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展藝術家】許鈞棒、鄭迎春、李際博、朱曄、孫超、陳遠波、陳鵬、蘆亭亭、孔令磊
【展覽時間】9.10 / 2017~9.25 / 2017
【展覽地點】及物藝術空間老門東中營32號
【展覽開幕】9.10 / 2017 15:00
【VIP預展】9.9/2017
【前言】
繪畫藝術的價值判斷——鳳凰江蘇青年藝術家推介展
我們對于現(xiàn)象的判斷往往不外乎兩種路徑:一為事實判斷,一為價值判斷。
對藝術而言,事實判斷,便是“何為真?”的判斷;價值判斷,便是“何為美?”的判斷。在藝術品評中,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往往互為因果,也可能互為砥礪。孰輕孰重?或是等量齊觀?其中的傾向性,常能造成不同藝術流派的價值判斷標準。
眾所周知,藝術的豐富性與特異性,恰恰體現(xiàn)在她并沒有絕對統(tǒng)一的標準,就算是某一譜系某一流派中的畫家,其藝術價值的取向也常常相去甚遠,因此在眾多的藝術現(xiàn)象中,我們要形成一個相對統(tǒng)一的價值判斷標準,并非易事。事實上,人們這種尋求統(tǒng)一的努力,多數(shù)情況下正是一種藝術品鑒力貧乏的表現(xiàn),因為統(tǒng)一便能使復雜和豐富化為簡單,而化繁為簡是理解事物的捷徑。顯然,藝術品鑒并非簡單之事,依據(jù)本能做出原始的好惡評斷,也常常是懶惰使然。若然,是否藝術評判便沒有了統(tǒng)一的價值標準?
當大眾的藝術鑒賞力較為低下,無法識別繪畫作品的專業(yè)語匯以及無法進入專業(yè)語境和歷史上下文中對作品作等次界定時,對他們而言,最安全的方法有兩條:1、通過作品制作所付出的時間成本來判斷其價值;2、通過作品的技術復制難度來判斷其價值(技術壁壘的高低)。這兩點勢必導致畫家偏向于修繕畫面細節(jié),以及不斷試驗新圖式新材料重鑄技術壁壘。而依賴范式、著力修繕細節(jié)以及努力在形式上求新求異,恰恰也是藝術的敵人,約翰•羅斯金早在150年前就說過,這種趨勢會損傷心靈的真實和藝術的純潔性。
在尋求真理之路上,人類自近代以來開始乞靈于科學,唯科學主義者曾自大地以為找到了打開自然的密匙。然而,科學只是盡可能地不斷去解釋自然,這解釋,多數(shù)情況下只是一個剔除謬誤和探得新知的過程。就像永遠無法理解我們自身一樣,科學也永遠無法理解自然(包含人類自身)。這種終極的不可知,為哲學和宗教留下了思想空間。毫無疑問,近現(xiàn)代來,繪畫藝術太多的受到了科學的暗示,繪畫藝術的嬗變也過多地依賴于新技術的發(fā)展,畫家們在不斷求異求變的價值導向下,似乎已放棄了對永恒意義的追索。
有一點毋庸置疑,繪畫藝術的價值確是人之價值的終極體現(xiàn),偏離了這一根本,則繪畫只是一種形式的僵尸。
鳳凰江蘇青年藝術家推介系統(tǒng)所關注的畫家大致有三種,分別為思想型、文化型和技術型。他們的創(chuàng)作在將來也分別具有思想史意義、文化史意義及技術史意義。但歷史的淘汰率是極高的,尤其是技術型畫家努力終生方探索出的一點技法心得,很可能在十數(shù)年中便被大量的模仿者稀釋,且極有可能被新技術覆蓋,而日漸被人遺忘。相反,前兩種畫家作為特定時代的記錄者,其歷史意義則很可能日久彌新,乃至最終成為某個時代或某個品類的標簽。
似乎,以上所提及的這三類畫家便是特定時代的優(yōu)秀分子,對他們的選擇,確乎體現(xiàn)了平臺搭建著的藝術倡導;而被選擇者,在系統(tǒng)的滋養(yǎng)與灌溉下,更有必要堅守其創(chuàng)作的精神自由。平臺亦是陽光雨露,他們的藝術或終將在彼此的共同努力下從優(yōu)秀走向卓越。
商勇 2017年9月5日
【部分參展作品欣賞】

許均棒《迷示叢林—輕羅曼舞》110x90cm 布面油畫2017年

鄭迎春《焚燒系列之月夜》80x120cm 布面油畫 2017年

李際《博客廳》80x60cm 布面油畫 2014年

朱曄《秋山小景》30x40cm 布面油畫 2017年

孫超《碧幽》40x60cm 布面油畫 2017年

陳遠波《何去何從5月15號》 50x70 cm 布面油畫 2016年

陳鵬《山的憂愁》60x80 cm 布面油畫 2017年

蘆亭亭 《性靈物語之一》50x60cm 布面油畫 2015年

孔令磊《山雨》50x80 cm 布面油畫 2017年



皖公網(wǎng)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