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一過,溽暑來逼。周末宅在家中,刷屏社交媒體,看友人曬書法大作,若不論“風沙氣”,倒也筆墨酣暢,豪情滿滿,可以想象光膀揮毫的淋漓情狀。再細看落款,姓名后大都綴有“揮汗”二字,貌似王鐸、傅山連綿大草的痛快勁。這倒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借機搜尋過往文人暑熱“揮汗”種種,墨海鉤沉求得幾紙,解讀個中文字內容,玩味翰墨跌宕之姿,吉金片羽,足可消散一日暑了。

凝式啟:夏熱體履佳宜,長□酥密水,即欲致法席,苦□□□乳之供,酥似不如也。(以下數字殘損難識)病?(下二行殘損)。
凝式即五代時書法家楊凝式,因政治威逼,曾一度裝瘋賣傻,人稱“楊瘋子”。這是他寫給僧友的一封信,也是他唯一傳世的草書作品,史稱《夏熱帖》。時代久遠,帖中很多字已殘缺,難以通讀,大意是:天氣炎熱,捎些酥密水給你并致問候。
酥密水是怎樣的飲料,現不可知,一千多年前,該是上佳的解暑飲品,要不楊氏不會如此鄭重其事。尊為“法席”的僧人收到禮品和問候,想必暑熱消了大半,并小心地珍藏起這份友情,區區片紙,得以傳承至今。
宋朝文藝昌明,書風尚意。大暑當前,來看文藝腕們的筆下會流露出怎樣的風華。

襄啟:暑熱,不及通謁,所苦想已平復。日夕風日酷煩,無處可避,人生韁鎖如此,可嘆可嘆!精茶數片,不一一。襄上,公謹左右。牯犀作子一副,可直幾何?欲托一觀,賣者要百五十千。
這是“宋四家”之一的蔡襄寫給友人公謹的信,名為《暑熱帖》(又名《致公謹帖》)。其時蔡四十歲,已“直聲震于天下”,但面對酷暑,也只能發發牢騷,空嘆幽微靈秀地,無可奈何天。抱怨完,不忘送點好茶葉給朋友嘗鮮。文人的那點情懷,端的可愛。
這張不足徑尺的信函真是情之所至,由心而發。寫得風神俊采,逸興遄飛。靜心細讀,筆筆精心,處處精麗,用時人的話說“鳶飛魚躍,活潑潑地。”
相比較,同期的米芾可要瀟灑得多,他名下的《逃暑貼》,聽名字就知道米氏的放達。
芾頓首再啟。芾逃暑□山,幸茲安適。人生幻法,中□為虐而熱為惱。諺以貴□所同者熱耳。訝摯在清□之中,南山之陰。經暑衾□一熱惱中而獲逃,此非倖□。秋可去此,遂吐車茵。芾頓首再啟。

此帖有數字剝去不可辨識,大意是指米芾因暑熱而避居深山,幸茲安適。雖是小行書,但字字獨立,安靜端整,字里行間一副悠然自得的神情,該叫心手雙暢吧。
此公擔任雍丘(今河南杞縣)縣令時,因催租事件,與上級監司發生沖突,于是憤而辭官,自我流放到嵩山中岳廟(河南登封)擔任廟監。這是個閑差,時間身體都自由了,可以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不被人虐也不為天所惱,“逃暑”即是這個時期所為。
再看看明朝人的夏日情懷——《暑氣帖》。
暑氣初平,頗有涼思。十一日敬潔一觴,敢請移玉過寒舍話舊片時,惟不外是荷。馬愈奉醫相杜先生閣下。
白話過來就是:熱氣消了些,十一號咱倆斗幾杯小酒,杜先生你一定要來。這么騷情的文字和情懷,甚好,甚好,杜先生能不來嗎。
馬愈,生卒年不詳,嘉定人,即今天的上海人,人號“馬清癡”,明代進士。官至刑部主事。能詩文,善書法,亦工山水。
帝制時代,文人士子身不由己苦樂由天,心事冷暖尚可遣之筆端,訴與友人排解。但深宮中的皇帝老子,位極人臣,高處不勝寒,想要找人掏掏心窩說說話,倒不是件容易的事。
無人傾訴,就自娛自樂,自吟自嗨吧。來看宋代文藝一哥趙佶的《夏日詩帖》:

清和節后綠枝稠,寂寞黃梅雨乍收。 畏日正長凝碧漢,熏風微度到丹樓。池荷成蓋閑相倚,徑草鋪茵色更柔。永晝搖紈避繁縟,杯盤時欲對清流。
趙佶以他獨創的瘦金體楷書,嫻熟優雅地寫成這首七律詩,氣息安靜,神態悠閑。皇上錦衣玉食,妃殯侍御環簇,永晝搖紈,杯盤對清流,過得真叫一個舒適快活啊,但怎么看字里行間還是有股子空虛和惆悵,人心之不足,哪里是為人臣們所能比的。
北京“傳是”2011年12月曾舉辦過一場“開天辟地——紀念辛亥百年名人墨跡”專題拍賣會,其中有一紙皖籍學者胡適的手稿,內容別致,也與暑熱有關:

“熱極了,又沒有一點兒風,那又輕又細的馬纓花須,動也不動一動。胡適。”
胡適學冠中西,名震中外,曾任國民政府駐美國大使,北京大學校長等職,為現代著名學者、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和社會活動家,推動中國新文化運動的重要人物。書法小技,于胡公定然無暇著力深耕,但其筆下墨跡也深得民國書家鄭孝胥風神。這張徑尺小紙,寥寥二十來字的白話詩,寫得輕松隨意,安靜恬適,其意境氣息與趙佶《夏日詩貼》倒有幾分神似。
今人于空調室內佯作揮汗之狀,滿紙燥熱虛張聲勢;先人于自然暑熱里燥中求靜,筆墨安和心性恬淡。“動也不動一動”,我在心里反復吟哦這幾個字,雖是“動”個不停,但身心卻愈發涼爽安靜下來。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