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中,《千里江山圖》很低調(diào)。
有多低調(diào)?公開展示的次數(shù)一個手數(shù)得完。
上個世紀《千里江山圖》公開展出過兩次,一次是50年代,一次是80年代。
八十年代末,正值60卷《中國美術(shù)全集》籌備出版,《千里江山圖》也在其收入作品之列,那次開卷是為了拍攝。
從此,該卷近三十年未與世人見面,直到2009年,有過一次短暫露面,也非全卷展示。
2013年,“故宮藏歷代書畫展”第六期在武英殿書畫館開幕,這才首次全卷展示《千里江山圖》。
今年,故宮剛剛公布的展覽計劃里,《千里江山圖》意外在列。按照計劃,展覽時間定于八月之后,展名暫定“千里江山圖與青綠山水書畫特展”,在午門展出。

北宋有過兩幅鴻篇炬跡,一幅是《清明上河圖》,一幅就是《千里江山圖》。
有人說,這兩幅畫,一個現(xiàn)實,一個理想。
一幅是中國古代社會全盛時期的真實寫照,一幅是中國文人理想世界的縮影。
可大名鼎鼎的《清明上河圖》,長度并不及《千里江山圖》的一半。
先翻轉(zhuǎn)手機,細細欣賞近十二米的這幅迷人青綠山水圖。
幾十年來,《千里江山圖》一直深藏宮中。即便是故宮內(nèi)部研究人員也很少能一睹畫卷真容。
因為畫卷上的石青石綠是礦物原料,顏色很厚,年代久遠太過脆弱,一旦展開,畫卷顏色容易剝落。
所以,《千里江山圖》的每一次展開,都需審慎決定、執(zhí)行。
今年將以何種形態(tài)展示,還未得知。
十八少年青綠色的夢
陳丹青在講到《千里江山圖》時,有句話印象深刻。
“我們在想象中國古典畫家的時候,都是白胡子老人。……在《千里江山圖》中,我分明看見一位美少年,他不可能老。他正好十八歲。長幾歲、小幾歲,不會有《千里江山圖》。”
很難想象,如此炬跡,出自一位十八歲少年之手,他的名字叫王希孟。
畫卷本身無款印,從卷后隔水黃綾上蔡京的題跋才得知作者名為“希孟”,不出半年畫成了此畫,進獻給徽宗。

北宋蔡京題跋
政和三年閏四月八日賜。希孟年十八歲,昔在畫學為生徒,召入禁中文書庫,數(shù)以畫獻,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誨諭之,親授其法,不逾半歲,乃以此圖進。上嘉之,因以賜臣京,謂天下士在作之而已。
關(guān)于這位少年,資料實在寥寥。進獻這幅畫后,王希孟沒多久就死了。
當年,宋徽宗為了培養(yǎng)繪畫人才,創(chuàng)辦了一所專門培養(yǎng)畫學生的學校——“畫學”,相當于官辦美術(shù)學校,王希孟就曾是這兒的學生。
那些從畫學里出來的尖子生可以順利進入翰林圖畫院,王希孟畢業(yè)后則被分配到了文書庫去抄賬、編目。
年少氣盛的他自然心有不甘,頻頻作畫進獻,希望引起徽宗注意。或許是被希孟的執(zhí)著勤奮打動,徽宗便對其親自教授。
在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閏四月之前,王希孟花了不到半年的時間繪就了這幅《千里江山圖》,少年的氣盛、欲望,全數(shù)化作十二米青綠山水。
徽宗收到此畫驚喜極了,賜給了很是器重的大臣,也是他藝術(shù)上的知音——蔡京。于是才有了上頭那段題跋,讓世人還能從短短幾句中了解王希孟的一二。
《千里江山圖》就此成為這位天才少年唯一傳世的作品。

乾隆御題
千里江山望無垠,元氣淋漓運以神。北宋院誠鮮二本,三唐法總弗多皴。可驚當世王和趙,已評一堂君若臣。曷不自思作人者,爾時調(diào)鼎作何人。丙午新正月御題

元代溥光跋
予自志學之歲,獲睹此卷,迄今已近百過。其功夫巧密處,心目尚有不能周遍者,所謂一回拈出一回新也。又其設色鮮明,布置宏遠,使王晉卿、趙千里見之,亦當短氣。在古今丹青小景中,自可獨步千載,殆眾星之孤月耳。具眼知音之士,必以予言為不妄雲(yún)。
世間再無如此青綠
“青綠”,是中國繪畫的一種傳統(tǒng)著色方法。一般用石青、石綠等礦物質(zhì)為主要顏料,敷色亮麗,極具裝飾性。
早在隋唐時期,展子虔、李思訓、李昭道等都很擅長青綠山水畫。《千里江山圖》是典型的青綠山水作品,也是宋代青綠山水中毫無疑問的TOP。
雖咫尺,仿佛天下山水盡收眼底。
若是在展廳邊走邊看,你會發(fā)現(xiàn),在任何一段局部停下腳步,都足以成為一張畫。
畫家充分利用了傳統(tǒng)中國畫中的“三遠”——高遠、平遠、深遠等多種構(gòu)圖方式,令畫中山巒江河的景致跌宕起伏,富有強烈的韻律感。

千里江山圖(局部)
畫里的每一座山、谷、丘、水都有著不同的模樣。
畫卷一開頭 聳入云間的山峰
形態(tài)各異的山石樹木,隨便截取一幀都好看
除了連綿山巒和浩渺江河湖水,王希孟在山嶺、坡岸、水際中布置、點綴亭臺樓閣、茅居村舍,水磨長橋及捕魚、駛船、行旅、飛鳥等。
景物雖然繁多,卻絲毫沒有亂了陣腳,疏密中有變化,氣勢更是聯(lián)貫。
建筑歷史學家、文物鑒定專家傅熹年先生曾專門撰文研究《千里江山圖》中的北宋建筑。
作為宋畫中表現(xiàn)住宅和村落全景最多的一幅,《千里江山圖》對了解宋代建筑與住宅全景、布局都有一定參考價值。
遺憾的是,目前畫史中,不見王希孟的名字。
這幅《千里江山圖》,從蔡京手里又歸南宋內(nèi)府,卷前有宋理宗“緝熙殿寶”印;到了元代,被一位名叫李溥光的和尚收藏;清初,又為梁清標所得;隨后進入乾隆內(nèi)府,并著錄于《石渠寶笈·初編》。
清亡后被溥儀盜出皇宮,解放后人民政府終收回畫作,將其藏于故宮博物院。



皖公網(wǎng)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