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培拉與油畫混合技法作為文藝復興時期一種盛行的繪畫語言,在當代社會發展中需要一種全新的現代的圖式加以轉換。在創作中,張洪濤摒棄了再現性的背景與敘事性的情節,把人物置于開放的平面空間中,這種創作方式不僅拓展了作品的縱向空間關系同時加強了對人物心理狀態的投射。運用寫實的手法來表現主體人物形象,在背景的處理上,更多選擇平面的符號圖式;抽象而空靈的背景與高度寫實的主體形成一種強烈的對比。他用一種獨特而又有意味的語言來傳達對現實生活的理解與感悟。

張老師,聽說您很小就開始學畫?
是的,受我舅舅的熏陶,從小就熱愛畫畫,所以4歲便開始學畫。我的舅舅就是我的啟蒙老師,他是畫國畫,所以至今我的作品中也有結合國畫的元素。后來讀初中的時候就開始逐漸接觸西洋繪畫,由于當時條件有限,主要還是通過一些畫冊圖書等了解西洋繪畫,雖然印刷質量不太好,但還是很喜歡去看、去讀。

《靜謐的夜》 55×35cm 坦培拉 油畫混合技法 木板 2012年 1
那個時期您比較喜歡誰的作品?
那時我比較喜歡何多苓的作品,最喜歡他的《春風已經蘇醒》,喜歡他詩性的創作風格。后來就是文藝復興時期的達芬奇、丟勒的作品對我影響很大。
您覺得西洋繪畫的什么地方對您觸動最大?
應該是“坦培拉”,因為后來了解到文藝復興時期畫家們的作品技法大多以“坦培拉”或混合技法為主,所以就開始了解關于“坦培拉”的一些知識并開始研究坦培拉的技法,也為我以后去日本學習“坦培拉”奠定了基礎。

《視界——11號》 100×72.7cm 坦培拉 油畫混合技法 2016年
您作品的人物是具象的,但背景又是抽象的,而且被您結合的恰到好處,能談談您的創作理念嗎?
不管是具象還是抽象我本身都很喜歡。它只是一種表現方式,它們都可以讓我的觀念有更好地承載。比如聲音、味道等是沒法用具象來表達的,必須借鑒抽象的語言加以豐富。我把人物置于開放的平面空間中,這種創作方式不僅拓展了作品的縱向空間關系同時也加強了對人物內心狀態的投射。我希望能用一種獨特而又有意味的語言來傳達我對現實生活的理解與感悟。我近幾年的作品就是通過這種抽象與具象的結合來表現人物豐富而又細膩的內心世界。

《夜曲-詩意的隨想》162.1×130.3cm 坦培拉 油畫混合技法 木板 2014年
您很喜歡古典音樂,對您的繪畫創作有什么影響嗎?
欣賞古典音樂是我獲得創作靈感的重要源泉,那種高度感性與理性完美的結合同繪畫語言上抽象與具象的交疊有著天然的相似之處。每一個音符靈動的跳躍恰如每一個筆觸細膩的表現。古典音樂最大魅力在于能在有限的時間內給聽眾以無限的想象空間,在繪畫創作上,如何能用具體的光與影、形與色使畫面整體結構和諧統一,從而使審美感受與實際生活語境拉開距離,是我一直以來追求的方向。

《夜想曲一號》 72.5×50.3cm 坦培拉 油畫混合技法 木板 2013年
最近有機構邀請您去講關于坦培拉的課程,您怎么看坦培拉的發展?
我覺得“坦培拉”回到了藝術的本真,尤其對于西洋繪畫很重要。好比是學國畫的人要先了解唐宋時期的作品,西洋繪畫就應該吸收文藝復興時期的東西,不管是當代、傳統的創作風格還是具象、抽象的表現方式都可以運用其精髓。之前也跟機構合作辦過這樣的課程,我發現大家對“坦培拉”的熱情很高,想對坦培拉了解的更深,我很欣慰,但是相對別的繪畫語言來說,“坦培拉”在國內還是冷門兒,所以想通過跟機構的合作希望“坦培拉”在國內能有更好的發展。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