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乾隆兩朝,是中國手工業發展的巔峰時期,隨著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再加上皇帝對精美瓷器工藝品的喜好,制作工藝的不斷改進,陸續涌現出了多種多樣的瓷器工藝品種和千奇百怪工藝方法,制作出了各種精致的工藝精品。為了迎合皇帝的喜好,御窯廠和宮廷造辦處招募大量能工巧匠,專制各類貴重精致瓷器工藝品供給皇家使用或是賞賜功臣。
匡時17春拍“天工開物—瓷器工藝品夜場”專場精選瓷器工藝品70件, 涵蓋瓷器、佛像、玉器、銅器等多種門類,其中有多件宮廷御制之物,力爭從多個角度展示我國歷史璨爛的藝術文化。

LOT3944 清乾隆 粉彩九桃天球瓶 款識:“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尺 寸:H 51cm
香港佳士得2004 年04 月26 日,LOT908
此件乾隆窯粉彩天球瓶,繪桃樹一株,軀干茁壯有擎天之姿,丫杈伸展虬勁有力。綠葉濃淡深淺,相背陰陽,完全來自畫師寫生得來,無一荒疏草率之筆。桃實的布局更體現傳統繪畫“攢三聚五”的法則,每只壽桃也角度各異,立體感十足,印證了“清水之色便于堆填”的工藝特征。桃花含苞欲放或全然盛開,皆具冰清玉潤之質,回風舞雪之姿。桃樹之旁依偎月季一株,更顯謙遜不爭之德。在雍正瓷胎畫琺瑯器物中,“月季”也是出現頻率較高的花卉。此瓶之上雖屬配角,但姿態鮮活且設色艷麗,依舊有”朝朝籠麗月,歲歲占長春“之韻致。瓶體胎質堅實,白釉如脂,底部施白釉,正中落“大清乾隆年制”款,款識書寫勁道;與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清乾隆 粉彩九桃天球瓶”完全一致,且與1996年香港蘇富比(微博)所售”清雍正 粉彩九桃天球瓶“比較,二者畫面布局、彩料質感與繪畫技法極為相似。

雍正官窯曾燒制粉彩繪桃實、月季紋樣的瓷器,常見大盤及天球瓶兩種器形。后乾隆也寶愛此類器物,亦承襲燒造,唯在壽桃數量上與前朝有別,乾隆時多畫“九桃”,雍正時常畫“八桃”,固有“雍八干九”之俗說。天球瓶“始作于明初永樂、宣德時期,受外域器物影響深刻。以“蘇麻泥青”渲染,或畫纏枝,或繪云龍,色調幽艷,氣勢奪人。曇花一現后,有明一代再不見此類器物,直至康熙晚期才恢復燒造。雍干時期“天球瓶”比例勻稱得當,在陳設瓶、尊類的器物中脫穎而出,頗得帝王歡心,加之文化繁盛,工藝超凡,造就了或氣勢磅礴,或嬌羞婉約的官窯佳品,粉彩九桃天球瓶無疑屬于后者,如靨笑春桃的傾城佳麗一般,帶來了數百年前的一縷春風。


這只官窯粉彩九桃天球瓶,是乾隆初年西洋技術與傳統瓷藝的完美結合,也是宮廷是時審美的典范之作。晚清民國也大量仿制此品,也足見其格調高蹈。今本尊臨世,足令今人一飽眼福,且應有終身不忘之念。
“天球瓶”首見于明初,是時正逢穆斯林太監鄭和帶領浩大船隊下西洋之航海時代,天球器形可能取自中東回教銅器或料器造形。天球瓶器形盛行于乾隆一朝,可見各式釉彩、紋飾作例,然而類同此件拍品之粉彩桃紋天球瓶,鳳毛麟角,現知僅有寥寥幾例。試比較其他相類天球瓶,本品之桃實紋色澤粉柔,嫩黃漸變嬌紅,間綴巧致紅斑,桃葉扶疏,露桃枝曼妙之姿,尤其珍罕。

5LOT3928 清雍正 青花礬紅“水波云龍”紋折沿大盤 款識:“大清雍正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 尺 寸:D 47.5cm
摹古是雍正一朝宮廷藝術的重要理念,胤禛以個人的美學修養與審美愛好有意識地倡導一種理想的工藝審美格調,除了純粹的摹古之外,同時注重在傳統構成因素中創新,借鑒原來的工藝造型和紋飾進行抽繹,組合出具有時代特色的新樣式,寄予新的涵意,從而確立新的古典主義審美品格。此番造器之精神在雍正時期高檔的御瓷之中體現尤為明顯,往往鐘情選取其欣賞前朝的色釉與紋飾,融匯古今之精粹于一體,成為彼時造器的一個新風尚,其中對宣窯的化裁與臨摹尤為成功,是為雍正一朝摹古之絢麗篇章。

宣窯是為中國陶瓷史上最輝煌的一頁,前后十年,歷時雖短暫卻成就了藝術美學上一段經典的傳奇。明人張應文《清秘藏》贊譽“我朝宣廟窯器,質料細厚,隱隱橘皮紋起,冰裂鱔血紋者,幾與官、汝窯敵。即暗花者、紅花者、青花者,皆發古未有,為一代絕品”。嘉靖朝謝肇淛于《五雜俎》嘆曰:“宣窯不獨款式端正,色澤細潤,即其字畫,亦皆精絕。”、“惟宣德款制最精,距今百五十年,其價幾與宋品矣!”
相對前人的仰慕,清宮對宣窯的推崇亦毫不遜色。康雍乾三帝皆有慕古之心,宣窯益為所重,尤其雍正皇帝更以獨特之美學視野去感知和品鑒宣窯,于摹古方面建樹頗豐。現存海外的十八世紀清宮典藏珍寶圖像總匯《雍正古玩圖》手卷(僅存卷六、卷八,分別由英國戴維德基爵士和英國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收藏)繪錄了不少宣窯佳作。宣窯成為清宮御瓷創作綿綿不斷的靈感源泉,引領開啟了清代宮廷美學藝術之新境地。

