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奧賽美術館69件館藏精品將于下月赴臺灣展出,展品包括梵高的《午睡》、米勒的《拾穗》與雷諾阿的《彈鋼琴的少女》等。

今年是法國奧塞美術館建館三十周年,臺北故宮博物院日前對外宣稱,將舉辦“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周年大展”,由奧塞美術館策展,從其館藏中精選69件世紀名作,展出包括梵高、米勒、雷諾阿、莫內、塞尚、高更、德加、修拉與德拉克洛瓦等藝術大師經典畫作,總保值超過4億歐元(約150億臺幣)。展覽將展出梵高的《午睡》、米勒的《拾穗》與雷諾阿的《彈鋼琴的少女》等名作。展覽將于4月8日開幕,展期持續至7月24日。

巴黎奧賽美術館展廳內
位于塞納河左岸、與羅浮宮斜對的奧塞美術館被譽為“歐洲最美博物館”,其前身為奧塞火車站——1900年奧塞車站開幕,成為巴黎當時第一座現代化的火車站,1939年進入巴黎的鐵路取消,奧塞車站被關閉,于1986年改建成為奧塞美術館。奧塞美術館的館藏若依據年代順序分類,定位介于盧浮宮(Louvre Museum)和法國現代藝術博物館蓬皮杜中心(Centre Pompidou)之間,主要收藏為1848至1914年期間的十九世紀經典藝術作品,每年訪客超過350萬名。

米勒《拾穗》
據悉,該展展區包含:浪漫主義與古典主義、學院派與寫實主義、印象派與自然主義、象征主義與折衷主義,以及二十世紀現代藝術之種種起源等,將以此種線索帶領觀眾漫步左岸,沉浸于奧塞的美學世界。

雷諾阿《彈鋼琴的少女》
巴黎奧賽美術館藏品建立及發展 1986年12月9日,弗朗科斯·密特朗宣布奧賽美術館開放。盡管開放只是近年來的事,但是奧賽美術館歷史悠久,深深植根于19世紀初巴黎的文藝氛圍中。為了了解奧賽美術館的起源,我們必須回溯到19世紀初盧森堡博物館開放之時。盧森堡博物館落成于1818年,是為當時的藝術家所建造的博物館。其大部分展品屬于學院派,因為幾乎所有作品都來源于當時的主要官方展覽會——巴黎文雅藝術沙龍。這一沙龍是由法國官方主辦的,起初兩年舉行一次,之后改成一年一次。

馬奈《奧林匹亞》
參選作品大多為傳統歷史、宗教和神話題材的“華麗藝術”作品。之后數年,在這些官方藏品的基礎上又增加了不計其數的捐贈品,慷慨的私人收藏家為博物館增添了許多與當時學院氛圍格格不入的先鋒藝術家作品。例如,1906年艾蒂安·莫羅-內拉東捐贈了愛德華·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這一作品曾在1863年的落選者沙龍上引起史無前例的軒然大波。另外一幅頗具爭議的作品同樣是馬奈的,《奧林匹亞》在1865年的巴黎文雅藝術沙龍展出時引起一片嘩然,卻在1890年克勞德·莫奈提議的,受到大眾青睞的慈善義賣會之后,進入盧森堡博物館的殿堂。這一畫作代表了當時盧森堡博物館藏品的風格,也是1894年居斯塔夫·卡玉伯特(畫作擁有者暨著名畫家)遺囑中贈予國家的豐富藏品之一。

