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國祚短暫,在陶瓷史上卻成就非凡,景德鎮成功創燒青花、藍釉、釉里紅、紅釉瓷器,開啟制瓷工藝上的新格局。其中的青花、藍釉瓷器,自創制成功即已達到最高水平,蜚聲海內外,出窯的藍釉器發色穩定、翠亮、勻凈不暈散,釉色幽靜雅致,仿似藍寶石一般,后世鑒賞界譽之為“琉璃藍”。

Lot 874
元 琉璃藍釉玉壺春瓶
24.4cm。 High
另兩面

拍品玉壺春瓶細長頸,垂膽形腹,器形瘦勁,亭亭玉立如豆蔻年華的少女。胎體輕盈,口沿及底部修胎的旋狀痕跡明顯。外壁施藍釉,底部施透明釉,藍釉色澤明麗靜謐,令人感到神秘而深遠,如澄澈夜空,又如純凈的藍寶石,故有琉璃藍釉之美譽。
據統計,至今發現的元代藍釉瓷器僅廿一件,主要收藏于海內外各大博物館。其品種主要為藍地白花和藍釉描金,光素無紋者少見。拍品為此類藍釉瓷器之重要補闕,且品相保存良好,極為珍貴難得。

土耳其伊斯坦布爾托普卡比宮博物館藏
藍地白麟鳳紋菱花口大盤
藍色在元代得以大放異彩,究其原因,大概有三。其一是早期研究所認為的受伊斯蘭文化的影響,藍色代表的神秘和靜穆與伊斯蘭教義追求的清凈境界相符。

1964年河北保定出土的
藍釉描金梅花圖碗
其二,除白色外,蒙元帝國也偏愛純凈的深藍色,這種顏色偏好多見于元代宮殿、織物及尤為典型的蒙古包,應與蒙古族景仰上天進而尚藍有關。

景德鎮陶瓷博物館藏
元代霽藍釉蒜頭瓶
此外,蒙古自成吉思汗時期開始崇信藏傳佛教,而藍色在教義中被賦予神圣的意義,因此瓷器用藍或許突顯了蒙元皇室新的宗教信仰。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元景德鎮窯霽青單把杯
元代藍釉的出現,不僅是建立元帝國的蒙古族信仰和審美的體現,而且在陶瓷史上貢獻了令后世景仰的絕妙瑰寶,對瓷器的燒造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地位舉足輕重。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