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昭旻,1969年出生于江蘇灌南?,F為常熟理工學院副教授、中央美術學院訪問學者、中國傳媒大學美術傳播研究所研究員與客座教授、美中文化聯合會 現代藝術研究院副院長。曾獲得聯合國婦女署“消除針對女性暴力”的卓越貢獻獎,作品被國際多家博物館、美術館、公共藝術機構及私人收藏。
近年主要展覽(節選)
2017 “延伸”澳門當代藝術交流展”(澳門大學圖書館)
2016 “重構的他者”宋莊青年藝術家邀請展(中山博覽中心)
2016 “海納百川 壁立千仞”作為一種價值共同體的宋莊藝術精神溯源(莊東區藝術中心)
2016 藝術未來·2016(中山)第三屆國際青年藝術博覽會開題展(宋莊當代藝術文獻館)
2015 “第七感”王昭旻新瓷展(Gallery Doublis,巴黎)
2015 “瓷語”王昭旻個人展(北京農業展覽館)
2014 “擁有與缺失”消除針對女性暴力當代藝術展(北京)
2014 共振計劃第十站“無形之形”國際當代藝術展(北京當代藝術館)
2014 “紙.瓷.絲”中國藝術品交易博覽會(上上國際當代藝術館)
2014 “瓷色隱語”個人展(北京農業展覽館)
2013 “瓷色隱語”王昭旻新瓷藝術展(北京老佛爺百貨)
2013 “我們:1994-2013”當代藝術家肖像展(北京)
2013 “蘇區經驗”2013在京藝術家聯展(北京)
2013 “以前直覺主義名義”當代藝術提名展(北京)
2012 “18大稿站”當代藝術展(北京)
2012 “現Ÿ在”非遺助力渠道系列展(北京)
2012 “美學生活”當代高端雕塑藝術品鑒賞展(北京)
2011 “鄉愁與相遇”巡回展(南京/杭州/成都/重慶)
2010 “雙簧記”當代藝術展(赫立畫廊,北京)

瓷是一種精神
文/王昭旻
一、關于藝術創作的思考
人類有史以來,繪畫藝術一直伴隨著人類文明發展進程,這其中表達方式與展現的路徑也伴隨著文明的發展而發生不斷的變化。在世界文明的范圍內大約演繹的路徑經歷了:

a.戶外露天的巖石畫(世界各地都有,遠古時期主要體現為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b.洞窟巖畫(法國的拉斯科巖畫、西班牙的阿爾塔米拉洞窟巖畫,舊石器與新石器時期主要表現為記錄生產勞動場景及記錄勞動資源)→c.墓壁畫(古埃及的金字塔墓壁畫,主要為來世的藝術,表現復活)→d.壁畫(中世紀時期的干壁畫、濕壁畫,主要為宗教服務的,教堂墻壁畫)→e.架上繪畫(文藝復興以來,從為神服務轉而表現人,但大多為王公貴族服務;這時大多在畫室內完成作品)→f.架上繪畫從室內轉向室外(印象派以來,從內容至上到轉而關注色光關系,真正的方法論系統開始)→g.現代主義誕生(強調個性張揚,綜合、拼貼等手段,注重人與人之間的對話)→h.后現代(由繪畫占據主導地位的架上到行為、觀念、裝置、符號、商業標識。藝術不再是精英藝術,藝術泛大眾化,注重人與社會)→i.當代藝術(全球當代藝術極簡主義盛行,末法時代,群魔亂舞,宗教信仰危機,進入迷惘期)→j.我的當下(前直覺主義,未來藝術的發生一定是全球文化高度融合,人即宇宙。從直覺的前端出發,回歸到原點(混沌\原始\質樸狀態),即從零維的意識到高維的宇宙空間。在藝術表達方法上需要建立符合宇宙內在美學結構的方法論系統,以離子態的火高溫煅燒泥土成瓷,通過瓷的經格“量子化”,進六角量子爐的正弦波“量化”實現美秒28億次的高頻振動,注入8——14微米生命光波,使作品作為接收器,接受來自宇宙的能量,從而反饋給人類,超越藝術的邊界,真正從物理學意義上,實現人與宇宙的場能對接)

二、我的藝術創作的三個階段

1.在批判現實中尋找自我:主要體現在《空間的微元》系列作品,內容是現實之中的他者,作者本人的靈魂游離在畫面之外。系列作品的氛圍幽藍而深邃,藍色調充滿悲悵,靈魂已經出離如同干尸的現實。是失去靈魂的烏托邦存在,而我在畫面之外,卻能依稀看見一只迷途的羔羊(一幅油畫名《迷途的羔羊》)、一顆游蕩的靈魂在試圖尋找自己的歸屬地。這一系列作品與“八五”思潮以來,中國當代藝術的大的發展潮流與歷史語境息息相關,可以說是藝術向何處去的“集體焦慮”與困惑的延續,明顯打上了時代的烙印。


2.在歷史的煙云中定位自我,《女神的創造》系列,作品的表現的是歷史煙云之中的歷史事件與經典,作者試圖通過西方神話、宗教、政治、經濟、文化、歷史中的經典去重塑、調侃、反諷、挪喻,用跨越時空的手法,個體與社會群體的他者,去透析存在與虛無,實則是對當下現實的隱性批判。具有鮮明的個人態度,這系列作品之內外,我們依稀可以看到作者的靈魂在不同時空里來回穿梭,也在畫面之內外徘徊。希望在一堆歷史煙云的他者中去扒出點什么?作品滿溢的是成熟男人的情懷與擔當。此時,同樣在詰問“我是誰?我從哪來?我到哪去?”同時,可認為是作者試圖在歷史真實中實現自我定位。


