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家朱凱
朱凱簡歷
朱凱,職業藝術家,1963年生于南京,現居南京。
重要群展:
2006年:“分形意象”當代藝術展(南京博物院)
2007年:韓國首爾·中國南京藝術家交流展(南京四方當代美術館)
2007年:韓國首爾·中國南京藝術家交流展(韓國首爾)
2009年:中國·斯諾文尼亞當代藝術交流展(斯諾文尼亞)
2010年:“寂寞的人群”中國·斯諾文尼亞當代藝術交流展(南京藝事后素美術館)
2014年:第一屆南京國際美術大展
2015年:第二屆南京國際美術大展 (布面油畫“吟聽水石寒”獲全球征集銅獎)
2016年:5月 “2016。藝術南京”(南京百家湖藝術中心)
2016年:6月 “多維度*第一回”當代藝術邀請展(南京先鋒當代藝術中心)
2016年:11月 “視覺消費”當代藝術展 (南京百家湖藝術中心)
2017年: 1月 “浮生*藝夢”2017方山當代藝術邀請展 (南京方山藝術營)
個展:
2012年:8月 “水石錄” (北京798和畫廊)
2014年:7月 “江南煙雨---山水一色”朱凱紙上作品展 (南京)

枕流 布面油畫 150x200
相關評論
策展人、批評家段君博士:
朱凱畫的南京遠郊的水塘,水塘周圍草木叢生,不遠處是他的工作室。
池塘邊的草木在水中的投影特別深重,甚至在水塘中形成不同于草木自身形象的投影,讓人感覺到朱凱畫面中的池塘蘊藏著莫名的危險。朱凱沒有把風景描繪得充滿色彩,他更感興趣的是色彩褪去后的景象,以便把景象控制在總體的灰度色調中。在中國當代藝術的范疇中,如果風景是日常的色調,可能會顯得平淡無奇,風景作為當代繪畫的價值,正在于人類主體重塑了它們。他所表達的情緒更多的是傷感,是某種人間的哀傷。社會的變遷以及他個人對人生的理解,使朱凱筆下的草木也帶有哀傷的性質,并引起觀者愴然傷懷。曹丕曾經回憶在園林中游玩后“樂往哀來,愴然傷懷”的心情,朱凱的風景并不具有探奇攬勝的意圖,他自己也很少在他描繪的景象中游玩,他更多的時候只是經過它們,好像經過了他人,經過了時間。朱凱在風景中的情緒,更近于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逝者”指過去種種,如朱熹所言:天地之化,往者過,來者續,無一息之停。
朱凱有時候也描繪煙雨的感覺,但已經不是古代峰巒出沒、云霧顯晦、溪橋漁浦、洲渚掩映的江南山水。雖然在朱凱的畫中,很難看到現代生活的痕跡,但他的風景仍然是具有社會暗示性的,或者說要獲得純粹的風景在今日社會已經不太可能。

園林系列 100x150cm 布面油畫
中國古人一直認為,一個人與一顆樹或一塊石頭幾乎一樣平凡,都是滄海之一粟,在自然中的位置微不足道。朱凱把一塊大石頭突兀地安置在天地之間,似乎打破了自然的平衡。空中的石頭,漂浮在大地之上,懸浮在塵埃之中。宋代《德隅齋畫品》曾語:“大石叢立,屹然萬仞,色若精鐵,上無塵埃,下無糞土,四面斬絕,不通人跡”,今天借來用于描繪朱凱所畫的石頭,竟也十分貼切。朱凱描繪的石頭色若精鐵,如果沒有土木,石頭或許會脫離大地,與世界失去聯系,石頭上因重力而往下滴淌的顏料在形式上使石頭和土木產生若即若離的關系。
石頭在中國傳統里,不僅作為萬物的象征,也被看作是生命的象征。佛教中繼承慧能禪宗學說的石頭宗,主張從生命現象上去認知自我的心性,在把握本心、本性的基礎上克服主體與客體、有限與無限、短暫與永恒的對立。
在朱凱的風景作品中也許能夠發現,他的筆調較為舒緩,沒有緊湊的拘謹,也很少帶有激動,偶爾有顏料的滴淌,給畫面帶來一種似乎放縱的表象,但如同他對草木、石頭形體的控制,滴淌的顏料也是有節制的。朱凱描繪的不是名山大川,而是丘陵地帶,是微微起伏的土地和面積較小的池塘,只有遠景時而露出若隱若現的山脈。

