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利香港五周年春拍“中國及亞洲現當代藝術專場”拍賣會上,一幅內地當代藝術家曾梵志先生的《面具系列1996 No.6》以6500萬港幣起拍,經過多輪競價,最終以8900萬港幣落槌,加上買方傭金后的成交價為1.05億港幣。

曾梵志的《面具系列1996 No.6》
曾梵志1964年出生于武漢,1991年畢業于湖北美術學院油畫系。現在為職業畫家。1990年在湖北美術館首次舉辦“曾梵志油畫個展”;1993年在香港漢雅軒畫廊舉辦“假面 ? 曾梵志個人油畫展”。
曾梵志創作于1996年《面具系列1996 No.6》以群體照相的構圖代表著中國小型社會的縮影,無論是在藝術家創作歷程的關鍵性或是對于時代群體經驗象征,可以稱為是時代的巨作。作品成為了該階段最為關鍵的首件群體肖像,同時也代表了中國當代藝術家們的自我覺醒的重要開端。此時,曾梵志不再是模仿西方藝術家的語言,而是以平行對話的創作模式,象征著中國當代藝術史中的重要轉變。

曾梵志
曾梵志的面具系列在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進入拍賣場,曾參加過1997年中國嘉德秋季拍賣會;2007年5月,曾梵志第一件過千萬的作品于香港佳士得拍出,這也是他1996年的作品《面具系列:11996第8號》,拍出了1264萬港元。
除了這張過億元的《面具系列1996 No.6》,曾梵志還曾創造過兩次過億元的拍賣成交。一件是《最后的晚餐》,在香港蘇富比2013年秋拍以1.8億港幣(約合1.4億元人民幣)成為中國當代藝術拍賣市場的首件過億拍品。另一件是2013年11月在香港佳士得拍出的《協和醫院系列之三》,成交于1.13億港元。

曾梵志的《最后的晚餐》

曾梵志的《協和醫院系列之三》
當尺幅為2.2米寬3.95長的巨幅《最后的晚餐》創下1.8億港元的紀錄時,很多人大惑不解:“13個戴紅領巾的孩子吃西瓜,沒覺得有什么特別之處,為啥值那么多錢”?
《最后的晚餐》創作于2001年,是曾梵志最具標志性的“面具系列”的晚期作品,該作品創作完成后直接被著名收藏家尤倫斯夫婦收入囊中。該作品取材于達芬奇的同名作品,展示中國社會在上世紀90年代經濟改革時期的面貌,是當代中國藝術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件作品。
曾梵志小時候由于不討老師喜歡,一直沒能入隊,與紅領巾絕緣。這件事成為了曾梵志的心結,但也為他日后的創作提供了靈感。
1995年,曾梵志開始創作帶有紅領巾的油畫:畫中的紅領巾、三道杠、軍綠挎包、鮮花、藍天、飛機,正是少先隊員昂揚向上的標準寫照,但仔細看人物,卻給人深深的失落感。這種反差,是曾梵志自己渴望與未得到之間的反差,也是我們每個人成年后的狀態與兒時憧憬的反差。
從此曾梵志將紅領巾、三道杠作為他畫作中的要素之一。
這幅《最后的晚餐》里,紅領巾、三道杠象征著轉型前的中國。而《最后的晚餐》原作中叛徒猶大那個位置上,被曾梵志安排了一個不戴紅領巾、而是打著金黃色領帶的人物,曾梵志解釋說“金色領帶代表金錢,代表西方資本主義。打領帶是1980年代才開始在中國普及的。”可知整幅畫的主題很清楚,就是指中國改革開放、推進市場經濟、告別“毛時代”的轉型。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