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繪畫的發展史是伴隨著著山水精神的復位遷延而發展的,作為精神象征的山水圖式,從一開始就指向中國傳統文輝乃至中國哲學的縱深。
畫家田林元的寫生畫,畫風蒼健,遒勁、為物之象,華滋,心之跡。筆墨是他整個學問的核心,他用筆講究“平、留、圓、重、變:用墨有濃、淡、破、潑、焦、宿”七墨。他在寫生中有長線而生短線,再有短線而至點。用這些純粹的點去結構物體,顯示筆意,積蘊墨韻,再兼皴帶染,在點點層層相積中融合筆和墨。他的畫以筆取氣,以墨取韻,墨法的要旨在于出韻自然而忌刻板造作,才能使水墨富于機趣,從而傳達出畫家的意志,贏得觀眾之審美共鳴。
中國畫以墨為主體現自然,體現中國繪畫的囊括天地萬物之精神,體現了中國畫之靈魂。這種筆墨關系,黑白之道,與太極圖以黑白兩條魚來喻示萬物之道應該說不無關系,“萬物之生負陰抱陽莫不有兩儀細媼之感,變化無窮。”正是有了這種哲學的觀點,從而發展為中國的筆與墨,線與點、強與弱、繁與簡、濃與淡、實與虛相互交錯的筆墨規律。中國畫的表現是重意的表達,是畫家思想的形象體現,而不是客觀物體的單純表現,如果指示物體的“象”,沒有達到“意”的表達,則不是中國畫的最高境界。山水畫的筆墨在抒情言志的同時,濃縮一種人生的興觀與浩嘆,這些都有畫家心靈對自然界外在之象的反饋之跡。是一種生活的真實寫照。筆墨籍所感而以應物,緣于心,傳于情,筆墨所表達的是自然界的神,而絕不是對自然形色美的再現與臨摹,更是一種“道”的體現。是畫家獨特的個性情感精神修養與獨特的藝術處理的和諧統一。
山水畫的創作貴在于意境的營造,追求一種“有我之境”向“無我之境”轉換。在境界的營造上,強調“我”在境界中的主體地位,將“自我”置身于山水實境之中,畫家對家園有一種深深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同時又沉于道釋,放懷山野。畫境安逸、寧靜、和平,沒有都市的喧囂與污染,是令人向往的圣潔之境。同時也顯示出畫家對生活熱愛、對自然滿腔熱情和深沉的思索,以及旺盛的藝術生命力和創造力。生活是藝術的根,在任何時候搜是不容懷疑的。但是藝術表現是智慧的結晶,是人的自我創造和自我肯定,是比生活更高級的形態。體現一種“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的懷抱。
讀田林元山水畫,那種沉雄富于真實感的山水形象,濃烈的生活氣息和時代氣息,撩撥著觀眾的心弦。畫家所向往寧靜,因此在喧囂的都市追求一種入世的靜地,超塵而不脫俗,畫家試圖將亙古的筆墨結構帶入現代人的話語情境之中, 通過畫面透露出一種冷逸幽寂之氣和樸厚澄靜的韻味。畫中的形式往往服從于畫家主觀情感的需要,茂密的山林,古老的村舍,幽靜冷寂的人文環境顯得是那樣的和諧、自然。這種建構必然是畫家內心的審美需求、審美理想與之相適應的筆墨語言、行事技巧諸因素的總體外化與轉換。
愿畫家田林元先生以品緣之靈,樂山樂水,以仁愛之魄,為新世紀寫照高歌。( 胡寶利/文 )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