此式青花礬紅浪濤九龍紋大盤即為雍正時期清宮摹古理念之典范,化裁于宣窯之青花礬紅龍紋器皿而成。青花礬紅彩者為宣窯一大創新發明,自此開啟了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相結合的新工藝。當今現存雍正者數量珍稀,所見僅得二例,分別藏于為北京故宮博物院和玫茵堂。
本品形制恢宏大氣,胎質堅致白皙,釉汁瑩潤如玉。盤心繪海水立龍捧珠圖,氣勢凌人,躍然眼前;內外壁則分別繪三條行龍和一條翼龍,或回首,或前行,龍爪有三爪、五爪之別,龍尾有花尾、尖尾之分。以礬紅裝飾龍紋,色澤鮮妍厚潤,色階過渡自然,騰龍矯健有神,氣勢非凡。祥云迤邐,浪濤卷卷,更見映襯九龍之動感無比鮮明。其青花蒼雅明快,毫無宣青濃重暈散之氣韻,恰與成窯青料恬淡雅潔之色調暗合。本品繪畫頗為講究,需要釉下與釉上紋飾彼此呼應,畫師需在繪制青花海水時,事先留出釉上龍紋的位置,因此畫師必須做到心中有畫,筆自心中,留白過少,則龍紋無法繪制,留白過多,龍紋與海水之間空隙過大,則影響美觀。審視本盤所繪海水云龍,二者連接處過渡自然,分毫不差,恰到好處,融為一體,使人不得不贊嘆畫師技藝之精湛,彰顯雍正時期宮廷藝術的無比嚴謹和精致。盤底心雙圈內落“大清雍正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燒造時間應在唐英督陶之際,疏為可貴。

LOT3963 清乾隆 銅鎏金嵌寶石太平有象轉花葫蘆頂音樂鐘 尺 寸:H 92cm
來 源: 傳日本東京北原家族收藏,北原氏為上世紀中日本駐法國大使,其家族更擁有石油事業,為全世界最大石油公司殼牌石油日本總代理,北原家族現為第六代傳人北原雄一郎掌管家族事業。
參 閱:《紫禁城宮殿建筑裝飾·內檐裝飾圖典》,故宮博物院古建管理部,紫禁城出版社,1995 年,第109 頁,圖94
明清兩朝恰逢世界歷史在經過大航海時代而走入工業時代的重要時期,而在這長達六個世紀的漫長時期中,東西交流中的許多重要歷史時刻都是由鐘表或者說是由鐘表所象征的西洋奇技所銜接。自1600 年利瑪竇獻自鳴鐘予萬歷皇帝,至1793 年馬戛爾尼使團向乾隆敬獻一臺代表了英國國家現代化程度,經英王慎重考慮而選定的天文地理音樂鐘,歷經兩百余年,鐘表已經深入中國宮廷,不僅為歷代統治者所喜愛,也成為西方打開東方這座緊鎖大門的一把鑰匙。而“太平有象”這一為東方人所喜愛的紋飾,不僅象征著天下太平、五谷豐登,亦將“國有象則天下太平,家有象則吉祥平安”美好愿景孕育在裝飾紋樣之中,成為明清時期各類珍玩所常采用的主題,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的《萬國來朝圖》即描繪各藩屬及外國使臣到紫禁城朝賀的盛大場面,以大象為首,整個朝貢場面宏偉壯觀。與此同時,由于乾隆對于精奇新穎的英國座鐘的喜愛,中國成為英國出口鐘表的重要國家,現在故宮所藏的許多極為精彩的鐘表均為此時期向英國購買或訂制的,是件座鐘特選擇“太平有象”這一紋飾,加上中國傳統吉祥寓意的葫蘆頂,其裝飾精美與繁復新穎工藝來看,應為乾隆宮廷所特制的座鐘之一。

此銅鎏金太平有象轉花音樂自鳴鐘尺寸巨大,造型精美,結構復雜,構思巧妙,以五盤發條為動力源組成各自機械傳動部分,完成走時、打點、打樂和轉花等各種動作。鐘體共三層,由下至上,底層為樂箱,四角以四頭大象為足,樂箱三面嵌荷塘水鳥紋,背部玻璃開窗,供上弦之用,邊框嵌寶石。第二層為計時部分,正面嵌三針白琺瑯表盤,背面玻璃開窗,邊框嵌寶石,可以觀察齒輪轉動,四周有四朵樹形轉花。第一層為銅鎏金葫蘆頂,鏨刻西洋花卉紋,寓意“福祿”,其葫蘆為寶瓶形,又寓意平安。上有一朵可旋轉的銅鎏金嵌寶石菠蘿花,四周同樣四朵樹形花。鐘內共三處開關,同時開啟時樂聲響起,菠蘿花連帶八朵樹形花同時轉動,整體氣質典雅華貴,絢麗奪目。

參閱
此座鐘裝飾上中西合璧,為中國宮廷設計制作,在清代造價亦非常昂貴,被當作貢品從達官顯貴手中一級一級傳遞到宮廷內部,同類座鐘可見于北京故宮,歐洲人常稱此類工藝精湛、裝飾精美之奇巧座鐘為“乾隆鐘”。這件鐘通體以鎏金西洋花卉為飾。局部鑲寶,可謂華麗非常,應為迎合乾隆繁復新奇的審美偏好。這件器物是西洋風格和中式傳統審美結合的范例,亦是西洋文化與中國技藝碰撞的產物。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