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聞發布會:2017年7月1日下午1:30-2:30
開幕:2017年7月1日下午5點
展期:2017年7月1日——8月27日
地點:阿拉里奧西岸,上海市徐匯區龍騰大道2879號1層
研討會:亞洲之聲:極和宇宙
時間:2017年7月1日下午2:30-3:30
主持:岳鴻飛 (《藝術界》、現代傳播集團責任主編)
嘉賓:藝術家萊斯利·德·察瓦茲、名和晃平、陳彧君、金炳昊
地點:Arario Private Lounge,阿拉里奧西岸
阿拉里奧畫廊榮幸宣布將于2017年7月1日開始啟用位于上海西岸的全新空間,并將同時舉辦開幕展覽——《亞洲之聲》。這場精心策劃的大型群展將呈現來自中國、韓國、日本、印度、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的22位藝術家的創作,意在傳遞亞洲當代藝術的發展方向,并激發討論。
亞洲不僅地理范圍廣闊,而且承載了百分之六十的世界人口,擁有復雜的歷史、政治、文化。從紅海到南海,從中東到東北亞,亞洲各地人們所面臨的現實以及身處的社會各不相同,其內部包含著極大的豐富性和多元性。居于亞洲的藝術家,盡管身處同一大洲,仍保持著獨特性,往往有著截然不同的藝術實踐或藝術觀點,這種差異性的面貌也勾勒出亞洲當代藝術的一種特性。近年來,亞洲亦是全球經濟最活躍的地區,得益于此,亞洲當代藝術的發展也備受關注,一方面大型藝術機構和展覽開始對區域藝術動態作出梳理和回應,另一方面藝術市場也不斷涌現出現象級的成交記錄。在全球當代藝術版圖中,亞洲充滿活力。
在個人實踐上,亞洲藝術家們的創作從多種角度反映了他們彼此面對的區域現實,以及個人趣味。本次展覽正是對此的一次詮釋。名和晃平來自京都,他的創作往往從動物標本開始,進而以大小各異的水晶球附著其上,創作出混淆真實與夢幻的雕塑,對生命消逝進行唯美的闡釋。繆曉春生活在北京,他借助電腦圖像技術創作錄像和繪畫,他的作品重新解讀并再次塑造經典圖像,展現出與藝術史的交互和對話。蘇伯德·古普塔居住在新德里,他的裝置常常使用收集而來的日常物件,特別是源自普通人生活的廚房鍋具,通過藝術家的再次造型和拼貼,這些作品隱喻了印度社會的變革和沖突。金炳昊在首爾從事創作,他的雕塑和聲音裝置作品令人印象深刻,常常以標志性的金屬管材和幾何造型出現,在產生視覺沖擊力的同時,融入電子聲音這一不可見的元素。出生在馬尼拉的萊斯利·德·察瓦茲是一位感受力極其敏銳的畫家,他的繪畫充滿諷刺和黑色幽默,關注與菲律賓相關的殖民歷史、社會事件、宗教問題等。艾柯·努格羅荷成長于印尼的重要城市日惹,他的作品涵蓋繪畫、雕塑、表演、以及本地木偶戲等多種媒介,在這些多元創作中,他展開對社會政治的評論,并將本地傳統和全球流行文化融合在一起。在《亞洲之聲》展覽里,每位藝術家所探討的不同方向和命題,將共同出現,并行、交織、互文,為觀者提供一種豐富而視覺化的亞洲語境。
在中國上海舉辦這場展覽并討論亞洲語境,恰逢其時。當代中國正在重新強調與亞洲的聯系,地緣政治的變化和“一帶一路”戰略已經釋放出重要的信號:中國與亞洲的聯系將更加緊密。在這個過程里,西方不再是唯一的參照和對標。于這樣的情景里策劃本次展覽,阿拉里奧認為這種聯系不僅是經濟的,也是文化的。對于當代藝術來說也是正是如此,亞洲內部的藝術家和藝術創作開始彼此影響,與此同時,這里涌現的藝術實踐也在啟發和吸引著其他區域的藝術界。從這樣的認知出發,這場討論亞洲的身份、價值、關切、現實的展覽,將為我們深入理解當代生活提供入口。
阿拉里奧畫廊隸屬于韓國阿拉里奧集團,擁有近30年的歷史,現已發展為亞洲最具影響力的當代畫廊之一。畫廊空間坐落于亞洲三大藝術中心:韓國首爾、天安以及中國上海,在全球范圍內推廣與代理近50位來自亞洲的藝術家。如今在上海西岸開辟全新空間,并舉辦此次大型展覽,這一步對阿拉里奧至關重要。阿拉里奧身處亞洲最具活力的藝術區西岸,其未來目標并非去陳述“什么是亞洲身份認同”以及“我們是誰”,而是通過呈現不同年齡、經驗、美學、文化的藝術家及其作品,來創建對話機會,進而去引導對亞洲當代藝術未來與可能性的思考。《亞洲之聲》正是這樣的一個開始。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