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曾說,游戲是兒童最正當?shù)男袨椤D且郧暗男∨笥讯紣弁媸裁茨兀覀兛梢詮膰嫶髱焸兊淖髌分幸惶骄烤埂7棚L箏、劃船、捉迷藏……大朋友們也一起來追憶天真爛漫的童年吧!

Lot160
齊白石(1864-1957) 大匠根苗
立軸 水墨紙本 1950年作
76×30.5cm. 約2.1平尺
出版:《齊白石作品集》第292至293頁,榮寶齋出版社,2014年9月
《現(xiàn)代書畫投資·齊白石卷》第148頁,北京出版社,2005年1月
紀錄:北京拍賣會,1998年8月1日,編號195
這張作品作于1950年白石老人九十歲時,是他極為有趣、奇特的一張作品。
這張畫里一共有五個人物,左上角一位老人手持斧子,下面五個孩子在做游戲,這個畫面內容不見于目力所及的所有齊白石資料,是首次出現(xiàn),極富意義、極為有趣。
白石老人的人物畫,涉及的題材非常廣泛,但是嬰戲題材,確實是鳳毛麟角,目前所見的,只有寥寥數(shù)件,其中還有部分是畫稿。

北京畫院藏齊白石嬰孩圖稿

遼寧省博物館藏《天真圖》
拍品中的游戲兒童分為三組,有捉迷藏的、搶風箏的、編小辮兒的,持斧老人這個形象則代表了老人自己。

拍品中的五個孩子
白石老人以自己的身份入畫,是他創(chuàng)作的習慣之一,其經(jīng)典題材《人罵我我也罵人》、《老當益壯》中,均是以自己入畫。結合老人曾為木匠的歷史,持斧老人的形象縱然前所未見,卻應是畫家無疑。

拍品中的持斧老人是齊白石的化身
白石老人兒女眾多,有子七人,其中次子齊良黼1914年去世、長子齊良元1950年去世,此后還剩下齊良琨、齊良遲、齊良已、齊良年和齊良末五位子嗣。或許畫面上的五位兒童,正是他們的象征吧!
白石老人身上帶有中國鄉(xiāng)村淳樸的品質,對待子嗣慈愛、親切,他刻有“老為兒曹作馬牛”閑章,來表達他深沉的父愛。

“老為兒曹作馬牛”印
在這件作品上,九十歲的畫家化身持斧老人,庇佑著子嗣們歡快的玩耍與成長,那份威嚴與霸氣、那深深的舐犢之情,足以令觀者動容。而這件作品,也因為承載了如此多的新穎與愛意,而變得意義非凡。

白石老人和孩子們在一起

Lot427
豐子愷(1898-1975) 童趣四幀
鏡心(四幀) 水墨紙本
31×21.5cm.(4) 約0.6平尺(每幅)
1950年,周作人在上海《亦報》連載七十二首《兒童雜事詩》,并由豐子愷配繪插圖。其中的一些作品,豐子愷此后也屢屢繪制,這件《童趣四幀》就屬于這一題材。
左上一幀題識“手分炒豆教歌吟”,周作人原詩“門前排坐喜新晴,待泥人家說古今。獨愛鋤禾日當午,手分炒豆教歌吟”。描繪的是小朋友排排坐在門前,邊吃炒豆邊聽故事、學唱歌、背誦詩詞的情景。

排排坐,吃炒豆
右上一幀就比較好理解了,描繪的是小朋友稱體重的場景。原詩“新裝杠秤好稱人,卻喜今年重幾斤?吃過一株健腳筍,更加蹦跳有精神”。

小朋友們的體型差別不小
健腳筍是一道菜,南方有風俗在立夏這一天吃它。做法很簡單,整根筍剝皮之后水煮鹽拌,其特點在于“不切”。最好也不要嚼,整根吃下去才能“健腳”,當然這并不現(xiàn)實,只是大人們的玩笑。所謂的“健腳”,是在種地的時候能有好的體力。

健腳筍
左下一幀源自“門前迎會鬧哄哄,耍貨年年樣式同。買得紙雞吹嘟嘟,木頭斗虎竹蟠龍”。描寫的是小朋友們參與廟會的場景。
紙雞,俗稱“吹嘟嘟”,是南方的一種音響玩具,自明清時就很流行。大概是用紙屑、泥土和羽毛制作一個雞的形狀,中間有個竹叫子,孩子一吹,便嘟嘟的叫。

這位大兄弟,你還好嗎
右下一幀自然就是捉迷藏了。注意幾位孩子的面部表情,畫家有不同的處理。


Lot101
吳光宇(1908-1970) 溪畔嬰戲
立軸 設色紙本 1945年作
100.5×33cm. 約3平尺
這幅作品中小朋友們在玩的游戲叫做“滾銅錢”,就是在地上支起來一個斜坡,從上面把銅錢滾下去,比誰的遠。這種玩法起源很早,據(jù)傳在漢代就有了,當然并不是用銅錢,而是用圓餅一類的東西。

畫家吳光宇,山水畫家吳鏡汀的弟弟,師從徐操。從拍品的局部看得出,他重視筆法的變化,兒童衣紋用筆富于頓挫、粗細的變化,顯示出很高的藝術水平。同時設色濃重艷麗、沉厚高古,絲毫沒有由濃重而產(chǎn)生的俗麗。

吳光宇在作畫
這張畫除了人物刻畫精到之外,布景也很不賴,幾株樹木的造型安排,枝干與樹葉前后的掩映關系、不同顏色的點綴,同樣熟練老到。


Lot117
袁松年(1895-1966) 春游
鏡心 設色紙本
42.2×42.2cm. 約1.6平尺
這幅作品是袁松年少見的寫生類題材,描繪的是學生們春游的情景。雖然沒有題寫年款,但不難推測是畫家1949年后所作。
畫家使用了接近西畫的圖式,用樹葉和水面把畫面幾乎充滿,營造出一種藍、綠色交織的氛圍,再在其中用紅色、白色、粉色等顏色描繪人物和花叢細部,使得細節(jié)非常的突出、抓人眼球。

袁松年是廣東番禺人,早年就讀于上海圣約翰大學時,曾學習西洋畫,后來受到“變革中國畫”的影響,專事國畫創(chuàng)作,此作不同于所見的袁松年山水作品,帶有一定的寫生意味,極為特別。


Lot382
葉曼叔 小園童趣
王鼎銘 節(jié)錄《洛神賦》
成扇 設色紙本、水墨灑金箋
17.3×50cm. 約0.78平尺
這幅作品是傳統(tǒng)“多子”題材,畫面中繪多個孩童,童子手持的石榴、桂枝,均帶有多子的含義。


Lot454
周思聰(1939-1996) 瓜陰消夏
鏡心 設色紙本
49×43.2cm. 約1.9平尺
周思聰?shù)拇祟悆和}材作品,擅長將富有表現(xiàn)力的國畫筆墨與靈動的速寫相結合,塑造出簡練、淡雅的形象。
在素描的體系內,肖像的皺紋所生發(fā)出的滄桑感與歲月的痕跡是重要的表現(xiàn)內容,而兒童的皮膚光潔、骨骼結構與成人有差異,加上活潑好動的特點,都給用速寫加筆墨的表現(xiàn)方式帶來了難度。相比于她的老師蔣兆和,周思聰在兒童畫的處理上顯得更加的隨意,通過適度的夸張將兒童的天性表現(xiàn)得非常到位。



皖公網(wǎng)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