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覽海報
策展人:于洋
展覽時間:2017年3月18日-4月16日
展覽開幕:2017年3月26日 下午三時
展覽地點:798 ICI LABAS 藝棧(798東街 #D10號)
798 ICI LABAS 藝棧將于2017年3月26日下午舉辦“隔塵——于躍作品展”開幕式,屆時系統展出藝術家近年來創作的紙本水墨系列作品。

離塵之十三 紙本水墨 2013 66X66cm
作為社會范疇中典型而特殊的群落,藝術家在面臨自我與社會、個體與集體的關系問題上,在如何面對世界、如何觀照世間萬物的態度上,總要給出一個相對明晰的答案。他們要通過藝術展現一種姿態,構建一種源于自身體驗與感知的表達。

荷界之二 紙本水墨 2011 138x68cm
“隔塵”的意象,也許最能顯現于躍作品中的格趣與真義。“隔”意味著遮斷與隔開,主動的推遠、隔絕乃至屏蔽,與現實相去一段距離,亦暗含著某種趣味的自覺與自適。“塵”亦作“塵”,在佛家、道家語義中寓指人間塵世;放在今日,“微塵”則又淪為世人談之色變的霧霾。霾之危者無處不在,身外微塵難避,內心蒙塵則似更難防矣。現世的燈紅酒綠煙火俗濁,又如轉瞬即逝的過眼浮塵,往往令人沉淪又難以超拔其外。由此,“隔塵”便成為一種選擇與規避的智慧。

離塵之九 紙本水墨 2013 132X66cm
于躍將自己的荷花系列命名為“荷界”,此處的“界”除了對于某種植物群落的表述之外,也暗含了界限、疆域的深意。從以變色銀箔、水墨、麻紙為綜合媒介的《燁》中如在高溫中淬煉而成、銹跡斑駁的荷,到《荷界》系列以精微的視角、細勁的墨線與沒骨花卉語言表現的荷花與蓮蓬,乃至《離塵》系列對于寂寞繁花的記錄與敘事,我們都可以看到某種源于當下的、充滿生氣的觀照。在山水題材的表現中,他多取山石的局部,以細膩微茫的皴擦展現“山川之質”近距離的觸目感,亦構成了某種視覺與心理層面的屏障。事實上,古代文人對于形如屏風的山崖素有青睞,著名的畫中人南唐韓熙載曾有詩云“無相景幽遠,山屏四面開。”“山屏”的意象又構成了某種“隔”境,與他的“荷界”遙相呼應,各顯其趣。

荷界之十四 紙本水墨 2012 132x66cm
“隔”之為境,在于創作主體的某種設定與營造,體現為主動追求有距離的審美。在古代文人所向往追求的畫意表達中,憑欄遙望隔江山色,隔簾賞月,對水觀花,依影覽竹,“隔”的境界蘊含著主動拉遠、相互遙望的智慧。在另一語境中,“隔”又意味著躍過、跨越,正如于躍在自我藝術世界中相對疏離而貼近內心的獨白,總是試圖在其不動聲色的表達中,完成他的“于塵而躍”。由是,“隔塵”的境界,便成為一種桃源理想,同時指向對于塵世的反身觀照與省思。
——著名評論家、策展人,中央美術學院(微博)中國畫學研究部主任于洋,2017年春 北京

團扇003 紙本水墨 2016 33x33cm

墨牡丹 紙本水墨 66X30cm 2015年

晉中寫生之六 紙本水墨 34x60cm 2016年

晉中寫生之九 紙本水墨 34x60cm 2016年

藝術家于躍
于躍簡歷
1967 生于北京
1991 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獲學士學位,中國畫專業
2008 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獲碩士學位,中國畫專業
2008 任職于中央美術學院
展覽
2016 《新墨象-中國當代水墨七人展》 九江美術館 九江
《關注的力量 第三回》 今日美術館 北京
《中國當代水墨年鑒展》 今日美術館 北京
《新墨象-中國當代水墨七人展》 金石灣美術館 威海
2015 《年代書寫——第一回》 年代美術館 溫州
2015 《“平行 交匯”藝品美術邀請展 》 恭王府 北京
2014 《游離——于躍作品展》 GOTTO洞畫廊 名古屋
2013 《第十屆中國藝術節綜合材料畫展》 濟南市美術館 濟南
2011 《回望中國---紀念辛亥革命百年綜合材料繪畫大展》 中國美術館 北京
《品墨三味 姜鴻、于躍、劉榮作品展》 力源藝林畫廊 北京
2010-1996 《ENTANI組合展》第一至十八界(半年展) 東京“0”美術館、東京目黑美術館、東京市田谷美術館、愛知縣美術館
2009 《第二屆亞洲的創造》 新東京國立美術館 東京
2007 《第一屆亞洲的創造》 新東京國立美術館 東京
《首屆全國大學生優秀作品展》 今日美術館 北京
2006 《第六屆全國工筆畫大展》 中國美術館 北京
2004 《第二屆全國青年中國畫展》 中國美術館 北京
《首屆全國青年教師國畫優秀作品展》 杭州
2002 《天國之夢——于躍作品展》 GOTTO洞畫廊 名古屋
獲獎
2007 《記憶-街景》 全國大學生優秀作品展 銀獎
2004 《曾見陜甘十月秋》 第二屆全國青年中國畫展 銅獎
《云過長青春》 首屆全國青年教師國畫優秀作品展 優秀獎
1991 《山川遙遠》 中央美術學院畢業作品 優秀獎
1986 《殘城》 第二屆北京青年中國畫作品展 銅獎
公共收藏
中國美術館、北京今日美術館
私人收藏
中國、中國香港、日本、法國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