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代主人:顧文彬
辭官還鄉 修建過云樓
顧文彬的祖上,是從安徽來到蘇州經商的徽商,傳到顧文彬這一代,顧家已是望族。受到父親的熏陶,顧文彬從小與書畫結緣,詩詞嫻熟,三十歲時考中進士,從刑部郎中做起,開始了仕途生涯。
顧文彬曾任浙江寧紹臺道,短暫為官,但他看不慣官場的爾虞我詐,遂起了退意,產生了修建藏書樓的愿望。

過云樓
公元1875年, 年幼的光緒帝登基的那一年,顧文彬期盼已久的過云樓建成了,顧文彬毅然辭官回到蘇州,全身心投入到書畫收藏的樂趣中。
散盡家資 亂世藏書
常言道“亂世藏金、盛世藏書”,顧文彬卻是在亂世當中,散盡家資,因為太平天國戰亂,不少私家藏書流傳到市面上,士紳們急于逃難,紛紛拋售多年的收藏,顧文彬一方面收購太湖石修建怡園,一方面收羅古代書畫和古籍。
到晚年,顧文彬的收藏已有千件之眾,其中不乏傳世名跡,顧文彬精選書畫250件,編纂成《過云樓書畫記》十卷,著錄了一生中收藏研究歷代書畫的成就。
顧氏過云樓書畫鑒藏之菁華,見于《過云樓書畫記》、《過云樓續書畫記》。而《過云樓書畫記》之版行,在光緒八、九年間,顧氏家藏之草稿、清稿、定稿不止一部,較之流傳廣泛的刻本,其內容多有異同。現知上海圖書館、上海博物館、蘇州圖書館等均藏有稿本。
定下家規 密不示人
過云樓建造之前,顧文彬向其子顧承袒露:“我素有起造小天一閣之愿”。所以過云樓以寧波天一閣為范本進行規劃修建。和木結構的天一閣不同的是,過云樓則采用了大磚灌漿砌實,達到安如磐石的效果,可以防火防盜。
正如顧文彬對于過云樓建設及安防的嚴格要求,對于書畫收藏更有嚴苛的家規。他定下書畫收藏十四忌家規,鐫刻在“過云樓”門楣之上:霾天、穢地、燈下、酒邊、映摹、強借、拙工印、凡手題、徇名遺實、重畫輕書、改裝因失舊觀、耽異誤珍贗品、習慣鉆營之市儈、妄摘瑕病之惡賓。坊間傳言,顧文彬曾定下家規,過云樓藏畫可任人評閱,而家藏善本古籍不可輕易示人
第二代主人:顧承
歷時九年 修建怡園
同治、光緒年間,顧文彬買下了明代弘治年間禮部尚書吳寬的舊宅——復園,在原址上耗銀20萬兩,進行了修繕和擴建,該園山水景色主要由顧文彬之子顧承主持營造。建園時,顧承游遍蘇州各個園林,對于其他蘇州園林中一些可以取法的地方,則仿照一二。
園中所有景物均先畫草圖,待顧文彬過目后方可按圖興建,花了9年才建成蘇州怡園。怡園的水池效法網師園、假山學習環秀山莊、洞壑參考獅子林、旱船取法拙政園,可謂博采眾長,成為園林中的精品。
光緒三年春怡園落成,顧文彬請顧沄將園中勝景分繪成圖,并征同人題詠。先畫了十六幀,光緒十年又補了四景。冊首由名士俞樾題名。這些景色分別為:武陵宗祠、牡丹廳、遁窟、梅花館、南雪、嶺云別墅、竹院、慈云洞、拜石軒、留客、金粟亭、小滄浪、石聽琴室、歲寒草廬、藕香榭、松籟閣、面壁、絳霞洞、石舫、坡仙琴館。

蘇州怡園
社會名流 云集于此
怡園建成之后,便成為江南名士的雅集之地,社會名流曾云集于此。從光緒四年起,顧文彬與潘曾瑋、吳云等人輪流在各自園林中舉辦雅集——吳中真率會,初為五人,后擴至六人、七人。
這件《吳郡真率會圖》作于清光緒六年,由胡芑孫寫照,任薰補景,描繪了當時文人雅集的場景。畫中一共有十個人,除了三童子,七個人是老者,他們即是真率會七老。從左起依次為顧文彬、彭慰高、沈秉成、吳云、潘曾瑋、勒方锜、李鴻裔。展開這幅畫卷,不由令人懷想當年的風雅。卷前由吳云題引首,卷后有顧文彬、彭慰高、吳云、李鴻裔、沈秉成、潘遵祁等六家題記。

