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學書之路艱難而漫長。凡能以書名立身當下,即所謂成功者有二:一曰“一招鮮”者,俗語云“一招鮮吃遍天”,或選準一點,鉆深吃透,形成自己獨門絕技,或直接師法某書壇權威,直接借鑒其探索成果,快速形成自家面目,此皆捷徑也;二曰“跑馬拉松” 者,即厚積薄發(fā)者也。皆上下求索,殫精竭慮,而后卓然名家者。吾更鐘情于后者。

朱講用,1974年生于河南商丘。1990年入商丘師范學院讀書,選修書法專業(yè)班。2012年在中國國家畫院胡抗美、曾翔書法工作室學習,得胡抗美、曾翔兩位先生親灸。2015年有緣入當代著名儒僧、出版家、教育家、書法篆刻家、詩人、楹聯(lián)學者、公羊學大師伍燈法師(張培元)門下學習佛學、詩詞楹聯(lián)。現(xiàn)為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
書法作品入展:
第二屆全國正書展、第四屆全國楹聯(lián)書法展、
首屆全國青年書法篆刻展、
第八屆全國書法篆刻展、
“字控”—中日韓漢字藝術大展等
入選“今日美術館”第二屆流行書風展、
2015年東方藝術·書法提名“中國青年書法二十家”等展覽。
作品獲獎:
《第四屆銀河杯全國青少年書法大賽》二等獎;
第二屆云岡杯全國魏碑書法大賽二等獎等獎項。
作品出版:
《三人行書法集》(合著),《堅守·朱講用書法作品集》。
作品發(fā)表于:
《東方藝術·書法》雜志,《中國書畫》雜志等國內外專業(yè)媒體。
堅 守
文/李林
書法是一種道,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理解,但都源于一種精神的堅守,這種堅守不管書者身處何地、身從何業(yè),都會頑固地潛伏于每一位書者的心底,等待“驚蟄”的到來。

自撰聯(lián) “深山松古濤聲遠,妙字骨奇墨韻清”
紙本水墨 138cmx35cmx2
朱講用是一位才情與和天分都比較突出的老兄,2004 年他和天鱗兄還有我三人共同舉辦“三人行”書法展時,他的行草書以黃庭堅為宗,用筆干凈洗練,線條圓潤飽滿,跌宕起伏,騰凌射空,縱橫暢達,視覺沖擊力很強,字里行間透著才俊之氣。也是這一時期,講用的作品多次人選中國書祛家協(xié)會主辦的展覽,逐漸為人們所熟知。

自撰聯(lián) “杖短廊長黃葉厚,香幽院靜老僧眠”
紙本水墨 138cmx23cmx2
在此之后,講用的主要精力轉向應天書局的創(chuàng)建,因此我和一些朋友至今依然戲稱其為“朱局”。如今“應天書局”發(fā)展成了“光明畫店”人住琉璃廠西街,店名題字為講用多方搜求的吳湖帆先生的原題,由此可見他的獨具慧心。而朱講用的書法創(chuàng)作隨即進人積累沉淀期。講用在商期間商丘,我們過往甚密,每周至少一次的相聚,談論的話題自然少不了書法,記得這一段時間《爨龍顏碑》、《四山摩崖》、《石門頌》、《西狹頌》、何紹基、沈曾植、謝無量等一些北碑和碑帖兼容的書法家的作品,是講用案頭的常備之物。朱講用的書祛開始從帖學向碑帖融合的轉變。

自撰聯(lián)“喜隨野鶴同船釣,閑到僧家看竹來”
紙本水墨 138cmx23cmx2
碑帖融合發(fā)軔于清末,至民國成為主流,何紹基、沈曾植、謝無量都是這一潮流的翹楚,他們的成功之處在于融會貫通,從而成功的解決了碑學所帶來的粗劣疏狂的弊端。他們的成功昭示碑帖融合最根本處在筆法,晉唐帖學筆法謹嚴細膩,故當時書法淹雅,可謂之“文”,但易失之柔弱; 碑學筆法簡直,易得雄強闊大之風,但易失之簡單粗糙; 兩者兼得方可紹于古人,此即所謂“文質彬彬,可謂之“質”然后君子”,晚清以來的成功者無不深諳此理。

古人聯(lián)“野桃含笑竹籬短,溪柳自搖沙水清”
紙本水墨 138cmx23cmx2
經(jīng)過幾年的積累和沉淀,朱講用行草體勢飛動樸茂,筆法剛健俊爽,既有古代章草的某種結體意識,又有努力求空間開張的橫向宕開,最值得注意的是,這相揖相讓,靜中求動,見出極強的駕
些都融人了行草書的連貫意識,翻覆盤旋,馭能力。
2010 年,講用進人國家畫院曾翔書法工作室學習,于篆隸用功頗勤,一點一畫,從容不迫,巧拙相生,在細微處求變化; 線質婉轉圓通,泯滅圭角,銳而不峭、厚而不滯,有篆隸的遺韻; 這些作品一反他往日激情涌動的創(chuàng)作風格,力圖去掉雕飾和繁復,給我們展示出一種意欲不計工拙的書寫狀態(tài),殊為可貴。
不計工拙就是順應自然,順則能通,通則能達,達則能化,化而能變,順應時變,守住當下,這可能是每一位堅守者最好的選擇。

“堅固歡喜”
紙本水墨 35cmx138cm x2
講用的心境與格局
文 / 李青松
何必山巔與水涯
安心隨處便為家。
有人問我西來意
笑指長天落晚霞。
我喜歡八指頭陀的這首詩,淡然隨性,樂觀閑適。每見此詩,便想到好友講用,他就是一個有著此種情懷,介于“商”、“藝”之間,又能拿得起放得下的人....

