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年代初的潘天壽
一九二〇年,潘天壽從浙江省立師范學校畢業,因為經濟的原因,本應繼續深造的潘天壽無奈地返回了寧海老家,在他的小學母校正學高小當起了一名美術教師。一年多以后,經朋友能介紹,他又轉入浙江孝豐(今浙江安吉縣)高小任教。這期間,他與當地書畫家沈遂貞舉辦了雙人畫展。
《墨荷圖》就在其中。

潘天壽(1897-1971) 墨荷圖
水墨紙本 立軸 壬戌(1922 年)作
題識:萬葉葉娉婷,一花花楚楚。背人自為言,儂貌何如女。壬戌閏五月,必軒先生,阿壽題舊句。
鈐印:天授之印
出版:《潘天壽全集》第一卷P95,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
143.5×79.7cm
畫中荷花意趣天成,痛快淋漓,如妙齡少女在夏風中翩翩起舞。構圖新穎,筆墨簡而耐看,流暢灑脫,而且詩畫相得益彰。 磅礴的氣概、磊落的胸懷、大膽潑辣的筆觸,從這幅畫中可以窺見潘天壽在繪畫領域中非凡才華。

同時一起展出的還有熟知的《長風白水圖》、《禿頭僧圖》。

《長風白水圖》

《禿頭僧圖》
潘天壽對自己作品有著近乎苛求的執著,不但隨手撕掉不滿意作品,晚年還曾用新作公開調換年青時的作品,統一銷毀。潘天壽夫人何愔女士曾介紹,潘天壽一生遭過兩次劫難,40歲以前的作品,因抗戰逃難,留存杭州家中的全部遭損。這段時期存世的作品僅幾十件。《墨荷圖》當是其中難得的精要作品之一。
第二次劫難是 “文革”抄家時,造返派從她家先后拉走七八板車的東西,有好多筒未裝裱的中國畫,約四五百幅。待“文革”后歸還時,包括未完成稿在內,只剩200多幅了。至于“文革”前送人的作品,因怕遭連累被收藏者自毀的也不少,故潘老存世作品不多,早年的作品數量少,精品則更少。今天我們能看到潘老早期《墨荷圖》,可謂幸之至矣。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