吳郡真率會圖
雅集向來為文人所樂道的風雅之事,顧文彬不僅請朋友把當年雅集的盛況記錄在畫卷上,他還自己寫在日記里。《過云樓日記》就是顧文彬的日記稿本。詳細記載了顧文彬任職期間的宦游生涯,以及辭官歸里后的家庭生活、往來交游等,尤以怡園的修建、過云樓的收藏等內容聞名。
據記載,自光緒元年五月至光緒三年八月,顧文彬與江蘇巡撫、友人張之萬的交游活動不下六十次,聽楓山館、怡園、留園、耦園、拙政園是他們聚會的場所。張之萬和顧文彬除了經常到怡園欣賞字畫,或借過云樓收藏的山水冊頁和扇面回家觀摩外,顧文彬也常常到張之萬兄弟處長談。
《過云樓日記》內容包羅萬象,不僅是一部反映作者文藝修養、興趣愛好、宦海生涯的私人日記,更是研究晚清官場文化,社會風氣的一手資料,全方位展現了晚清官紳交游的圖景
第三代主人:顧麟士
收藏不輟 流風綿延
顧家對善本書籍一直秘而不宣,直到曾任教育總長的藏書家傅增湘,敲開了過云樓的門,顧麟士允許他到樓內觀書,但不能帶筆墨紙硯抄寫,傅增湘每天都去過云樓觀書,把數目默記于心,回家后趕緊記錄,后來寫成了《顧鶴逸藏書目》,發表在《國立北平圖書館館刊》上,世人才開始了解過云樓的藏書。

錦繡萬花谷
宋刻本《錦繡萬花谷》堪稱全世界部頭最大的宋版書,全書四十冊,八十卷,分為前、后集。皮紙佳墨,品相精良,該書的重要價值在于它保存了大量佚傳古籍中的內容,并融入作者獨到見解。曾經趙子善、周允元、季振宜、李兆洛、顧麟士等收藏。
顧文彬有三個兒子,顧廷熏、顧廷熙、顧廷烈(顧承),三個兒子都先于顧文彬之前去世。顧文彬之孫,顧承之子顧麟士則承接其家族鑒藏的傳統。顧麟士擅長書畫,精于鑒賞。傳到顧麟士這一輩時,過云樓的收藏進入全盛時期,字畫收藏達到三千余幅,即便如此,外界對過云樓的藏書情況所知甚少。

顧麟士
第四代主人:顧公雄、顧公碩
世事考驗 艱難保存
從顧氏第四代開始,過云樓藏書接連面臨世事的考驗。先是戰爭,接著是文革。戰爭時期,顧家把家藏書畫中最精華部分存入上海租界的銀行保險庫,其余部分藏在家中天井的地窖中。日寇投向蘇州的第一顆炸彈,炸毀了朱家園顧家大廳,而后又在顧家連著搜索達7天之久。
放在樓上書柜中來不及帶走的字畫遭日寇翻箱倒柜搶掠,被搜出的字畫卷軸堆積一地全被帶走。地窖雖未被日寇發現,但卻已進水,變成了水窖,書畫霉變,損失慘重。又及文革初期,顧公碩為免文物遭“破四舊”毀滅之災,曾主動請求蘇州博物館來抄家。
不料,蘇州博物館造反派及江蘇省蘇昆劇團的造反派同時到達,竟先將顧公碩及其夫人拉到大門外當街批斗。顧公碩被強摁著跪在地上,家中珍藏被悉數運走。顧公碩不堪凌辱,當夜離家出走,自沉于虎丘一號橋,留下遺書說:“士可殺,不可辱,我走了。”文革結束后,抄家物資發還,但仍有不少缺失。
過云樓藏書多舛的命運令人扼腕嘆息,顧氏家族對藏品的態度亦讓人可歌可嘆。安穩年月里,顧氏對古籍珍愛有加。每個季度都要根據天氣的不同,小心伺候保養。字畫還可拿來供人欣賞臨摹,但古籍卻“小氣”到“吝嗇”的地步,不但外人不得踏入過云樓,即便自家人,也要小心翼翼。
戰爭年間,則為避開戰亂,使藏品安全,顧氏家族寧可流落他鄉,生活清貧,也絕不出讓任何一件藏品;在戰亂中,為了搶先運送書畫古籍,顧公雄連年幼的兒子都丟在了汽車站;顧公碩不堪凌辱,憤而投河,或許也源于自身尚不能顧,又何及古籍的無力與羞愧?
能留下的過云樓藏書,已不僅僅是書籍了,更多的是顧家老小用生命和尊嚴所守護的祖輩產業和家族信念,是經歷劫難依然經久不衰的中國文化之根、之血脈,其珍貴性和收藏價值也不必再費唇舌。
終得歸宿 傳承于世
1951年,顧公雄(顧麟士之子)在彌留之際,希望后人能夠把家藏捐給國家,他病逝后,顧公雄的夫人沈同樾及其子女首次將所藏部分書畫捐贈國家。1959年,沈同樾及其子女將余下的書畫再次捐贈給上海博物館。二次捐贈,共計308件書畫、明刻善本和罕見稿本10多部。
顧公碩(過云樓第四代主人)在1960年蘇州博物館成立時被任命為副館長,他也將珍藏的元王蒙,明文征明、唐寅、祝允明、董其昌等傳世珍品和清代刺繡等百余件文物無償捐給蘇州博物館。
至此,過云樓藏品中保存完好的一批文物都得到了最好的歸宿。當年顧氏四代人蒐求、鑒別、保護、傳承的書畫古籍,已經不再是「過眼煙云」,而成為「映世霞暉」。
附:顧氏家族譜系

