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藝術方面的價值,我們可以說,敦煌壁畫是集東方中古美術之大成,敦煌壁畫代表了北魏至元一千年來我們中國美術的發達史。換言之,也可以說是佛教文明的最高峰……敦煌壁畫早于歐洲的文藝復興約有一千年,而現代發現尚屬相當的完整,這也可以說是人類文化的奇跡。——張大千
張大千
20世紀40年代初,張大千從師友處多次聽說敦煌藝術的雄奇瑰麗而心生向往。幾經籌劃,在1941年6月,率妻兒及大風堂眾弟子,奔赴敦煌“尋夢”,考察臨摹石窟壁畫。從1941至1943年,在歷時近三年的艱苦歲月里,張大千心懷虔誠與對敦煌藝術的膜拜,在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主持清理出309個洞窟,摹寫歷代壁畫將近三百幅。
張大千在敦煌臨摹壁畫
這段非凡的經歷可謂張大千學習古代藝術的一次歷史性創舉,亦對其之后的藝術創作起到了突破性的關鍵作用。
謝家孝曾說:“張大千的世界中,敦煌是最重要最輝煌的一章,正如敦煌在文藝歷史中占著高峰地位,敦煌在張大千個人藝術生命中,也是最結實的一環!”

張大千在敦煌石窟考察
此外,張大千對敦煌石窟的臨摹、清理以及分類編號,也對“敦煌學”的發展做出了偉大的貢獻。陳寅恪評價張大千的敦煌行說:“敦煌學,今日文化學術研究之主流也。大千先生臨摹北朝、唐、五代之壁畫,介紹于世人,使得窺見此國寶之一斑,其成績固已超出以前研究之范圍,何況其天才特具,雖是臨摹之本,兼有創造之功,實能在吾民族藝術上,另辟一新境界。”

張大千、常書鴻等人參觀安西榆林窟
在敦煌石窟藝術中,張大千尤為欣賞距離莫高窟70余里外的安西榆林窟,此石窟群因藝術成就巨大,與莫高窟合稱為“姐妹窟”。早在1941年前往莫高窟途中,張大千即參觀過這里的石窟,并為之仰慕。同年冬,張大千在趕往安西送于右任時,又一次來到榆林窟,并在此臨摹壁畫20余天。

榆林窟第15窟 中唐 伎樂飛天
本幅《飛天圖》即在此期間所作,乃摹寫榆林窟第15窟(中唐 張大千編號第11窟)前室窟頂的飛天壁畫之作,亦是其匠心獨運的一幅佳構。

張大千 飛天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41年作
182×94cm
題識:拖玉曳云接九天,石蘭姣服照虞淵。散花一作迴風舞,十二門高急鳳弦。安西榆林窟,北涼沮渠蒙遜所鑿也,崖石傾頹,只余四十七窟,六朝畫壁大都不存,此模第十一窟唐人筆,辛巳冬,爰。
鈐?。弘笺_、大千
注:孔祥熙家族舊藏。
出版:
1、《張大千精品集上卷》P152,人民美術出版社。
2、《中國歷代名家書畫精品集 張大千/人物》P12,2013年2月上海書店出版社。
圖中飛天頭戴三珠冠,項飾臂釧,上身裸,下束羊腸裙,珠寶衣飾雍容華貴;面部豐滿,眉目清秀,身材勻稱豐腴,線條圓渾流轉,使畫面散發著濃麗與清雅并俱的藝術風格。

張大千《飛天圖》 局部
其飛舞姿態,昂首挺胸,雙腿后揚,飾帶飄逸靈動,洋溢著流動的生氣和動感,襯托出云中御風而行的婀娜身姿,魅力無窮。

張大千《飛天圖》 局部
值得一提的是,飛天指彈中琴,名為鳳首彎琴,此琴圖形在敦煌壁畫中,最早出現于唐,延續至元代均有繪制,具有特殊的地域與時代象征意義。但據研究,此琴未必有實物,因其按弦指板彎曲,不符合發音構造,或僅是畫工憑借浪漫的想象創造出來的優美圖像。

張大千《飛天圖》 局部
今檢四川博物院藏有張大千臨摹此壁畫的另一版本——《中唐 伎樂天》,與本幅造型極為相像。然細察下,兩幅畫細節處又不盡相同。

張大千 《中唐 伎樂天》 四川博物院藏
首先,《伎樂天》設色艷麗,本幅畫面則施色清雅,較為忠實于原壁畫,有別于一般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稿本的華麗重彩。
此外,《伎樂天》造型完全復制了原壁畫,而本幅飛天頭上帶飾及飄帶,張大千則在取法原壁畫的基礎上,復參己意,進行了獨具匠心的剪裁,并在仙女的四周添加了飄動的云海。

張大千《飛天圖》 局部相對《伎樂天》單純的人物臨摹稿本,本幅《飛天圖》融合了敦煌的風采和藝術家的創造力,超越了令人崇拜的宗教繪畫,形成了氣氛更為祥和的完整作品。如大千自己所說:“繪畫最重要的是表現美”,他最終的目標是表達情感,并在人物繪畫中呈現出“非凡的構圖”。此類兼具創作性之作品,恰是畫家日后發展全新面貌人物畫之開端。

孔祥熙與宋靄齡早年合影
張大千《飛天圖》為孔祥熙家族舊藏??紫槲酰?880-1967),孔子第七十五代孫,中華民國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長,兼財政部長,亦是著名的大銀行家及商人。他的妻子是宋靄齡,岳父是宋嘉樹,因而與孫中山、蔣介石是連襟關系,乃民國四大家族之一??资霞易逅刂袊鴷?、珠寶翡翠既精且豐,堪為現代中國史上數一數二的重要收藏。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