自撰聯(lián) “漁舟歸唱晚,鷺鳥倦飛遲”
紙本水墨 138cmx23.5cmx2
講用兄重情義,雖商事兒多于藝事兒,但他卻非唯利是圖之人,往往以情為重,以義當先。其實,這也是我們能夠走到一起的原因。名利身外事,善緣度終生。我們向往自然、自由、自我,所以一切都比較簡單,且行且修。

自撰聯(lián) “坻厚多佳樹,潮白樂釣翁”
紙本水墨 126cmx23cmx2
講用兄的書法根于北齊,吸納魏晉,因為多于古今書畫鑒賞之事,所以眼界寬闊,筆無定法,任由心境使然,或浪漫瀟灑,或筆拙意憨,但無論如何變化,都甩不掉他內心的淡定與禪意。

自撰聯(lián):葉瘦棠肥騷人詠,堤長岸曲鷺鳥游
紙本水墨 126cmx23cmx2
我一直認為,決定書法水平高低的因素并不是技藝,而是書者的心境與格局。修技成匠,修心成禪,就是這個道理。在我眼里,講用兄外表風風火火,足難落地。但卻時常能拎出一批佳作供三五好友賞閱,且往往是三日不見讓人刮目相看!足以見得,他是一個身處塵事卻能潛心修行的人,如此轉換絕非常人能為之。
今講用兄書法結集,寥此片語以表敬意。

高適 《塞上聞笛》
雪凈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
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jié)M關山。
紙本水墨 34.5cmx137.5cm
入古出新話講用
文/許飛飛
因為和講用太熟悉了,所以見到他的作品總是很親切。他自幼習書,九十年代在商丘師范讀書時就因書法出眾擔任書法班班長三年,受過系統(tǒng)的臨摹訓練,基本功扎實,且多年來一直堅持臨帖,不管經(jīng)營畫店還是張羅拍賣有多忙,都能抽出時間完成習書日課,且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去報班進修,專心學術,執(zhí)著藝事,抱眷一種最初對書法的摯愛和追求而默默實踐。關于功夫和格調問題,無須贅言,我們從他的近作中便能看出深淺。

劉長卿 《送上人》
孤云將野鶴,豈向人間住。
莫買沃洲山,時人已知處。
紙本水墨 77cmx35cmx2
講用兄取法高古,以漢魏為基,審美上以古樸為主旨,線質古厚,結字開張,時時可見石門頌、石門銘、瘞鶴銘、四山摩崖、嵩高靈廟諸碑刻之形貌。在他的作品中,又具體分辨不出哪些筆畫和結字是出自哪一個碑拓,更難以言說他在哪個碑帖上用功最勤,但總是給人一種和取法對象氣息很接近的古意。這或許就是講用兄善于讀帖和領悟古人的一種天分吧。

綦母潛《過融上人蘭若》
山頭禪室掛僧衣,窗外無人溪鳥飛。
黃昏半在下山路,卻聽鐘聲連翠微。
紙本水墨 34.5cmx137.5cm
在以漢魏為基調的筆墨語言統(tǒng)領下,講用兄首先以靜態(tài)的隸楷書為主攻方向,以求靜穆和渾古意態(tài),同時,又旁涉行草,以碑的靜和古來融合晉以下行草書的暢和妍。由于切人點的不同,造就了他獨有的行草書面貌: 用筆輕靈而不失凝重,結字寬博又體勢多變,使轉自如也不失敦實。尤其在大草的創(chuàng)作上,更是將這個看似不可調和的度拿捏的那么自然,不管是方折圓筆、長線短點、實筆飛白等等這些對立的審美元素,都能在他“碑意”的線質下得到合理的調和。

王維詩 釉下彩 青花瓷盤 擺件 直徑27公分
講用兄以他多年對書法技法的執(zhí)著研習和多視角對書法本體的深人探索,在千人一面盲目跟風的當下書壇,顯得尤為可貴。相信他會繼續(xù)這么低調地在這個紛擾的書壇做他的習古日課,繼續(xù)深人地去探究文史哲等書外功,繼續(xù)執(zhí)著地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與講用兄共勉。

王維詩 釉下彩 青花瓷盤 擺件 直徑27公分

朱講用 釉下彩 青花瓷 茶壺

朱講用 釉下彩 青花瓷 茶碗

朱講用 釉下彩 青花瓷 蓋碗



皖公網(wǎng)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