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策展人:王將
出品人:高小偉
開幕時間:2017年9月2日(周六)16:00
展覽時間:2017年9月2日——2017年10月2日
展覽地點:798藝術區 七星西街 陌上畫廊
陌上畫廊榮幸的宣布,我們將于2017年9月2日舉辦藝術家張木個展《轉湖》。在本次展覽中藝術家將自己的工作室置于“沚湖”,這一假設的環境之中,并以此做為情愫的寄托,來展開四個重要的系列:《沚湖》、《雨》、《樵蔭七子》、《湖邊工作室》。本次展覽的展題 “轉湖”,即是一種在設想中的行動,從這些虛構的沚湖風景出發,凸顯藝術家作為主體的視角與思考。本次展覽由策展人王將策劃,展期將持續至10月2日。

湖邊工作室-側二-春 150cm X170cm 布面油畫 2016

湖邊工作室-背面-夏 150cm X170cm 布面油畫 2016
前言
文/王將
沚湖煙雨四時生,樵蔭晨暮七處尋。—— 一場游轉沚湖探盡樵蔭的奇夢,在張木的筆下化生為有跡可循的圖畫。
藝術家張木常以預先虛構的某一“地理概念”作為系列繪畫展開的線索,這些地理概念依從于一張自定義的心理地圖。歷時數年,這張地圖仍在不斷地進行版塊擴建,在其新近的繪畫中,張木虛構了“沚湖”這一地點(作為更大的虛擬地理系統“開沚”的一部分),他將自己的工作室也置于這一假設的環境之中,并以此做為情愫的寄托,來展開四個重要的系列:《沚湖》、《雨》、《樵蔭七子》、《湖邊工作室》。本次展覽的展題 “轉湖”,即是一種在設想中的行動,從這些虛構的沚湖風景出發,凸顯藝術家作為主體的視角與思考。

雨之二 120cm X150cm 布面油畫 2016

雨之四 114cm X146cm 布面油畫 2016
一種預設的觀念(心理地圖)成為了張木繪畫創作的原動力,而對于形式語言的探索也在持續推進。觀念在繪畫中的植入也沒有停步,它在語言形式的內部繼續生長。《沚湖》系列四件作品,時間關系上對應了晨、夕、午后與夜。構圖近乎一致,物像的形態被處理得極為簡約,平行的線條分割出不同質地與色彩的模塊。靜謐的畫面氛圍促使觀者對主題的注意力轉移到繪畫的形式語言本身。以此,關乎繪畫性的元素得以成為一種獨立的審美內容。 而另一個關于沚湖的系列《雨》,則是建立在“圖像的形式化語言”基礎上的進一步深入,一方面主題的形態變得更為抽象純粹,另一方面將豐富的藝術風格史信息掩藏在瓢潑大雨之中。在湖面與雨水的的細節表現中,常有對塞·湯伯利、格哈德·里希特以及宋人馬遠的標志性語言符號挪用。讓觀者在體會形式的多樣變化之時,發現這些饒有趣味的藝術史細節。

沚湖-午后 120cm X150cm 布面油畫 2016

沚湖-夕 120cm X150cm 布面油畫 2016
《沚湖》與《雨》都具備現代繪畫平面性的特征,但卻刻意忽略經典現代主義所追求調式統一性。原本應該與客觀世界緊密對應的“第二自然”呈現出詭異的邏輯,各種不同的表現形式開始夾雜穿插。可以看出張木找到一種獨特的方法論來進行繪畫語言的構建,他把藝術史中的每種風格都視為一個編碼,而他的工作則是將一些提取的編碼拼合成一種復合性的繪畫形式。在這種“復合性形式”的創作推進中,張木可以自由支配各種已有形式的組合、增加、剔除與更換。他將藝術史當成他的材料庫,構建出他心中的藝術史風景。

瀑布落崖 90cm X120cm 布面油畫 2016

樵蔭七子 200cm X360cm 布面油畫 2017
對觀者而言,這樣的風景不但提供了一種對于藝術風格史的遠眺。而且在提供一種對于事物真相的認知,在《樵蔭七子》的那片山景中(沚湖的對岸風景),張木分別使用了7種繪畫中的語言形式:古典、印象派、塞尚、立體派、抽象、表現、波普。他們分別代表了西方繪畫歷史中對于對象的認知和對自我與對象的關系的態度。這些形式的林立,已然成為了相對主義的山嶺,提示著我們真相絕對性的缺席。而藝術家把這種“復合性形式”視為個人態度的表達,并對物像進行無側重任何形式的處理,呈現出一種懸擱物像定義的姿態,是一種懷疑論思維的彌生。這樣的視覺表現符合我們這個時代的訴求,對多元化認知方式的尊重。基于不同的個體、時空與文化差異,公眾對同一事物的信息反饋千差萬別,如果將這些信息聚合集成,便可組成一個極為豐富多維的信息模型,它即超越一切常識。由外而及內,張木的作品是對藝術中的“自我” 概念的奇襲。在藝術風格論的陳腐觀念中,往往將個人形式的錘煉等同于自我意識的探尋。而實際上,在信息的不斷迭代,審美與認知都極度無常的今天,自我已然成為一個變量,一種狹義的統一性理論并不符合人性的情理。從張木的藝術實踐中能夠看到,他不但以觀念在先的方式解決了繪畫內容的問題,同時他的繪畫方法論將無常的自我與繪畫形式的個性進行調和,創建出一個相對自主的人性空間。

湖邊工作室-側一-秋 150cm X170cm 布面油畫 2016

湖邊工作室-正面-冬 150cm X170cm 布面油畫 2016
轉湖一周,回到《湖邊工作室》,該系列的四件作品試圖用純粹平面的形式來表現一個立體景觀,建筑的四個立面與四層剖面的結構。它以系列化的平面結構組合去呈現立體物的概念,
并在冰冷的設計理性中摻入了人性溫情,是藝術家對理想工作空間的假設與期冀。而它們分別以周遭的四季景色作為背景,一座絕然獨立的藝術家工作室,與日夜晴雨春夏秋冬的藝術史風景
交相呼應,隱現出藝術家的超然情懷。
關于藝術家
張木,1982年生于綿陽,現工作和生活于北京,2007年畢業于四川音樂學院成都美術學院油畫系。他近年來著重于對繪畫的觀念性討論,重構語言化的圖像,試圖建立繪畫結構的新的工
作方法。近期參加的展覽有《‘自邏輯’ 張木個展》 (共同藝術中心 2016年)· 《臨界之思》 (陌上畫廊 2016年)。
關于策展人
王將,獨立策展人&觀念藝術家、陌上實驗主理人、on space策劃人之一。王將的藝術線索集中于:以懷疑主義作為思維工具,運用豐富的藝術媒介和形式向藝術系統發問,涉及策展批判
、藝術史批判等。
關于陌上畫廊
陌上畫廊創建于2016年6月,位于北京798國際藝術區,擁有500余平米的展示空間,是一家推廣中國當代藝術的國際化專業藝術機構。旨在以全新的開放姿態,多元的文化視角與學術趣味
,發掘與推介新銳藝術家。并通過國際協作打造中國當代藝術展示與交流的國際平臺,從而推動中國當代藝術收藏新譜系的建立。同時,為鼓勵與支持中國當代藝術的前衛性,而特設“陌上
實驗”項目空間作為獨立藝術的實驗場。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