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辦單位:《中國書畫》雜志社
承辦單位:《中國書畫》雜志社書畫院
協辦單位:港澳傳媒華語國際臺
展覽時間:2017年6月6日—6月12日
展覽地點:《中國書畫》美術館
2017年6月6日下午3點半舉行開幕式研討會。
特邀出席:楊維民 于 洋
學術主持:任軍偉
參展畫家(按年齡排序):
吳 冰 韓 朝 王躍奎 許 瑩 陰澍雨
曾三凱 楊 珺 趙 晨 黃 歡 王 嚴
前言
常言道“功夫在畫外”,但如何理解“畫外”?陸儼少先生認為,畫畫所需的“十分功夫”在于“四分讀書、三分寫字、三分畫畫”,可見陸氏理解的畫外功夫是讀書寫字,并且讀書就占了“功夫”的四成。不同的畫家或有不同的認識,但畫畫的人通過讀書來提高自身文化修養是必不可少的過程。繪畫博士要取得學位,就要完成相關論文,這樣就必須廣泛閱讀。一篇博士論文要寫十多萬字,不讀書如何完成?這樣看來,作為一個群體,畫家中取得博士學位者讀書的量應該相對較多的。
當然讀書也要有選擇,也不是說讀書多的畫家作品肯定就畫的最好。但是,讀書能明理,美術學創作實踐類博士的論文研究方向也大都跟創作實踐有關,為了弄清楚一些實踐方面的問題進行理論研究和論證,其目的是為了用這種理論的研究成果來指導自己的創作,這其實就是一個“格物”的過程。
《大學》有云:“致知在格物。”相由心生,境隨心轉,格物有格事者,有格心者,其實心和事是統一的,根本就是格心,其余皆為末,這是中國哲學的天人合一精神,中國繪畫藝術的思想基礎亦在于此。
鄭板橋畫竹能做到“胸有成竹”,就是說畫家能把自然界的竹子經過主觀認識并人文加工后呈現在紙上,在筆未落到紙上之前,心中已經思考成熟。不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從而做到“格物由心”,是很難將畫推升到這種較高境界的。但是,書讀的明白還不代表就都能畫的好,還要看個人的繪畫天性和后天努力,這一點也是無法代替的。本社這次展覽所邀請到的十位青年美術學博士畫家,都有著很好的繪畫天性,同時加上數年的寒窗苦讀。從本次展出的作品中,可以明顯的感受到,無論是堅持傳統路線者還是突出較強的觀念意識者,他們都有很強的個人獨到的思考,并一以貫之的付諸于行動,他們并沒有受到時下一些參展獲獎類千人一面的展覽體作品影響,也不盲從于時下流行的各類樣式和什么主義,這正是他們勤于讀書善于思考的結果,也正是一個畫家的成長中需要“十分功夫、四分讀書”的意義所在。

陰澍雨,河北霸州人,1974年生于河北香河。1994年畢業于河北輕工業學校陶瓷美術專業。2000年畢業于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花鳥專業,獲學士學位。2005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獲碩士學位。2011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造型藝術研究所,獲博士學位。現為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美術觀察》欄目主持,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作品欣賞

陰澍雨 驚風
180x 97cm 紙本設色 2017年

陰澍雨 春蔭
66x 33cm 紙本設色 2017年

陰澍雨 新放
66x 33cm 紙本設色 2017年

陰澍雨 喜語
66x 33cm 紙本設色 2017年

陰澍雨 東風夜訪第一枝
66x 33cm 紙本水墨 2017年
平和動人的內美——陰澍雨的花鳥寫意
文/薛永年
陰澍雨生在河北收起,是地道的北方畫家,但曾游學西子湖畔。他擅長寫意花鳥,為人卻并不張揚,而是溫厚寡言。他的理論思考深入,卻努力研究畫史個案,從梳理源流獲得真知。總之,他是一位極有特點的年輕畫家。
前幾年,我因指導他的博士論文,接觸稍多,仔細閱讀過他研究白陽的碩士論文,多次與他討論關于明代寫意花鳥畫源流的博士論文,也看過他一些作品。去年以來,他陸續出示一些作品,并送給我《壬辰寫生集》和《澍雨箑扇》。翻閱之余,聯系當下他對寫意花鳥畫的深入理解與獨特成績,不免略有所感。所感大略有三。
一是寫意而富于內美。黃賓虹論畫,非常看重內美,內美又稱“隱秀”,是一種不事張揚之美,是一種“大味必淡”之美。既來自以平常心對對象內在精神的捕捉,也來自作者表達的人與自然和諧的內心世界。陰澍雨的寫意花鳥畫,很善于表現內美。這種內美不外兩點,一是與自然對話的動人詩情,二是富于文化修養的恬淡平和情懷。可見,他對寫意傳統的繼承發揚,不僅在于筆墨結構的形態,尤其在于寫意觀念與文化精神。
二是寫生的獨特理解。近代美術教育中的寫生,指對物寫生。古代花鳥史論中的寫生,指“移生動質”,表現花鳥的特質與生命狀態。陰澍雨收入寫生集的作品,雖在觀察方式上多少有點院校對物寫生的痕跡,比如時有體感的表現、細節的精密、透視的把握,但有兩個特點更為突出。一是自由隨意,毫無刻意求工的痕跡。二是在寫生中臨仿,把臨仿與寫生結合為一。比如《玉簪蛺蝶》就題曰“擬白石老人”。這也說明,他超越了學院派對寫生的認識。
三是象與筆的有效離合。在寫意花鳥畫中,既離不開對象的概括與提煉,又必須通過筆墨的運行來實現。拘泥于古人提煉對象的圖式,會遮蔽個性與新鮮感受。一味依著個性發揮筆墨,不顧描繪表現的真放在精微,也會減弱藝術的表現力。陰澍雨不但善于以精簡自由而有控制的筆墨表現對象最顯著的特點,而且注意到有如書法一樣筆墨形態的各種對比統一關系符合形式美的規律。他通過主導筆墨的筆與從物象提煉出的意象的合與離,最大地發揮筆墨狀物寫心的“象外意”與“筆外趣”。
許久以來,畫家講創新比講傳承多,注意視覺新異比注意心靈感受多。畫寫意花鳥的人們,包括作為文化生活的老年大學的學員,除去墨守成規者外,不少人都被上述忽視內美的時風所染。然而,陰澍雨的難能可貴,就在于不落老套,又擺脫了時風。當然,他的“不入時趣”的高品位的創作也還在發展中,如何更進一步解決古意與今情的更高層面上的矛盾統一,如何在題畫書法的拙趣中精求結構與行氣的精微,還有待他繼續精進。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主任)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