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玩,是傳統(tǒng)文人學士乃至帝王官宦書齋案頭不可或缺的器用,往往造型各異,雕琢精細,既可供設于案幾,又可把玩于掌中,可遠觀,亦可近取。特別是有些賞玩擺件,往往小器大樣,芥子須彌。今天為大家推送的內容便是本期淘珍拍賣古董珍玩部分的文玩精品。



清18世紀 白玉雕“老子出關”圖山子(帶座)
H:17cm
白玉山子質地上乘,以整塊玉料雕琢而成,山水樹木布局得當,采用深浮雕和鏤雕相結合的技法雕琢,正面以松柏洞石及人物為主體,山中松樹蒼勁,枯藤怪石林立,二位老者或坐或立,一派仙風道骨,更添妙意;另一側小橋流水,孩童悠然坐于牛上,似是趕向另側會諸位長者;一面遠山高峻,山腰間怪石嶙峋,翠竹掩映,山下竹林小徑上站立一鹿,回首凝望,野趣黯然。從此件玉山子可以看出制作者經(jīng)營位置頗費思考,雕琢工藝精湛,畫意深遠悠然,是一件極具中國傳統(tǒng)文人氣質的藝術佳品。


清18世紀 白玉“三陽開泰”擺件
L:9cm
此擺件選上等和田白玉雕琢而成,玉質堅實,紋理細膩,其刀法圓潤,光澤柔美,打磨精致,堪稱完美之作。作為與中華先民生產(chǎn)、生活息息相關的家畜,羊自古便被賦予了某種神秘的色彩。人們時常將羊之名附會人事禍福,又以“羊”與“祥”相通,將“吉祥”寫作“吉羊”,漢瓦當中亦有“大吉羊”之字樣。加之古人認為“美”與“善”皆與羊相關,因此,以羊作裝飾多為寄托吉祥美好的愿望。另《易經(jīng)》有云:“十月為坤卦,純陰之象。十一月為復卦,一陽生于下。十二月為臨卦,二陽在下。下月為泰卦,三陽大下”,因此“三陽開泰”寓意春回大地,萬象更新。“羊”與“陽”諧音,因此在玉雕作品中常常以“三羊”為題材來體現(xiàn)人們“三陽開泰”的美好愿望。


清18世紀 白玉蓮蓬擺件
L:7cm
此擺件用白玉雕琢而成,整體玉質通白油潤,致密無綿,整體造型飽滿圓潤。蓮蓬奪水而出的情景隱約可感,蓮蓬果實碩大,周圍點綴幾絲荷葉,幾瓣蓮花,蓮枝纏繞,蓮葉翻卷自如,蓮花雅麗高潔,花瓣層層綻放,形象生動逼真,富有野趣,出淤泥而不染,分外美好。“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蓮子。”蓮花自古受到人們的喜愛,君子愛蓮更成為千古佳話。不僅觀世音菩薩的坐處為蓮蓬,因與“連子”諧音,蓮蓬更被賦予了“多子多孫,子孫滿堂”的美好寓意。整器打磨仔細,雕工精致,巧奪天工,表現(xiàn)出布局與構圖豐富多變的層次感。


清 白玉雕福壽雙全如意
L:34.5cm
如意,即為稱心如意,具有平安祥和的美好象征,發(fā)展至清代已成為宮廷的重要陳設,如英國使節(jié)馬戈爾尼當年在《乾隆英使覲見記》中即載:“所經(jīng)各宮或各屋,必有一寶座,寶座之旁,必有一如意。”而觀諸清宮舊藏的宮廷書畫中,我們亦不難發(fā)現(xiàn)如意被持于帝王手中的圖像。由此可知,如意已成為宮廷的時尚陳設或把玩之物。
此件如意以整塊白玉雕琢而成,玉質潔白溫潤、晶瑩剔透,器身呈靈芝式,如意方頭形首部雕福壽紋,柄部中央浮雕吉慶有余圖案。此柄如意造型雍容端莊,結構嚴謹有度,雅致而討喜,工藝嫻熟,并且寓意吉祥,為可遇不可求的佳品。

