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部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一時間火爆網絡,而今這部電影又將在臺灣上映,必定又會掀起新的一輪熱潮。曾經的“一道宮門,兩重世界。”如今穿越千年物是人非,這座宮卻留下來,屹然不倒訴說著它的歷史與輝煌。而在這里最能體現皇家王權至高無上地位的便是那留存于歲月洗禮下的玉。玉在中國人眼中,十分珍貴,且意義非凡。

紀錄片《故宮》第八集中有這樣一段話,“皇帝將贈給英王的第一種禮物托我轉送,這個禮物的名字叫如意,是一種長一英尺半的白色石頭,上面刻著花,中國人認為這個禮物非常名貴,而我則以為這東西未必值錢。”寫下這段文字的人叫馬戈爾尼。在公元1793年,也就是大清乾隆五十八年8月1 0日清晨,這位叫馬戈爾尼的英國特使受到中國皇帝乾隆的接見。雙方在這次接見中互贈禮品。乾隆皇帝將一柄白玉如意贈送英王,又分別贈馬戈爾尼與副手綠色玉如意。

在接見儀式后對各宮殿的參觀中,馬戈爾尼對富麗堂皇的宮殿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時他發現每一殿的寶座旁也都放置一件玉如意,“形狀與贈給英王的相似”。馬戈爾尼雖然知道如意喻含和平與興旺的祝福,但他未必知道這種被他認為并不值錢的美麗石頭對于中國人而言有著特殊情感。
玉凝聚著文化,象征著智慧,孕育著財富,它美麗、典雅、圣潔、富貴、純粹、通靈,與東方人的氣質極為吻合。
在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古代玉石器約有三萬件,主要源于清宮遺存。故宮博物院所藏玉器按時代可劃分為元代以前古玉、明代玉器、清代玉器三部分。故宮作為國內乃至世界上最大,涵蓋范圍最廣泛的古文物博物館,其內所藏的藏品可謂是數不勝數,而玉器作為中國古代引以為傲的工藝品,在故宮內自然是享有崇高的地位。
下面讓我們共同領略一下故宮所藏玉器的美:

玉獸頭塊 紅山文化 高15.4厘米 寬4.5厘米 長10.5厘米 清宮舊藏
玉料青綠色,有褐色斑。環形,一側似斷開。斷口一側似獸首、大耳,鼻、眼皆用粗陰線表示,獸頭之下為素環,以示獸身,卷屈呈環狀,獸之頸部有二孔。
此類獸頭玉塊于紅山文化遺址中多有發現,尺寸有變化。一些作品獸頭似蟲,一些似豬,一些似熊,其身彎而似蛇,研究者認為此類作品是由某些動物演化而來的龍,表現的是某種神靈崇拜。

玉龍 紅山文化長60厘米 直徑2.2-2.4厘米
玉料青綠色,微透光。龍頭部雕琢細致,眼大而凸起,嘴長而前凸。鼻上翹,長鬣后飄,邊緣呈刃狀,身為長圓柱狀,彎成橢圓形。素身、禿尾。身體中部有一細孔。
此類紅山文化玉龍目前已發現數件,皆頭部雕琢精致且夸悵,為多種動物的形象組合,極具想象力。就其頭部長鬣而看更近似于馬,一些學者認為此類玉龍造型以馬為主體,結合了其他種類動物的特征。

玉鏤雕獸面紋飾件 西周 長5厘米 高3.l厘米 厚0.3厘米 清宮舊藏
玉料青白色,局部有較重的褐色。片狀、較薄,中部隆起,似瓦面,邊緣隨獸面圖案有凸凹變化。此作品自中部可分為兩部分,相互對稱,各部分皆似卷曲之龍身。長方形眼,陰線多呈一面坡狀,為西周玉器圖案風格。
商代玉器中有較多的獸面形紋飾,西周時期明顯減少,此作品尤其珍貴。

玉雙螭紋沖牙 戰國 長8.7厘米 寬3.9厘米 厚0.3厘米 清宮舊藏
玉質呈青白色。弧形,下端略尖,上端透雕圖案,為大、小二螭,大螭頭有長角,分叉且彎曲,似爬行,小螭屈身,與大螭并頭。沖牙是用于人身的雜佩,位于成組玉佩的下端。

玉獸首 漢 長4.2厘米 寬3.6厘米 清宮舊藏
玉呈暗青色,有黃褐色斑。琢立體獸首,圓眼,重眉,頭上有角,此作品可為劍飾,也可做杖首。

玉螭紋橢圓形杯 魏晉 口長97厘米 寬6.6厘米 高6.3厘米 清宮舊藏
玉質白而潤,有褐色沁色。杯壁較薄,口沿外有一周帶狀飾紋,口沿一側飾有鏤雕雙螭,螭尾下垂于杯身。器底有獸面紋足,獸面連于器身之上。此杯所飾螭紋、獸面紋與漢代圖案風格相近,義有不同。

玉臥獸 唐 長5厘米 寬2厘米 高3.l厘米 清宮舊藏
玉料暗白色,獸背部有黃斑。埤立體造型,頭部雕琢復雜,闊嘴,意形鼻、重眉,眉、嘴、腮部有陰線細紋。粗頸,躬身,伏地狀,肢前彎,尾呈分卷式,一歧上沖,其上有細陰線紋。

碧玉鏤雕飛龍紋帶板 明 最長9.l厘米 寬5.4厘米 厚o.6厘米 清宮舊藏
碧玉,深碧色。共二十塊,鏤空透雕。蟠龍形,龍昂首,張口,毛發后披,身細長似蟒蛇,有鱗,皆有飛翼,尾分兩叉,底襯以翻卷的葉草紋。此套碧玉帶板是由大長方形兩塊、中長方形八塊、小長方形四塊、桃形六塊合并而成的。
明代玉帶形制較前代玉帶有了較大的變化,式樣比較集中,玉帶上鈐的數量比較統一、使用規范,《明史》、《明會要》等歷史文獻都有較為詳細的記載,完整的數量為二十塊。此為典型式樣。明代玉帶大多數為和田羊脂白玉或青玉制成,碧玉作品非常罕見。

玉羊首提梁壺 清嘉慶 通梁高16.8cm,通蓋高10.1cm,口徑8.9cm,足徑6.8cm。
壺白玉質,玉白如脂。壺體為圓形,通體及蓋、紐均雕作瓜棱狀,腹部一側凸雕羊首為流,肩部設3個系紐,上接3柄如意形銅胎掐絲琺瑯質地的提梁。壺底中部陰刻隸書“嘉慶御用”四字款。
玉壺是清代宮廷重要的生活用品之一,樣式極多,除羊首壺外,尚有鳳首壺、龍首壺等,還有與玉杯、盤成套者。此壺以瓜棱形作器身,以羊首作流,結合了動物和植物的題材,又將玉器的素凈與琺瑯的斑斕集于一器,造型新穎別致,從質地到作工均屬上乘,為清嘉慶時期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