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覽海報

藝術家張世建
2017年7月29日,“荷語花香——張世建油畫展”在好苑建國飯店三層1號藝術空間開幕,此次展覽主要展出藝術家張世建近幾年創作的油畫作品40幅,作品題材包括荷花等花卉寫生以及風景、靜物。

展覽現場
張世建的作品色彩豐富,并且極具表現力,將現實中的花花草草,以其獨特的筆觸和色調、光感呈現在畫布上,移情于景,情景相融,每一幅畫都生動而安靜,使人沉浸在那美妙的畫語瞬間。

展覽現場
作為一位首次舉辦個人展覽的藝術家,張世建這個名字和他的作品并不為人所熟知,但是開幕酒會現場的氣氛和嘉賓的熱情,足以證明觀眾對藝術家和他作品的認可和喜愛~

展覽現場
讓我們共同期待張世建的下一個個展,及更多新作。這個夏天不僅可以看倫勃朗,還可以看“荷語花香——張世建油畫展”,展覽至8月13日結束。

展覽現場
藝術家張世建從藝小記
我學畫不像現在的孩子,有家長包辦、進學習班,素描、彩畫一步步來。66年文革我上小學一年級,76年文革結束我高中畢業,十年中學到的東西,不能說沒有,但真少的可憐。比我大一些的孩子,有的摔跤練武打架斗毆,也有少數拉小提琴、畫畫。我自幼身體不好,練武不行,自己翻翻作業本,只有美木成績是甲,想想也是美術課完成的最輕松,這樣就自己開始畫畫。找本小人兒書開始照著畫,黑白的就用鉛筆,彩色的封面就用水彩,一切照搬,看到工筆畫不懂得,也用水彩來畫。

展覽現場
學習繪畫也有家庭熏陶的因素,小時候跟大爺、二大爺同住一個院兒里,大爺家的哥哥畫山水,二大爺家的哥哥拉小提琴,我的兩個哥哥也拉小提琴,雖還在文革中他們來玩的朋友談的也都是唐寅,列賓,練習曲等等內容,應該說氣氛還是不錯的,我自己畫畫雖是無目的打發時間,但那些道聽途說也有所幫助。

展覽現場
有個表哥來家串門,他是音樂老師,見我畫畫就讓我找他師范藝術系的同學朱銘老師,那時朱銘在山藝教書,我就此開始了系統的學習,石膏塊、貝多芬切面像、柱頭、蔬菜靜物等,我的繪畫啟蒙是74年開始的,斷斷續續,素描、速寫,也常翻看畫冊,去書店買點書,工兵兵頭像集,工農兵速寫集等拿來臨摹,到76年高中畢業,“上山下鄉”去了農村,不能跟朱老學了,就只能自己畫點速寫了。

展覽現場
79年回城工作,不久,得知單位要辦職工美術班,老師是聘請的山藝王立志老師,教的是嚴謹的素描。單位的目的是能搞宣傳辦黑板報就可,但真正學畫,三個月的培訓班是遠遠不夠的,結束時王老師告訴我、他還要去市文化宮代課,我又跟王老師去市文化宮的美術班,這兩個班都是白天單位上班,晚上學畫。又是幾個月就結束了,對真繪畫這些只能算入門,因此我就又回到星期天背著畫夾畫速寫、畫水粉寫生的自學模式了。文革后文化復興,各種畫展、《美術》《連環畫報》書店的畫冊也豐富了起來,它們便成了我的老師,一邊工作一邊利用有限的業余時間來習畫,這一段學畫的目的還是模糊的,完全是靠發自內心的喜歡,所以素描、速寫水粉畫,國畫花鳥都畫,什么展也看,聽說北京有哈默的展,就坐火車去了,第一次看到大師的原作,非常震撼,也看到中國美術館看展人群的熱情。

