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鴻英油畫風景品鑒會
藝術家:楊鴻英
開幕時間:2017.4.15晚8點
展覽時間:2017.4.15-2017.5.10
展覽地點:廣州市海珠區禮崗路9號2層九空間
近期畫了一些小幅風景作品,從視覺和語言上基本還是延續了前期的繪畫風格,但更多地融入了一些自我的思考,作品的地域性在逐漸淡化,畫面加入了更多的主觀因素,但主觀的東西也是來自于大自然,不是憑空想象,運用的色調也越來越概括,通過色調的把控,更多是依靠感性的認知,技法的運用成為自然的狀態,化為骨子里的東西,成為繪畫語言的自然流露,畫面的處理和把握及色彩關系,是長期的審美和對色彩修養等因素的體現。我非常喜歡印象派及早期的繪畫風格,像巴比松畫派中的柯羅、米勒等畫家色彩的運用、變化,對畫面處理的完整性等,都值得我們去深入研究探討。 通常我們畫風景是贊美大自然,因為大自然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只是你能否發現,其實你發現的東西只是適合你的一個審美標準,美是天地之間產生的一種意境,給人產生自我一種過濾性的篩選,用自己的眼睛來看,用我的思維來思考,用我的繪畫語言來表達。 畫風景不只是一種景物的再現。我用視覺和以往的經驗來觀察,表現自己能達到的審美的那種高度,畫面盡量能接近我要表達的標準,需要有一種主觀處理,要達到與我的審美均衡的標準,就會把不適合的東西去掉,這里就會產生主觀和客觀的對接,這種對接往往是尋求共性的生理標準和語境,要達到自己個性的張揚。現在努力想把自己個性的東西放大,需要把對美的理解、技法的運用、思想以及目光都要統一到一條線上。這是很多畫家都在追求的目標,這個目標過程伴隨著藝術家一生,隨著審美、經驗的積累或通過大師的繪畫,一種間接的學習及相互交流,或許過程中隨著成長的經歷會改變這個路線。
思維經常會改變繪畫的觀念,繪畫也改變著思維方式,我的繪畫創作,在畫面上是追求一種主觀上對大自然的理解,加上了一些東方的審美意識,東方文化感性、西方繪畫更理性,東方文化更注重對意境的感受和表達,感性的東西更講究體現畫面的對比關系,有對比才能產生意境,從構圖和色彩上去追求東方文化,體現一種禪意的感覺,畫面上追求這種貼近、體現自然的狀態,試圖在表達這種景境的同時把畫面處理的靈動一些,靈動更貼近自然,繪畫語言表達的更輕松些,對色彩的理解運用也在不斷的變化,它跟自身的文化結構、審美修養都有很大關系,有些東西是希望表達的,有些東西是需要回避的,這種階段性的變化也是畫家對審美對藝術思考的自然流露……
楊鴻英寫于廣州 2017.4.10

《碧色嶺南》油畫2017年

《粵北初陽》布面油畫2017

《初春的陽光》布面油畫2017年

《綠色暢想》布面油畫2017年

《鼎湖山幽谷》布面油畫2017年

《嶺南晨霧》布面油畫2017年

《嶺南早春》布面油畫2017年

《粵北稻香》布面油畫2017年

《春影》布面油畫2017年

《江南三月》布面油畫2017年

《田野》布面油畫2017年

《金色秋日》布面油畫2017年

《三月河開》布面油畫2017年

《嶺南煙雨》布面油畫2017年

《初春新綠》布面油畫2017年

《瑞雪初歇》布面油畫2017年

《寒山疏影》布面油畫2017年

《春影》布面油畫2017年

《晨風雪霧》布面油畫2017年

《氤氳繚繞》布面油畫2017年

《運河冬霧》布面油畫2017年

《秋末盡冬已至》布面油畫2017年

《晨陽》布面油畫2017年

《月色》布面油畫2017年

《初春的村落》布面油畫2017年
東方文化自古以來崇尚自然,眼前那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在繪畫作品中延續千年,這亦是中國人在平淡的生活哲學中提練出來的獨特審美體現。它有別于西方視覺體系中關于對象的真實再現,也不是通過風景作品單純的進行情緒宣泄。二者之間本質的區別在于我們這個文化群落整體具有極強的詩性意識!由于國內第一代留洋藝術家們對近代中國油畫發展影響巨大,且在表現風景油畫時最終大都不約而同的在作品中流露出東方大山水情懷和極強的文人氣息,所以在后來中國風景油畫欣賞過程中意境和格調也逐漸成為了衡量作品好壞的重要依據。 楊鴻英老師是我的河北同鄉也是我的前輩。他身上有一種大多數北方人所不具備的溫文儒雅的氣質,這種細膩雅致的氣質也通過其精湛的油畫技藝和張馳有度的畫面經營而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這次展覽的作品有別于之前北方風景系列中那略顯蕭瑟悲涼的故土情懷,雖然尺幅較小但平添了不少久居南方以后藝術家對生活和藝術的喜悅隨和! 這是一個北方人的南方,這也是一個南方的北方人!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