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木空間于3月19日開啟宋猛個展《光澤自助》,展覽圍繞光澤為支點,提供觀者自助的劇場,在展覽現場各取所需。
作為藝術家的第一個個展,宋猛根據空間的特點與條件,呈現了八組作品。這個展覽中,宋猛利用物體與對投射在其上面的光所產生的反射或選擇性吸收的物理特點,作為認知語言,在空間中進行媒介置換(致幻)。
物體對光的反射、吸收及透過的程度、反射方向不同,產生顏色、光澤等。光澤是物體對光的反射和吸收能力。于觀者而言,對本次展覽中,可供自助的致幻語境內,個體對光澤精神化的解讀可以被視為本次展覽的折射,而此折射強度反觀至觀者內心,被視為“光澤”。宋猛將這個展覽自助交流視為一種感知邀請,所有交流的語言來自于對光澤投射到的自身。如藝術家所說:“光澤這個自然物可以成為一個東西的前后綴,從名詞變成形容詞,或通假的意味等等。慢慢折射成了認知和理解的方式。”
《光澤自助》中《誘發的高度》是藝術家許久以來的感知收集,它是對光的洞察與閱讀的姿態,以及對聲音想象上的捕捉,被其視為感知的誘發,以廣義的光澤的精神屬性作為發出的矛。《有幸的·失效》將展廳視為光學成像空間,用以引入光澤“折射”的自然屬性;《同步·蜃景》是對語境的調動與連接,借用海市蜃樓中的折射原理,同步一段心理跨度的感知模擬;《光出無心》是人們試圖找尋,并找尋的到的一個自然禮物;《素讀》是藝術家對自然的“平常之物”的書寫,把握時機中的微妙,嘗試光澤物化的荒蠻故事;《可提供的樂園·乒乓洞》調動諸多介質來制造一個同“光澤”交集的想象空間,試圖模擬一個測量直覺、知覺的空間樂園。《種子·靜觀眾妙》借助可塑化材料,以及觀者對“光澤”種子的塑造,是藝術家在形式上對“自助”的兌現及一個未結之結。《泉》在展覽結束前,作為一個返場轉化,是藝術家對自己設定的移交和質詢。

藝術家與作品
關于藝術家
宋猛,生于1980年,現工作生活于廣州和北京。曾分別就讀于魯迅美術學院和中央美術學院(微博)。
部分作品

有幸的 失效,2017,現場裝置,銀鹽相紙 尺寸可變Lucky Invalid

有幸的 失效,2017,現場裝置,銀鹽相紙 尺寸可變Lucky Invalid

有幸的 失效,2017,現場裝置,銀鹽相紙 尺寸可變 Lucky Invalid

光出無心,2017,鋼,磁力球Careless Light

光出無心,2017,鋼,磁力球Careless Light

光出無心,2017,鋼,磁力球Careless Light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