之在名家輩出的當代畫壇漸露頭角。

自上個世紀初以來,由于傳統文化的失落和商品社會價值觀念的改變,傳統的花鳥畫因其自身的先天性弱點,而致使其在進一步的發展中面臨著瓶頸問題。20世紀30年代,林風眠率先以西法為用,融西法于筆墨之中,創造了具有傳統精神和民族氣象的繪畫作品,為傳統花鳥畫探索了一種中西合璧的嶄新的藝術圖式。至今不乏后學者探源尋道,執著于在中西合璧的路途上開拓出新的藝術空間。

至上個世紀九十年代,趙先聞擎起“現代彩墨畫”的旗幟挺進中國畫壇。那時,他已過不惑之年。從成長歷程而言,這一年齡已完全進入到藝術認知的成熟期和藝術創作的自覺期。這一時期的趙先聞著手于對傳統法式的重新闡釋。他以一種俯瞰的高度切入對中國繪畫語言的探索,試圖在現代觀照中尋找傳統精神的新可能、新途徑。這種革新的精神和實踐,對冰封已久的中國畫壇是有一定影響力的。劉國松先生為其畫集作序中,稱他“加入了創造二十一世紀中國繪畫新傳統的偉大行動,向著未來邁進。”這樣的評價是對他理性探索的肯定與認可,也是對他的一種企盼和期許。

在這種審美理念的影響下,趙先聞逐漸走出了花鳥畫的傳統套式,他以西畫為基礎,兼收中國繪畫之筆墨,在花鳥畫領域創造一種嶄新的風貌。在通常的認識中,衡量一個藝術家的成熟與否,風格是一把重要的標尺。其格調可以有高低優劣,但獨特而缺乏內涵的風格,是空洞和蒼白的。在趙先聞的筆下,傳統功力和創新精神的得到完美的結合,把水粉畫的色彩感和構圖意識融入國畫創作中,新穎的構圖和新穎的色調成為其作品的主要特征。這一藝術風格的形成,標志著趙先聞自我繪畫空間的確認與確立,標志著一種基于傳統意境之上的實踐性筆墨語言的形成與成熟。這也從某種方面奠定了趙先聞在當代花鳥畫創作界的地位。從某種角度而言,我認為趙先聞的最大貢獻還在于他潛入中國畫傳統的廣闊時空,為傳統花鳥畫躋身于紛繁多元的當代文化視野,提供了有力的參照范式。

要走出古人藩籬,介入到一種全新的現代文化語境中,是需要膽識和胸懷的,更需要豐茂的學養淵源和深厚的人文底蘊作為依仗。我記得美術評論家康征說過,當代繪畫從來都屬于那些有膽識、有勇氣且能把民族文化置于全人類文化來思考的人。從這一點講,在花鳥畫的繼承性的創作實踐中,趙先聞當屬一個成功的范例。

趙先聞出生于魯西農村,少時求學于泉城濟南,后來又長期生活于黃河入海之地。這樣的生活履歷,在他的基因嵌入一種特殊的情愫。在他的血液里,流淌著大平原所特有的厚重、質樸、堅韌和謙卑。因此在趙先聞的作品中,除了西畫的基礎外,還有其他的中國傳統文化的修養,比如他的文學修養,比如他對故土的摯愛,比如他對民間文化的再發現……這些都成為他繪畫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他歌頌和諧、贊美自然,眷戀親情、感悟生命,塑造了眾多典型時期的經典美學文本。他的繪畫生機勃勃,情趣盎然,讓我們充分感受生獨立自強的人格魅力和厚德載物的生命偉力。作家商澤軍在題為《詩意的空間與氣度》的文章中有一段深度解讀:“他的畫是一種別人無可模擬的‘混血’這不是貶義,是取油畫、水彩、水墨三者之精而鑄造,有時是柔婉,有時是高亢,有時是詩意氤氳。”比如荷花,一直是趙先聞喜歡的題材。清晰的線條勾勒出不卑不亢的風骨,亮麗的色彩涂抹出淡淡的容顏,彰顯出從容大度。荷花在趙先聞的筆下,是一種怒放的生命的象征,他的每一根線條,每一片色彩,都是有淵源、有來處的。

在對趙先聞的繪畫作品系統賞讀后,我們能清醒地看到,他在生活的另一個層面發現了詩意的情趣。這一發現,在通往他整個的繪畫美學體系的道路上成為審美因素的原始符號,他的繪畫因此而具有強烈的傳統文化的人文性和傳承性。置身于紛擾浮躁的資本化進程中,我們久違了精神和信仰。藝者何為?這是每位從藝者所應該思索與追問的。趙先聞以其大膽的革新精神和先鋒意識,展示了一名當代畫家濃郁的文化情懷和可貴的人文擔當。同時,他還以純凈簡約的繪畫語言,叩探了中國繪畫現代性發展的內里和真相,為當代畫壇詮釋了“一手伸向傳統,一手攀緣現代”的真正要義。
乙未年冬于山東菏澤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