清 白玉臥牛擺件
L:12.5cm

清早期 白玉羅漢飾件
H:7.5cm

清 琥珀手串
19顆
W:20g


清初 壽山石龍紋章料
H:6cm
此章為壽山石質,通體呈橘皮黃,色澤溫潤,細膩通靈,屬壽山石上品。印章依形所琢,淺浮雕游龍戲珠,畫面巧妙運用石皮,巧雕水珠,游龍翻騰于波浪間嬉戲,身姿矯健,儀態(tài)威猛,龍的鱗爪、須發(fā)處雕刻頗精,刀法流暢傳神,其角端和趾爪處已被摩挲得潤澤剔透。整體刀法利落,技巧高超。此章選材精良貴重,紋飾細膩繁復,為不可多得的印章佳作。令人賞心悅目,愛不釋手

清中期 “旭日東升”海水紋歙硯
L: 17.3cm

清中期 祁陽石“竹報平安”插屏
H: 77.5cm
此作巧用祁陽石之自然色彩,將底層的紫色磨平作為背景色,在中間層的粉綠色和上層的淺褐色中雕刻作畫,可謂巧奪天工。將褐色石層雕刻成怪石,粉綠色雕刻成竹林。其石層次分明,千姿百態(tài),其竹枝繁葉茂,挺拔向上,一派生機盎然之景。縱觀其畫面,雕工細膩,刀法洗練,俏色利用得當,所雕景物層次分明、形象逼真,實屬石雕之精品。

能得閑暇,于明窗凈幾之室,一卷竹簾,一瓶插枝,一道茶煙,與雅物相伴,這大概就是你我所追求的清福吧。

清早期 銅三足爐 (原配紅木蓋與底座)
H:19.5cm
D:11cm
W:1302g

清早期 銅蚰耳爐
H:6.5cm
D:11cm
W:906g

明末清初 銅瑞獸香薰 (原配底座)
H:23.5cm
甪端昂首傲立,雙目圓瞪,炯炯有神,發(fā)須盤結,前胸配以纓絡鈴鐺,頭部與身體相分開,便于燃香,腹部中空,口齒鏤空,以利香散,設計十分巧妙。腹部兩側浮雕如意云頭紋、火焰紋等。四足強悍,踞地有力,體態(tài)飽滿圓潤。全器包漿厚實凝重,形制古樸。
甪端形象在明清兩代宮廷多有制作,且多以之為香熏,其材質設計囊括銅、玉、掐絲琺瑯等多種,故宮藏品中皆有可見。

清人張潮在《幽夢影》中寫道:“能閑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閑”。在今天的生活節(jié)奏下,雅物閑情,能使我們在忙碌中省理明神,從而更好地行進。正所謂心靜方能致遠!

18世紀 銅鎏金密集金剛
H:11cm
密集金剛又稱密聚金剛,意為諸佛身、語、意三密之會集,是藏密格魯派崇奉的五大本尊之一。在無上瑜伽密法法系中,格魯派最注重的是勝樂金剛、密集金剛和大威德金剛三尊。密集金剛作為無上密父續(xù)之王,得到了宗喀巴大師的盛贊,一切父續(xù)本尊的修習體系都離不開密集之道。
密集金剛的形象很多,此為三面六臂像。主尊懷抱明妃,主臂以金剛吽迦羅印交叉于胸前執(zhí)鈴杵,象征方法與智慧雙成,其余四臂分持法器。結金剛跏趺坐于仰覆蓮座上。整像制作精細,不失為一件優(yōu)秀之作。

18世紀 銅金剛鈴杵一套
H:18cm;L:12.5cm
16世紀 綠度母(純金佛龕)
H:5cm
18世紀 無量壽佛(銀佛龕)
H:2cm


18世紀 錯金馬首柄匕首
L:34cm





皖公網(wǎng)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