3.放逐自我階段,主要體現在《放逐自我》系列、《創世紀》系列、《結繩紀事——大星》系列作品。這是自我蛻變階段——自我意識的脫落;對于控制力較強的作者而言,卻有“不著邊際”的另類釋義。本質上,解構圖像學意義上的符號的建構,但關鍵在于“意”的歸位,個中之“意”實為初心,即未明之前的那顆石頭之心,也就是心猿靈根在經過千錘百煉、歷經人世滄桑之后,明心見性自成“真人”,即人與宇宙“場域、能”一體化。
三、瓷作創作的思想與方法
1.在創作的方法上,首先是破除感覺器官的局限,另辟蹊徑。雖然,他依然看起來像是“畫”,具有強烈的繪畫性,但都不是畫出來的。看起來是浮雕,但又不是傳統的浮雕。用獨創的“瓷負型造跡”中國國家專利反向制作技術(減法)高溫窯變釉(攝氏1320℃)玻璃釉料形成“時間的秘密”(運動的綿延即時間的概念),不僅可視覺感受,還可用觸覺、嗅覺等感受,實現了通感,小我與大我對接。

2.形式上,放逐自我,言語上不說盡,境界卻盡顯,示現的是心跡,純化語言越來越“凈”,與全球“極簡主義”潮流亦是暗合。可簡可繁即“其大無外,其小無內”。不再拘泥內容、確定性,不再流連于圖像、敘事性、社會熱點等等去尋找自我意識的存在,解構化“圖像”,而心相生,“身、心、情、性、意”得以合一。時刻捍衛著自己的意念,納入天地之精氣,玉液還丹之本。


3.思想上,這里雖然用瓷板,但不是傳統的工藝方式畫的瓷板畫。這里展示的是古河圖之龍馬,都是“精、氣、神”的集中體現。龍馬本是易經乾卦之潛龍勿用。潛,即深不可測、無生妙有;龍則為至陽元神契合本源,飛騰六合成就大圓滿之必由之路。跳出“貪、嗔、癡、慢、疑。”的“五行山”,再過“兩界山”,即跳出三界外了,從心開始,跳入俗世的他者紅塵之處煉心,如同置身于煉丹爐中,反使得自己明亮而得見真心!


如同“瓷”這個字的構成,是由次與瓦構成,瓦是指實用的瓦當,低溫燒制而成,即生活應用的初級階段,而次瓦指的是經過高溫歷練涅槃飛升的高級階段。

按照古希臘哲人觀念,世界由“水、火、氣、土”四大元素所組成。這原本是恩培多克勒的創造,但亞里士多德在《論生成和消滅》一篇中詳盡地論述了這四種元素的性質和轉換,形成了一個洋洋大觀的體系。按照今天的觀念來看,四大元素正好代表了物質世界肉眼可見的所有的形態:固體(土)、液體(水)、氣體(氣)和等離子體(火)。如果說宇宙是由大爆炸形成的話,那么成瓷的過程跟整個宇宙的生成過程是一樣的。換個角度來看,這個世界由能量、質量、時間、空間組成。能量是萬物存在的核心,而質量可以說是能量的外在表現,而空間則是能量的延展呈現物質形態的基本保證 ??臻g是具體事物的組成部分,是運動的表現形式,是人們從具體事物中分解和抽象出來的認識對象,是絕對抽象事物和相對抽象事物、元本體和元實體組成的對立統一體,是存在于世界大集體之中的,不可被人感到但可被人知道的普通個體成員,是具體事物具有的一般規定。而時間是人類用以描述物質運動過程或事件發生過程的一個參數,而隨著(能量)運動的綿延就形成了時間的概念,而我的瓷作是(意志)運動的綿延而形成時間的秘密。本質上,這個世界能量是守恒的,而且是不斷變化的。新陳代謝是萬事萬物存在的客觀規律,注定了時間具有瞬間性特點,物質的形態上,每個生命體都會隨風飄散,唯有痕跡可以敘說,這種痕跡就是精神意志的具體呈現。如同徜徉在沙灘上,歷史的浪花會輕易地抹去腳印,而生命之流星劃破天際所留下的剎那的燦爛,那就是火的精神?;鸬木耔T就瓷的永恒,精神與靈魂在火的煅燒中凝固了。那就是我的瓷作品要表達的“時間的秘密”。

神奇的是,瓷的歷練過程完全暗合中國文化的精髓“五行”的運行,燒制之初用的泥板(土)施以長石、云石、水晶等各種礦物質做成的釉料經水(水)調和,釉料或土中有金,再用木(木)點火形成氛圍燒制孕育成瓷。土的震動、水的流動、火的跳動、金的閃耀、木的驅動……這是個神奇的涅槃過程!這其中,力學、熱膨脹、冷收縮、陰陽、平衡等無不呈現在化繭成蝶的過程里。


在信仰缺失、道德淪喪,文化完全荒漠化的、人性大多泯滅的當下,功利主義橫行的時代,絕大多數,在波濤洶涌的滾滾洪流中,或者在真空中漂浮而失去自我,我們需要回到宇宙的原點,以混沌的、原始的前直覺的姿態與整個宇宙對接,以汲取來自宇宙的能量,回歸到人的本體、宇宙的本體,延著前直覺的“示意”通道激活神經元,與宇宙大腦對接,實現“天人合一”。


上品神人,乘光照物,卻不見其形跡,此謂知周萬物,明逾三景。達于天命之境,盡知萬物之實,與天地同樂,將萬事消亡。萬物蕓蕓,復歸其根,玄冥之境,神人所游。從小的角度看大的事物,似無邊際,從大的角度看小的事物,似無形體。無貴賤尊卑則心性自由穿梭,若四方無窮,兼容并包,始現宇宙之道。


瓷是一種精神,是自我飛躍與宇宙對接的路徑,靈魂的歸屬。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