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是李可染藝術生涯中十分重要的一年,這一年他為變革中國畫篆刻了“可貴者膽”、“所要者魂”兩方印章;這一年,他與畫家張仃、羅銘等結伴進行了歷時三個多月的長途寫生,由此開始了其山水畫形態的轉型。
是年,乃可染先生第一次登上黃山,在山中四十余日的寫生經歷,以及黃山的奇峰怪石、煙云霧靄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后數十年,他時常追憶黃山奇景,并多次以此為題作畫,力圖將其魂縈夢繞的黃山用新的筆墨語言表現出來,以達到深邃渾厚的意境。

李可染 黃山寫生
石濤云:“筆墨當隨時代”。李可染強烈的山水品格,深受其時代背景的影響。1960年,可染先生在經過長時間的寫生之后,進入到“采一煉十”階段。其時,他開始對各種繪畫要素進行提煉整合,并逐步創造出氣勢雄渾,千峰萬壑的視覺圖式,形成積墨法與素描體面造型法完美融合的“李家山水”,成就一代新風。其中,在1962年創作的《萬山紅遍》、《黃山煙霞》可謂是具有里程碑式重要意義的兩個經典范式。

李可染 《萬山紅遍》 北京畫院藏
同樣是謳歌祖國大好河山,《萬山紅遍》、《黃山煙霞》大面積使用紅色、赭色渲染,濃烈激昂、酣暢淋漓,給人以沉雄博大的壯麗美感,富有鮮明的時代精神??梢哉f,這是中國繪畫史上特定歷史時期的特定產物,亦是畫家“為祖國河山立傳”偉大情懷的直接體現。

李可染 黃山煙霞
設色紙本 鏡框
66.5×47cm
注:德籍記者羅路(Roll)舊藏
出版:
1、《名家翰墨26——李可染山水畫特集》P117,1992年翰墨軒出版社;
2、《古今藝術博覽——榮寶齋2009年第一期》P100,2009年中國美術出版社;
3、《新加坡秋齋藏畫(卷五)之推陳出新》P7,2012年新華美術出版社。
華藝國際2017春季拍賣會拍品
自此,對于“紅色”的喜愛,李可染表現得異常明顯,在1962年至1964年間,共創作了7幅《萬山紅遍》,《黃山煙霞》亦屢次寫之。本幅《黃山煙霞》即為其中極具代表性的精品杰構,是李可染60年代追憶1954年時游黃山所畫,筆下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都飽含著畫家的黃山情結。

李可染 《黃山煙霞》 局部
這件作品以俯瞰式的構圖和暖色調表現出黃山千重巖壑,萬重云海的氣勢。畫中彩霞涌動,青山與松柏在斜陽余暉下,金光璀璨。筆墨豐富多變,山峰以干墨皴染,云霧則以水墨渲染,氣象多變的黃山景致在水墨互滲和墨色相融中完美呈現。

李可染 《黃山煙霞》 局部
近景左下角一棵松,松下一個點景小人,與山巒形成一大一小、一高一低的對比,更顯出黃山的巍峨雄壯。畫中之景都源于自然,又非對自然的簡單描繪,而是“李家山水”的創造。

李可染 《黃山煙霞》 局部
值得一提的是,李可染對光的運用是形成“李家山水”、開創新時代畫風的一個關鍵因素。其對“光”的表現深受十七世紀歐洲著名畫家倫勃朗的影響,他曾經說過:“我喜愛倫勃朗的油畫,倫勃朗的油畫喜歡在一大片黑調子中突出一道光亮,十分奇特。我的黑山黑水中夾有一道白光,正是從倫勃朗的油畫中得到啟示。不過,我用我們傳統的筆墨表現出來了。”

倫勃朗風景作品,以黑暗來繪出光明
本幅作品采用“逆光”的方法,使山體黝黑,但輪廓處呈現出不同層次的灰、白,再加上云氣白光穿行,使“畫中有龍蛇”,展現了中西結合的時代山水。

李可染 《黃山煙霞》 局部
畫中山體以赭色點染,在表現煙霞的同時,把黃山之煙雨朦朧表現得淋漓盡致,使畫面充滿一種晶瑩剔透的質感,獲得了西方印象派油畫的光色效果??梢哉f,這在中國山水畫畫法上是一種前所未有的創新,是典型的新山水,表明李可染在此時期已經形成體系,創造出深厚凝重,具有新時代精神和藝術個性的山水畫風格。

李可染 《黃山煙霞》 遠山局部
李可染《黃山煙霞》為德籍新聞工作者羅路(Roll)舊藏。羅路是較早期派駐亞洲地區的德國記者,他在采訪期間開始搜集二十世紀中國畫家的作品,以具有時代風格特色者為對象,如潘天壽、林風眠、錢松巖等,可染先生的山水屬目標之一。由于收藏時間稍早,得者多為六十年代之作,如代表作《毛澤東詞意·念奴嬌·昆侖》,寫有兩本,他擁其一。他的藏品于八十年代初陸續釋出,包括《昆侖》及本幅。

右下第二方印為羅路藏印
李可染《黃山煙霞》90年代初曾出版于香港《名家翰墨26——李可染山水畫特集》,并在2012年收錄于《新加坡秋齋藏畫(卷五)之推陳出新》,是李可染大師藝術風格成熟時期的又一抗鼎力作,巨眼藏家,幸勿失之。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