西泠網拍 · 藝是月度拍賣會
過云樓主人上款扇畫專場
部分拍品先覽


西泠網拍
俞樾(1821~1906) 隸書 為顧承作春在堂日記一則
紙本 扇頁
說明:過云樓第二代主人顧承上款。顧文彬辭官回到蘇州后,與兒子顧承完善怡園工程。俞樾曾題寫怡園西邊“遁窟”一室之匾額。光緒三年,顧文彬邀請俞樾寫下怡園的來龍去脈以及園景園貌,這就有了園林歷史中記載士紳交游雅趣的《怡園記》。
58×18cm
RMB:10,000-20,000
作者簡介:俞樾(1821~1906),字蔭甫,號曲園,晚號曲園老人、曲園叟,浙江德清人。道光三十年進士。歷任編修、河南學政。終身從事學術研究,為一代經學宗師。工書法,生平不作楷,非篆即隸,尤工大字。
上款簡介:顧承(1833~1882),初名廷烈,字承之,號駿叔,又號樂全,蘇州人。過云樓第二代主人,顧文彬第三子,顧麟士之父。通音律、善繪畫、精鑒賞、好璽印,曾集拓新舊印章,刊印《畫余庵印存》《畫余庵古泉譜》等。


西泠網拍
俞樾(1821~1906) 隸書 為顧承作自作詩
紙本 扇頁
說明:過云樓第二代主人顧承上款。
顧文彬辭官回到蘇州后,與兒子顧承完善怡園工程。俞樾曾題寫怡園西邊“遁窟”一室之匾額。光緒三年,顧文彬邀請俞樾寫下怡園的來龍去脈以及園景園貌,這就有了園林歷史中記載士紳交游雅趣的《怡園記》。
58×18cm
RMB:10,000-20,000
作者簡介:俞樾(1821~1906),字蔭甫,號曲園,晚號曲園老人、曲園叟,浙江德清人。道光三十年進士。歷任編修、河南學政。終身從事學術研究,為一代經學宗師。工書法,生平不作楷,非篆即隸,尤工大字。
上款簡介:顧承(1833~1882),初名廷烈,字承之,號駿叔,又號樂全、樂泉,蘇州人。過云樓第二代主人,顧文彬第三子,顧麟士之父。通音律、善繪畫、精鑒賞、好璽印,曾集拓新舊印章,刊印《畫余庵印存》《畫余庵古泉譜》等。


西泠網拍
顧沄(1835~1896) 為顧承作江南小村圖
水墨紙本 扇頁
1877年作
說明:過云樓第二代主人顧承上款。
顧沄曾參與顧承主持的怡園建設的設計研討,并常于過云樓臨畫,為“怡園畫集”的主要成員之一。
54×18cm
RMB:6,000-10,000
作者簡介:顧沄(1835~1896),字若波,號云壺、壺隱、云壺外史、浚川、頌墨,江蘇蘇州人。少有丹青之志,及長,寓上海鬻畫為生。工山水。為近代六十名家之一。
上款簡介:顧承(1833~1882),初名廷烈,字承之,號駿叔,又號樂全、樂泉,蘇州人。過云樓第二代主人,顧文彬第三子,顧麟士之父。通音律、善繪畫、精鑒賞、好璽印,曾集拓新舊印章,刊印《畫余庵印存》《畫余庵古泉譜》等。