亨利·馬蒂斯《豪華、寧靜、歡樂》
這批藏品中一大部分是印象主義運動的杰出作品,其中包括奧古斯特·雷諾阿的名作《煎餅磨坊的舞會》以及馬奈的杰作《陽臺》。學院派高層經過一場激烈的論辯后,拒絕了這批杰出典藏的一部分——65幅技藝高超的作品。被接受的畫作在盧森堡博物館邊上一處經特別裝飾的場所展出。主辦方所找的借口并沒有多大的說服力(官方稱此舉是為了保持整個藏品系列圓滿),事實卻眾所周知:這批如今大家在奧賽美術館門口排隊翹首以盼的油畫,在當時并不被認可進入國家美術館。 20世紀初期,公眾對于印象派的看法徹底轉變。1911年,伊薩卡·德·卡蒙多伯爵逝世,他收藏的一系列印象派主流畫家油畫憑借新的潮流被收入美術館。卡蒙多伯爵德慷慨造就了如今觀者如堵的國家美術館藏,例如埃德加·德加德《苦艾酒》、《熨衣婦》、馬奈的《吹短笛的男孩》、《瓦倫西亞的羅拉》,莫奈的《魯昂大教堂》,阿爾弗雷德·希思黎的《馬爾利港的洪水》以及塞尚的《縊死者之屋》,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埃德加·德加《明星》
1939年,盧森堡博物館的故事走到了盡頭。最終閉館后,館藏被分別送到了盧浮宮和位于東京宮的現代美術館。1947年當盧浮宮再度內部整修時,如何處理大批印象派畫作的問題再次浮出水面,于是解決方法也開始醞釀:就此誕生了巴黎網球場現代美術館,這是一座以印象主義為主題的美術館,所有展品均屬于這一如今大眾最喜愛的——當時正開始在大眾面前嶄露頭角的藝術運動流派之一。在變身成為印象主義美術館之前,1922年到1940年間,巴黎網球場現代美術館曾經是另一座博物館——外國人學院美術館的所在地。如今在奧賽美術館展出的許多外國藝術家的作品都是來自這座博物館。由于巴黎網球場現代美術館的曝光率和獨特性,也由于其國際知名度,其余許多收藏家決定捐出自己收藏的印象派作品。1961年,愛德華多·莫蘭向國家捐贈了歐仁·布丹、畢加索、阿爾弗雷德·希思黎的油畫作品;馬克斯和羅西·卡岡諾維奇捐出了高更、莫奈、莫利斯·德·弗拉芒克、安德烈·德朗以及文森特·凡梵高的重要作品。

梵高《奧維爾的教堂》
在1949年至1954年間,感謝保羅·加歇特,這位與梵高關系匪淺的醫生,同時也是藝術家和持有大量梵高作品的收藏家,梵高的畫作(其中包括一幅著名的《自畫像》和與之齊名多《奧維爾教堂》)成了國家級的藏品。由于用實物支付藝術收藏繼承稅的規定,一部分作品被購買了下來,正是由于這可愛的習俗,國家藏品中增添了許多杰出的作品——比如莫奈的《巴黎蒙特吉爾大街·1878年6月30日慶典》和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以及奧古斯特·雷諾阿的《城市之舞》和《鄉村舞會》。接下來的幾年里,國家的收購并未停步不前,而是更加專注于填補當時已經非常豐富的藏品的空缺。這次收購的規模如此之大,以至于巴黎所有的藝術博物館都需要進行深層次的在整理。
1976年,位于喬治·蓬皮杜中心的法國國家現代藝術博物館開幕。這是為生于1870年以后的藝術家準備的美術館。但是,這一新博物館的誕生并為能解決巴黎網球場現代美術館的困境:豐富的印象主義畫作藏品已經超出了美術館的負荷,而盧浮宮中收藏的1820年至1870年間出生的藝術家作品卻無處可放。于是,一個靈感油然而生——要建造一座不僅僅是印象主義的美術館,而是能囊括19世紀下半葉潮流的美術館。展覽考慮到空間布置出了繪畫和雕塑之外還為所謂小眾藝術預留了空間——從陳設擺件到玻璃制品、從攝影到陶瓷、從建筑到書刻印畫藝術。雖然開始這只是一個構想,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20世紀60年代起其可行性愈加增強。這個計劃一經提出,為新美術館選址便舊事重提。

法國巴黎奧賽美術館前身
奧賽火車站的舊樓位于巴黎最負盛名的街區,多次遭受拆除并翻修為大型摩登酒店。1977年10月20日,在時任總統德斯坦的發起下,法國理事會最終做出決定,把火車站改造成美術館。1978年,現奧賽美術館建筑被編入歷史紀念館之一,不久之后就開始了從火車站到符合現代展覽標準的美術館的改造。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