水石系列 150x100cm 布面油畫
朱凱一排一排、橫豎斜陳、錯落有致、用來塑造形體的短筆觸,頗似五代董源開創的短披麻皴,具有較強的系統性,而且刻意重復,以加強形式的意味,從中醞釀自己的風格。元代山水畫的宗旨不在于呈現優美或壯麗的山水,也不在于特地夸大或扭曲自然,它只要求畫面能符合作者個人獨有的母題、形體和筆調的律動。朱凱的筆觸一方面用來塑造草叢和土地,另一方面也化解了草木、土地和水塘之間的邊際線,避免自然在人類的筆下各自分裂,從而為畫面營建出一種輕搖緩擺的律動感和整體性。
從整體上看,朱凱不想把繪畫當作是對自然的再現,也沒有賦予自然過多的人文傾向,更沒有極端地把自然視為形式的結構,但朱凱仍然認定自然作為形體,存在一套與生俱來的理路,可以從自然的表象中抽離出來,在抽離的過程中,朱凱錄入自己的情感與認知,并建立起視覺的個性。”

枕流 布面油畫 50x60
策展人、批評家殷雙喜:
“朱凱的系列作品中的環境很平凡,但是很靜,因為沒有人的介入(除了畫家之外),畫面中的人造物很少,沒有常見的風景畫中的房子、舟、橋等傳統的山水畫添加的點睛的東西,他是把眼前的小景作為畫面主體,成為放大的特寫,這就給這片景觀一種永恒性! 作品不是想表達這塊地方的變化,而是想表達所凝聚的一種不變的東西,這種不變的東西是什么呢? 值得我們揣摩。通過朱凱的這種方式對這種風景有了一種“持久的凝視”。我們也得有這樣的一個持續的凝視,凝視一會,心就靜下來了,不再躁動了。越來越覺得他的作品很有意思!我覺得朱凱作品中材料及顏色的運用、控制很有想法,尤其是石頭系列的畫,很有意味。”

殘垣 100X80 2015
著名評論家王明賢:
“我看朱凱的畫,所用的材料非常絕妙,他一方面是油畫,但又把中國水墨畫的特點表現的淋漓盡致。再有版畫紙、宣紙等制造特殊的肌理,既不同于傳統的中國山水畫,也明顯區別于西方的風景畫,作品呈現了一種新的格局,這是很難得的。現在大家對中國整個風景基本很失望,那種現代性發展是中國城鄉完全失去了我們說的風水的依據 ,是一種大破壞,所以看了朱凱的畫以后感到心靈上有一種安慰!他的作品雖然表面看上去很沉靜,但是很內在,很打動人!”

枕流系列 布面油畫 150x200
程夢媛談朱凱新作:
很喜歡朱凱近期的作品--- “枕流”系列。 作品中時常呈現大片水域,畫面整體偏于柔和,已經很少看到石頭突兀的硬線條,而以溫和的筆觸描繪溪澗湖澤,淋漓酣暢,各得其妙。這類作品中,常常讓人覺察到明麗的光線。有時,那光仿佛是晨曦或晚霞,經過密林的過濾變成青綠的螢火,仿佛春林沐月,呈現溫柔生機;有時,那光又似乎是暮色或星輝,偏于冷冽的藍紫,透露出神秘氣息。具有明麗色澤和溫和筆觸的“枕流”系列,與以水墨為底色,顯得冷峭清峻的山石系列對比鮮明。水,隨物賦形,利萬物而不爭,自由圓融,是一種柔性的力量。
如果說之前的“浮石”系列象征著作者內心的某種堅持,那么“枕流”系列則以流水品格暗喻著某種和解——山石砥礪,歲月潤澤,終究歸于圓融、平淡,然而,在奔流入海那一瞬間終究激起一片光芒璀璨。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