展覽現場
這時畫友們也好多都苦學文化,準備高考了,王立志老師也問我怎么不試試考學。“我文化課太差,能考上嗎”。說實話上學時26個字母都沒記全,考學真是不敢想。你怎么知道你考不上。即然老師這樣說,就找來復習資料啃起來。得到消息山藝要招在職成人學生了!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學習,如愿以嘗,考上了首屆成人在職大專班油畫專業,由舞美專業的老師來上課,上學期間李廣元老師對我的指導起了最重要的作用。三年學期滿畢業時,又趕上陶世虎老師牽頭搞了一個油畫進修班,學期一年,我又進了這個班,這個班人少雖然只有七、八個人,但授課老師確是當時山藝的最強陣容,老師都是跨系過來上課,說來真是很幸運的,陶世虎老師、閆平老師、王克舉老師、王立志老師、趙振堂老師、曲志剛老師、曹昌武老師、楊松林院長等都是我們的任課老師,學挍其他老師們也常來班里玩兒,談藝論畫,班上幾個年齡大一點的同學是在藝術和社會上常參加活動的人,這一會又對我加力不小……。

張世健《長島遠眺釣魚島》 50×60cm 布面油畫 2012
正象李廣元老師說的,我畫畫始終有玩的成份。畢業后除了繼續畫畫,讀書成了重點,西方的藝術哲學、美術史,榮格,弗洛伊德等等,后來又轉問中國的莊子老子、詩經、周易等,寫詩教學生,油畫國畫扯的很遠,但自己樂在其中。畫人像模特不好,那就畫風景,跑到農村租間屋,畫油畫風景配五言詩;“煙蘭蒸谷樹,晨光鵝黃暖。汩汨溪水冷,石臺看層山。”自得其樂,有時寫生前靜靜坐一會兒,感受大山里的陽光、空氣,躲避著城市里的喧鬧與俗氣。別人說看我的畫有一種靜,也許吧!我就默默的畫並無刻意的追求,也不趕時尚的風氣。純仆安靜處著眼。繁瑣中喻簡單。盡可詩意一點。

張世健《荷塘系列之十一》 50×60cm 布面油畫 2012
寫生前先將環境感受一會兒,等到是身邊的風景要你去畫再動筆,這樣可充分人景合一,看似被動,但這樣會畫的比較順手,更靈動一些,這幅還沒畫完,身后的景就會告訴你;這又可來一張,正如羅丹說的;“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畫面上令人眼前一亮的就畫上,視而不見的就不要硬找,自然本來就很美,也不刻意改造。即然是戶外寫生,就是與自然的真實對話,完全是當場完成,回家從不改動。

張世健《荷塘系列之六》 60×60cm 布面油畫 2010
師自然是全方位的,畫的同時有時會冒出一句感念,記下來回家看畫寫成一首小詩,都是因畫而得,沖著大海畫海浪,浪涌心潮也涌,就有了“亙古激蕩無閑息,頑石成卵細如米。胸中畫情同似浪,有聲化作無聲泣。”看著畫讀著詩、也是淚如泉涌。

張世健《荷塘系列之五》 60×60cm 布面油畫 2010
這么樂此不疲的寫生,說起來,吸引我的是陽光下熠熠生輝的色彩變幻,早晨陽光下的霧氣,水面的倒影閃爍,斑駁的樹叢花影,都令我激動。那跳躍閃爍的光與色,讓我不倦的描畫、追逐著……。

張世健《苦菜花》 50×60cm 布面油畫 2010
藝術簡歷
張世建,1959年生于山東濟南,畢業于山東藝術學院,師從閆平、王克舉、李廣元、王立志等先生。現為山東省美術家協會會員、濟南美術家協會會員、濟南市油畫水彩畫藝委會委員、山東省油畫學會會員、華夏文化促進會理事、山東美術全書入編畫家。作品曾入選建國45周年美展山東展區、建國50周年美展山東展區、山東省第一屆、第二屆及第四屆寫生作品展、2014“和音”中韓美術交流展、2016“相生”中韓國際交流展。

張世健《千佛山雪霽》 50×60cm 布面油畫 2011

張世健《杏花系列之一》 50×60cm 布面油畫 2017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