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荷葉滿晴川,
小閣簾開鏡里天,
如此溪山憑領略,
始知平地有神仙。
——白石翁(沈周)詩意

王翚 仿惠崇水村圖
設色紙本 立軸
142×51cm
鈐印:海虞、耕煙、王翬之印、上下千年、王翬之印、石谷、我思古人、耕煙散人時年八十有三
題識:
一、荷花荷葉滿晴川,小閣簾開鏡里天。如此溪山馮領略,始知平地有神仙。仿惠崇水村圖筆,補白石翁詩意。甲午中元海虞王翬。
二、子震宗長先生,博雅好古。操濟世之術,得養生之秘。嗜山水,特囑圖以供臥游。因寫此詩意奉寄。弟翬再識。
題簽:王翬仿惠崇水村圖真跡,蕭平。鈐?。菏捚?、平印
出版:《中國名畫》第二十集,中華民國十五年八月十三版,有正書局。
著錄:《王石谷年譜》P144,2008年6月吉林人民出版社。
王翚為清初“四王”之一,是傳統繪畫之集大成者,自謂“以元人筆墨,運宋人丘壑,而澤以唐人氣韻,乃為大成”。其在世時受到朝野追捧,曾有“畫圣”之目,60歲時奉詔畫《康熙南巡圖》,畫成深得康熙帝賞識,賜書“山水清暉”四字,王翚引以為豪,一時公卿以結識王翚為榮。畫名日盛,聲譽之隆,身價之高,一時罕有匹者,追隨者甚眾,人視其為“虞山畫派”開山之祖。

王 翚
王翚一生的創作精力旺盛,各階段繪畫風格的變化較為明顯。對此,近代鑒藏大家吳湖帆曾有極為精辟的剖析:“王石谷子(王翚)年四十左右,在婁東王奉常(王時敏)家臨摹宋元名跡,藝乃大成,間為太常代筆,親授指點,益臻神化,故石古畫當以四十至五十為極詣,五十至六十自具面目,六十至七十漸落俗套,每失韻致,八十以外又復變化入神,用筆如萬歲枯藤,蒼辣兼備,有空前絕后之妙。”梅景書屋主人所評極是。


王翚《仿惠崇水村圖》局部
此幅《仿惠崇水村圖》創作于甲午(1714年),王翚時年八十三歲??芍^老筆紛披,蒼中毓秀,直入化境,集古人大成而自出機杼。作品描繪江南水村風光,景觀可居可游,茂林修竹、楊柳坡岸、湖畔睡蓮、高山奇石、茅舍小閣,均是夏日清幽自在之境,沁人心脾。



王翚《仿惠崇水村圖》局部
其在畫中自云:仿惠崇水村圖筆,但筆墨風調,仍不離自家本色。用筆蒼辣,色墨潤澤,渾厚而雅逸,精氣襲人。并補題白石翁詩句:“荷花荷葉滿晴川,小閣簾開鏡里天,如此溪山憑領略,始知平地有神仙。”如此仙景佳構,令人向往不已。

王翚《仿惠崇水村圖》題識
王翚《仿惠崇水村圖》在民國十五年曾出版于《中國名畫》第二十集,復著錄于《王石谷年譜》,是王翚晚年極精作品,尤難得。

《中國名畫》第二十集出版 頁影

《王石谷年譜》著錄 頁影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