西泠網拍
程庭鷺(1798~1859) 幽林高士圖
設色紙本 扇頁
說明:葉廷管、過云樓舊藏。
怡園由過云樓第二代主人顧承主持營造之時,曾邀請程庭鷺、顧沄等名家參與籌劃與設計,園中一石一亭均先擬出稿本,待與顧文彬商榷后方定。
58×19.5cm
RMB:6,000-10,000
作者簡介:程庭鷺(1798~1859),初名振鷺,字慍真,問初,號綠卿,改名庭鷺,字序伯,號蘅鄉、鶴槎山民等,晚又號箬盦,上海嘉定人。諸生,早年問業于陳文述。工詞章,兼善書畫篆刻,山水得錢杜指授,篆刻由丁敬、黃易,上溯秦漢,頗自矜許。
鑒藏者簡介:葉廷管(1791~1861),字調生、別蛻翁,室名懋花庵、碧嬴山館,江蘇蘇州人,寄居上海。諸生。舉孝廉方正不就。詩人。著《鷗波漁話》、《吹網錄》等。


西泠網拍
費念慈(1855~1905) 楷書 為顧麟士作洛神賦
紙本 扇頁
1893年作
說明:過云樓第三代主人顧麟士上款。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顧麟士與吳大澂于怡園創辦了蘇州第一個畫社“怡園畫集”,以“研究六法、切磋藝事”為目的。費念慈為當時的主要成員之一。費氏重書跡碑版的收藏,顧麟士在《續記》中曾記錄與費間有頻繁的鑒藏往來。
50×17cm
RMB:6,000-10,000
作者簡介:費念慈(1855~1905),字屺懷,一字筱亭,號西蠡,晚號藝風老人、歸牧散人,江蘇武進(今常州)人。寄居蘇州。光緒十五年進士,授編修。工書,精鑒賞,兼長山水畫。
上款簡介:顧麟士(1865~1930),字諤一,號鶴逸,別署鶴廬、西津、筠鄰,自號兩津漁父,江蘇蘇州人。祖文斌,筑過云樓,收藏富甲一方。工書畫,精于畫史、畫論、鑒藏。為近代六十名家之一。


西泠網拍
陸恢(1851~1920) 為顧麟士作鶴廬圖
設色紙本 扇頁
1910年作
說明:過云樓第三代主人顧麟士上款。扇頁上有顧麟士所書“求大筆畫鶴廬圖”。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顧麟士與吳大澂于怡園創辦了蘇州第一個畫社“怡園畫集”,以“研究六法、切磋藝事”為目的。陸恢為其成員之一。與顧麟士書畫交往頻繁。
61.5×21.5cm
RMB:10,000-20,000
作者簡介:陸恢(1851~1920),原名友恢,一名友奎,字廉夫,號狷盦、破佛盦主,江蘇吳江人。寄寓蘇州。畫工山水、花卉。黃賓虹評畫中九友“以吳江陸廉夫得名最早,山水學四王,渲染尤能逼真”。為近代六十名家之一。
上款簡介:顧麟士(1865~1930),字諤一,號鶴逸,別署鶴廬、西津、筠鄰,自號兩津漁父,江蘇蘇州人。祖文斌,筑過云樓,收藏富甲一方。工書畫,精于畫史、畫論、鑒藏。為近代六十名家之一。


西泠網拍
陸恢(1851~1920) 為顧麟士作夏日荷塘圖
設色紙本 扇頁
1909年作
說明:過云樓第三代主人顧麟士上款。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顧麟士與吳大澂于怡園創辦了蘇州第一個畫社“怡園畫集”,以“研究六法、切磋藝事”為目的。陸恢為其成員之一。與顧麟士書畫交往頻繁。
51.5×17.5cm
RMB:10,000-20,000
作者簡介:陸恢(1851~1920),原名友恢,一名友奎,字廉夫,號狷盦、破佛盦主,江蘇吳江人。寄寓蘇州。畫工山水、花卉。黃賓虹評畫中九友“以吳江陸廉夫得名最早,山水學四王,渲染尤能逼真”。為近代六十名家之一。
上款簡介:顧麟士(1865~1930),字諤一,號鶴逸,別署鶴廬、西津、筠鄰,自號兩津漁夫,江蘇蘇州人。祖文斌,筑過云樓,收藏富甲一方。工書畫,精于畫史、畫論、鑒藏。為近代六十名家之一。
西泠網拍 · 藝是月度拍賣會(第6期)
預展已全面上線!
6月16日
19:30 中外名茶專場
20:00 石雕藝術及石刻拓片專場
20:30 生活美學 · 首屆西洋銀器專場
21:00 過云樓主人上款扇畫專場
21:30 文房古玩專場
6月17日
19:30 法國白蘭地無底價專場
20:00 沙耆油畫及紙上繪畫專場
20:30 中國現當代水彩畫專場
21:00 中國當代名家油畫專場
21:30 首屆歐美海報專利款古董首飾專場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