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大千《潑墨山水》
此次北京銀座五周年春拍,張大千山水巨制《潑墨山水》,亮相飲蘭山房推薦專場。自2002年上拍以來,從未露面。相信會讓藏家,摩拳擦掌,躍躍欲試。
張大千 (1899-1983)潑墨山水
1968年作
水墨紙本 立軸
釋文:戊申春孟。蜀人張大千爰。
鈐印:西川張爰(二次)、金石同壽。
出版:《海上風》P118,上海書畫出版社,2013年9月。
著錄:臺灣制片廠《張大千的畫》紀錄片,1968年2月21日。
182×91.5cm 約15平尺
此幅《潑墨山水》是屬于純墨色潑出作品的典型代表佳作,創作于1968年,尺幅之大,技法之純熟,使人瞠目結舌。
張大千在宣紙上盡情揮灑,用他嫻熟而酣放的筆法,借著淋漓生動的墨色,表現出山色空朦,林立翡郁,煙云變幻之奇,使作品呈現文學化,韻律化的意境。在一片朦朧中隱約出沒幾間房舍與幾株雜樹,點醒山水的生活趣味。天水以烘染來加強畫面的氣氛并與云氣掩映處相呼應,從而使畫面一氣貫串而不悖,輕重抑揚,高低急緩,充滿節奏感。
中國畫能夠不斷地發展變化,歷經千年而不衰,其重要原因就是歷代畫家對中國畫傳統的繼承并不斷地發展變化。例如:元代畫家黃公望的長披麻皴是從五代董源的短披麻皴變化而來,王蒙的解索皴、牛毛皴是從披麻皴中化出。中國美術史上有杰出成就的大師都是不滿足于模仿古人,都具有勇于創新的精神。
從張大千先生的藝術經歷和繪畫思想來看:張大千先生是一位具有創新精神的畫家,他重視傳統、“師古而不泥古”。
60歲以后的張大千,創作出了很多潑墨潑彩山水畫作品,他運用水與墨、水與色、色與墨的相互滲透,自然的變化方法,采用了潑、破、積等多種技法,創作出氣勢宏大、前無古人的山水畫作品,一改自己過去以模仿古人筆墨技法為主的山水畫風格。這個時期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全用墨色潑出,不用色彩或用極少的淡彩,水墨淋漓、妙趣橫生,二類則是在潑墨的基礎之上融入了潑彩的技法,畫面精彩絕倫。
古畫研究大家謝稚柳看到張大千的“潑墨潑彩”后即認為“是令人驚絕的藝術創造”。他的潑墨潑彩山水畫,把工筆和寫意進行綜合性嫁接,對沒骨和破墨予以承繼性發揮,同時與重彩系統交集,使水墨和色彩融匯合成,發揮了重彩與水墨的雙重魅力,極大地張揚了色彩力量,是一千余年以來以水墨線條為主的中國畫表現語言的大解放。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