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國書法史上,董其昌一派的嚴謹秀逸之風曾在明末清初盛行,而另有一位 " 神筆王鐸 ",其取法高古,與拘謹乏趣、滑弱無力的書風相抗衡,大膽創新,開創一代書風。
漁公子初看王鐸的字跡就被深深吸引,有一種專注的一氣呵成之感,下面我們就來認識一下這位以行草書聞名的書家。

王鐸(1592-1652),明末清初貳臣,好古博學,詩文書畫皆有成就,尤以書法見長。他的書法與董其昌齊名,明末曾有 " 南董北王 " 之言,世稱 " 神筆王鐸 "。而這 " 神筆 " 的稱號有何淵源?

傳說王鐸入閣拜相后,皇帝讓他書寫一匾額:天下太平。楷書巨匾掛上后,在一片贊揚聲中,一個太監忽然發現 " 太 " 字少了一點,成了天下 " 大 " 平。眾人抬頭細審,果然是真。正待發問之時,但見王鐸不慌不忙地手握頹筆,飽蘸濃墨,將筆向匾上擲去,不高不低,不歪不斜,恰好點在 " 大 " 字左下方,遒勁灑脫的一個 " 太 " 字,活靈活現地展示在眾目睽睽之下。
頓時一片喝彩,齊夸王鐸神功。皇帝驚喜萬狀,脫口稱贊道:" 王愛卿真乃神筆也。" 從此 " 神筆王鐸 " 馳名天下。

王鐸在書法上最大的成就莫過于超邁雄奇的行草書。他的行草書不以勢重,信筆揮灑,極具自然之態。字間雖連帶不多,但筆斷意連,行氣貫通,運筆流暢。
吳昌碩在《孟津王文安草書卷》詩中吟道:
眼前突兀山險巇文安健筆蟠蛟螭。波磔一一見真相直追篆籀通其微。有明書法推第一屈指匹敵空坤維。
從吳昌碩的詩中可以看出,王鐸草書在明代的地位極高,成就極大。他的草書在筆法、結體、章法和墨法上均有所創新,尤其在章法的字間聯系、行、行間空間、款字及鈐印等形式的技法上,獨具匠心。

此卷為王鐸中年時所書,恰是其書風形成時期,故頗具蒼郁雄暢之風," 兼有雙井天中之勝 ",屬王氏中年時期之典型作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